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張燕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供應鏈中斷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導致全球經濟恢復性增長的不確定性依然在不斷增加。10月份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比4月和7月預測的6%下調了0.1%,為5.9%左右。全球經濟會持續復蘇,但全球經濟風險和挑戰增加已經成為一個明顯趨勢。
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將于10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長沙舉辦,以“大變局下的經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探討應對全球經濟風險和結構性問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
“提高全球經濟的韌性,核心就是要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建設,營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形成‘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占,要多邊不要單邊的局面,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帶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其對社會、?經濟和民生帶來巨大沖擊、挑戰和風險。世界經濟將會如何發展?
張燕生表示,今明兩年世界經濟的復蘇顯著好于預期,IMF的報告數據顯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狀況都顯著好于預測,全球經濟貿易恢復性增長的態勢將會持續到明年。
“但同時,也出現了幾方面的分化。一是新冠疫苗接種率的分化,包括美國、歐洲國家因價值觀念、意識形態造成的接種率低和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因經濟能力及疫苗分配不均衡造成的接種率低,這直接影響經濟的復蘇。二是對經濟刺激的分化,美國不斷采取超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但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沒有這個能力,它們由于發達國家的刺激而導致通貨膨脹,不得不提高本國利率,導致本國的經濟恢復雪上加霜。”張燕生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化收縮是基本事實,全球貿易增長減速是基本事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塑是基本事實。從這三個基本事實,我得出的基本判斷是,全球化帶來的世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結束了。”張燕生說。
開放和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全球化的市場驅動、開放驅動,還是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家能從中受益。“但現在發達國家搞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是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這種分化既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周期問題,更重要的是現在摻雜了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就是政治化了,使得情形嚴峻復雜。”張燕生進一步闡釋。
國際貿易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嗎?國際貿易的區域化會不會形成新的格局?中國如何更好應對世界經濟形勢?張燕生判斷,會逐漸出現全球需求東移、供給東移、創新東移、服務東移、資本東移、貨幣和金融合作東移的新趨勢。
“在‘雙循環戰略,中國會通過釋放作為世界最大市場的市場潛力,推動擴大內需成為戰略基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用各種策略使消費成為拉動現代化建設的‘頭車。同時,國內大循環將帶動進口、對外投資,給世界提供訂單、需求和動力。”張燕生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會帶動東亞生產方式和生產網絡的轉型。“中國現代化生產體系的建設和科技創新的應用,帶動東亞、東南亞不再是只提供勞動力和工廠,也開始提供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這就是供給東移。”張燕生說。
與此同時,創新東移也成為一個全球性趨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世界創新格局呈現出東移趨勢。“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東京—橫濱。”
“中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2020年為78.5%,今年前7個月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近80%。我們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用強大的工業服務和生產性服務來提升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張燕生表示,世界未來發展的機遇在東亞、東南亞,整體貿易鏈、生產鏈、消費鏈、供應鏈恢復較好,也會吸引資本東移和貨幣和金融合作東移。
面對分化和轉移,全球應該如何協作,中國又該如何應對挑戰、尋找機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7月以來,不利于全球經濟復蘇的風險和障礙變得更加明顯。
“在繼續推進全面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進程中,比較核心的一點是,要避免落入‘薩繆爾遜陷阱,即避免中國的技術進步、產業進步、貿易進步不可避免地會動主要發達國家的核心奶酪和核心利益,從而必然引發沖突對抗。”張燕生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這就要構建更高層次的互補型的貿易和產業結構。同樣,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也要探索更高水平的共享型貿易和產業結構,從“贏者通吃”轉變成“合作共享”的結構,這一步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對中國來說,要積極推進新型全球化前行,推動新型的貿易投資前行,推動新型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前行。中國推動前行的方式,首先就是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張燕生認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擴大市場開放,如RCEP過渡期結束后90%貨物貿易零關稅,帶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發展;二是進行制度開放,例如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將會接受更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三是推動創新開放,包括推動全方位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國際合作。
此外,中國還進一步取消非關稅措施,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效率,大幅度降低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貿易成本。“中國是世界上將近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推動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普惠貿易的開放發展,進行技術賦能、數字賦能,通過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來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提升供應鏈產業鏈的韌性,也是推動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可持續貿易發展的韌性。”張燕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