徐豪
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復雜演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和反復給全球經濟復蘇和穩定帶來了重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以“大變局下的經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將于今年10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長沙舉行,旨在探討應對全球經濟風險和結構性問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
9月14日,博鰲亞洲論壇在北京舉行了經濟發展與安全高級別研討會,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長沙市市長鄭建新出席會議并發言。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榮譽主席圖爾克、泰國前總理素拉杰等國內外前政要、商界人士、專家通過視頻出席會議并發言。
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是博鰲亞洲論壇繼全球健康論壇、國際科技創新論壇之后,推出的第三個全球專題論壇。
“我們發起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就是為了給亞洲和世界各國的政商學界領袖,尤其是企業界領袖提供一個高端對話平臺,為發展與安全這一時代課題貢獻亞洲智慧、亞洲方案。”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說。
李保東說,世界正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復雜性,還有不確定性,每個月、每年,甚至每天都在經歷這些變化、看到挑戰,而且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可能會使經濟脫軌,而且也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福祉。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作為世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它也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李保東表示,經濟發展與安全的內在聯系不能割裂,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危機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領導者們必須采用全方位綜合治理的手段和戰略來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次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作為國際上首個聚焦經濟發展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大會,就是向這個方向做的努力嘗試。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榮譽主席圖爾克強調,對于全球經濟來說,現在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世界上很多地區經濟開始復蘇,但很多中低收入國家尚未開始經濟復蘇的進程。“財政赤字、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以及貧富差距擴大加劇,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不穩定,而且有可能對國際安全與和平造成威脅。”圖爾克表示,在這樣的一個階段,我們更加需要國際合作,從全球的角度來說,國際合作的程度仍然不夠。
近期歐洲能源市場異象頻生,拉響能源供應警報,這可能影響經濟復蘇進程。
“令人鼓舞的是,我們看到大量的政、商、學、媒體的領袖已經對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這再次證明了博鰲亞洲論壇的勃勃生機,并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來增強在經濟發展上的領導力。”圖爾克說。
“合作”,這是此次經濟發展與安全高級別研討會的核心詞匯。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如何來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并且通過國際合作來體現出善意、把握住機會?像中國提出很多重要的倡議,例如‘一帶一路,能夠很好地促進國際合作。這需要企業界拿出遠見卓識、智慧和責任,政府也是如此,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圖爾克呼吁。
“東盟地區一直在進行結構性的改革,在過去的20年里經濟保持很好的增長,各國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而且相互聯系越來越緊密。”柬埔寨總商會會長陳豐明表示,“一帶一路”讓東盟所有國家更加團結協作,并且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來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從而使世界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2020年4月11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項目正在復工。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是構建海南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以及參與“一帶一路”的重要一環。
“一條鐵路、一顆衛星、一個園區、一條公路”,就是中老命運共同體在老撾的體現。老撾中華總商會常務副會長吳興華介紹了中老兩國在應對經濟發展安全問題上的合作,并具體講述了兩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以及中國政府在各領域對老撾經濟發展的支持和幫助。
“世界經濟發展與安全,首先要做好國家和地區的安全,每一個國家和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要做好應有的貢獻。老撾是東盟國家里最特殊的一個區域,唯一的內陸國,為東盟成為陸聯國打開了整個泛亞,是整個中南半島一條新的連接點,也是在為世界的經濟發展與安全做貢獻。”吳興華說。
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講了幾個“湖南故事”,其中一個是“一列動車的故事”。
前不久,由湖南中車株機公司自主研產的雙層動車組正式發往德國,預計到2023年,歐洲人民就可以乘坐它在德國、匈牙利、奧地利等五國之間自由通行。這列動車,是湖南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生動縮影。現在世界上每臺高鐵列車,大約有一半核心部件產于湖南;全球每下線10臺混凝土機械,有8臺來自湖南;中國每生產10臺小型航空發動機,有9臺產自湖南;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土地上,都活躍著湖南工程機械的身影。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強溝通、協調、對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攜起手來,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于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為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烏蘭說,“熱忱歡迎各國朋友更多關注湖南、走進湖南、投資湖南,在產業、經貿、科教、農業、環保、文旅等各領域加強交流合作。”
研討會上,美國商會副會長薄邁倫講到了中美關系。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們必須通過合作才能應對共同的挑戰,我們必須通過合作才能應對這些跨國界風險。”薄邁倫表示,中國一直都是美國企業非常重要的市場,“我們希望鼓勵中國的增長,也希望能夠看到我們的企業在中國有更多的增長機遇。”
薄邁倫強調,美中兩國都在應對疫情和經濟復蘇雙重挑戰,兩國的合作不僅影響到美中切身利益,也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加倍努力,不僅僅要應對今天的挑戰,同時也要應對未來的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統籌發展與安全是大變局下重大而迫切的時代課題。
韓國2050碳中和委員會共同委員長尹順真指出,各國在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危機具有緊迫性。
“如果我們把21世紀稱為氣變危機的世紀,這也絕不是夸張。歷史上人類面臨過多次危機,而這些危機往往都具備全球的規模,但是氣變帶來的危機有其獨特之處,這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帶來的災難性后果是跨越國界、人種和意識形態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通過全球攜手合作,需要所有的國家、政府、企業、個人通力合作。”尹順真說。
“鼓舞人心的是,我們看到東亞各國邁出了先驅性的步伐來實現碳中和,韓國和日本已經各自宣布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而中國已經宣布要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我們特別要指出的是,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對于中國以及對整個地區來說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尹順真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已經積極投入到了碳中和的工作當中,紛紛強調在企業管理當中要體現ESG(即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很多全球企業已經加入了100%可再生能源計劃。
英國卡文迪什集團首席執行官馬修文闡述了技術發展及相關制度建設對應對疫情、金融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各國之間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并期待博鰲亞洲論壇在促進公平競爭和建立公平合理制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運行具有更加深刻意義的工具,但同時我們也面臨共同的關切和挑戰。”馬修文表示,技術公司的壟斷、人工智能的監管、金融科技給穩定性帶來的風險、數據隱私保護以及技術監管合作等方面,都是全球治理面臨的共同課題。
日本醫療國際化機構理事長蔣曉松認為,綠色、循環、低碳是減緩氣候變暖、降低氣候風險、保障氣候安全的重要途徑,推動減排降碳是中日兩國都感興趣,也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他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推動中日兩國之間在綠色發展、節能環保、醫療康養、智能生態化健康城市建設等眾多領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