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巧
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李英格。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提起它人們常常會聯想到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鐵路航空等“硬核”形象。但作為我國接觸歐洲音樂最早的城市,哈爾濱創造出中國多項與音樂相關的“第一”,也孕育出無數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哈爾濱人,展現出“鐵漢柔情”的一面。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的第35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音樂會將持續舉辦至11月下旬。從一座城市的音樂活動,發展為國家級音樂盛會,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用豐厚的藝術積淀,將音樂融入城市文化基因。
“蘆荻花迎風飄蕩,是你搖動的槳。聽水與生命的歌唱,蕩舟碧波上。哈爾濱的夏日歡聚在一堂,最美的是你啊,可愛的松花江……”當被問起哈爾濱的夏天是什么樣時,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李英格不禁哼唱出這首《哈爾濱之夏》。接受記者采訪時,她正在后臺準備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開幕演出。
創辦于1961年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是目前中國舉辦時間最長、屆次最多的國家級音樂節。60年來,它培養出傅庚辰、萬山紅等優秀音樂人,也創作出《烏蘇里船歌》《我愛你,塞北的雪》等紅遍中國、流傳至今的經典名作。“哈爾濱學習音樂的人特別多,城市里音樂的氛圍感也很強,‘哈夏更是我們每個人憧憬的舞臺。能參加今年的演出我感到特別榮幸。”第二次參加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李英格既緊張又有些激動。
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毫不掩飾對家鄉哈爾濱和音樂的熱愛:“哈爾濱不僅有冰雪,還有美麗的音樂和丁香花,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看看,哈爾濱歡迎你!”
哈爾濱是我國接觸歐洲音樂最早的城市。19世紀末20世紀初,40余個國家的20余萬僑民隨著中東鐵路來到這里,并帶來了豐富的音樂形式。他們與歷史上曾活躍在這片土地上的女真族、朝鮮族、蒙古族、赫哲族等民族創造的民間歌舞藝術相互交融,使哈爾濱成為中國現代音樂發源地之一,誕生出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第一批音樂學校等多項與音樂相關的“第一”,并于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音樂之都”榮譽稱號。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的中心位置,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在哈爾濱的歷史中,有很多國家的音樂留在了這片土地上。這些文化各有特色和優勢,它們相互吸納、借鑒,形成了哈爾濱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點。哈爾濱音樂博物館設立的初衷就是要把城市歷史和音樂發展的歷史融在一起,留給后人。”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說。
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
據介紹,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采用政府主辦、個人捐贈、專家管理的創新模式,積極嘗試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館內基本陳列依托哈爾濱百年音樂歷史,立足時代發展變遷,共設《黑土地歷史音樂文化》《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誕生》《城市音樂的百年瞬間》等15個展區,展出千余件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哈爾濱音樂藝術發展軌跡的特色展品。
“除了給市民和游客展示哈爾濱的城市歷史,該館最大的特色便是兒童樂器及兒童樂器制作工具展區。”苗笛說,“我們希望這個展區能讓孩子們產生美的意識,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對哈爾濱音樂史、城市發展史的學習,堅定文化自信,形成開放包容、愛好和平的觀念。”
如果說“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哈爾濱便稱得上一所兼包并蓄以成其大的音樂學院。從每年5月至10月在中央大街開展的市民街頭音樂演出,到中外融合、形式多樣的馬迭爾陽臺音樂會,這里的每個角落都飄蕩著悠揚的音樂聲。
音樂文化在哈爾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從最初創辦到60年后的今天,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一直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針,每年演出近4000場,幾十萬群眾參與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良好的文化設施為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群眾性奠定了基礎,全市2727個綜合文化站和2203個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廣場不斷活躍著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提供著豐富的文化滋養。
“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我們幾乎每天都來這里表演。”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的一角,一個由退休人員組成的民間藝術團吸引了來往市民的注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紅莓花兒開》……一群人駐足聆聽,時不時跟著一起哼唱。
“我們的藝術團主要表演俄羅斯歌曲,有薩克斯、手風琴、單簧管、小號、長號等樂器。大家工作了一輩子,退休了就把愛好撿一撿,是音樂把我們連在了一起。”中俄風藝術團團長史春華笑著向記者介紹說。
在松花江畔表演的民間藝術團——中俄風藝術團的部分成員。
團隊里的音樂愛好者多為中老年人,面對采訪,他們紛紛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對晚年豐富多彩的生活的追求。“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但是那時候家里窮,想買手風琴也買不起,現在退休有條件了,就報班學了手風琴”“我年輕的時候在鐵道兵文工團,退休了來中俄風藝術團擔任主唱,自己高興的同時也娛樂了大家”“我2018年退休后從雞西來到哈爾濱,幫定居在這里的女兒帶孩子。偶然一次來江邊散步遇到藝術團在演出,當了一輩子鋼琴老師的我便也加入其中。我們這些老年人在一起歌唱的是退休后的美好生活啊”……
“我的孫子和孫女都考過了鋼琴10級,現在又開始練手風琴。和我們家一樣,每個樂隊成員家里也都有音樂愛好者。”面對記者的采訪,史春華有些羞澀。但當音樂聲響起時,他的臉上泛起自信、陶醉的神情,時不時用眼神和團隊成員、觀眾互動,指揮著松花江畔這場別具一格的演出。音樂聲隨江水向遠處流淌,時而湍急,時而平緩,仿佛是在講述“音樂之都”哈爾濱的歷史與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