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麗 朱文靜 寇嬌嬌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農作物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業的“芯片”。筆者通過對焦作市種子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現狀
焦作市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區,種子產業體系完善,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形成了農業科研機構、科研育種企業和農民育種人組成的“三位一體”的育種體系,累計培育小麥品種25個,“溫麥系列”良種成為焦作市乃至河南農業的一張名片。全市小麥種子基地面積常年穩定在6.67萬hm2以上,占全省小麥種子繁育面積的1/4,小麥種子除供應河南省外,還遠銷到山西省、河北省、安徽省等地,引領了黃淮海地區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為農業豐收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科技資源分散,科研力量薄弱
焦作市缺乏強有力的科研團隊,與先進地區相比,焦作市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力量薄弱,缺乏強有力的研發團隊,這已經威脅到焦作市現代種業快速、健康發展。當前,焦作市科研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所和種業公司,直接從事小麥研究的工作人員少,不及其他市科研單位一個部門的研究人員數量。
(二)育種手段落后,缺乏現代化育種設施
目前,焦作市的科研育種工作還停留在常規的雜交育種手段上,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現代化育種方法尚未開展,所以現代化的育種設施設備更是無從談起,育種進程相對緩慢。
(三)人才引進難,科研育種后勁不足
由于農業科研工作環境條件艱苦,工資待遇不高,對優秀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出現人才流失、斷層現象,沒有穩定的科研團隊,難以進行傳幫帶。周口市、新鄉市、漯河市等市后來居上,目前均有全國知名的小麥育種專家,而焦作市知名的小麥育種家卻寥寥無幾,缺乏科研領軍人物?!皽佧溝盗小彪m在一定時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已后繼乏力,作用有限,發展后勁不足。
(四)缺乏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設施
目前,焦作市還沒有種質資源系統化收集、創新、保護和利用的機構,雖然一些單位在開展小麥育種研究工作,收集了一批小麥育種材料和資源,但這些種質資源均受育種目標的影響,局限性較強,不具備優良性狀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同時,焦作市沒有一個部門具備專門的種質材料保存設施和設備,沒有系統規范的繁殖、保存措施和管理辦法。
(五)沒有全國知名的大型種業企業
焦作市現有平安種業、懷川種業等70多家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生存能力差,缺乏像豐樂種業、隆平高科這樣的大型種業公司,帶動性不強,惡性競爭激烈,有待于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三、建議
(一)加強合作,打造科研創新平臺
建議聚合焦作市現有科研育種單位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整合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創新優勢,強化品種選育功能;發揮種業公司的成果轉化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加強與國家、省級科研院所、農業院校的合作力度,試行政校合作、院企協作模式,依托現有科研基地,引進科研領軍人才;加大投資力度,更新設施設備,升級先進育種手段,創新育種資源,增強創新能力。
(二)筑巢引鳳,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人才
建議焦作市財政設立“專項人才引進、培養基金”,實行人才推動戰略,營造求賢若渴、廣納人才、筑巢引鳳、唯才是舉的良好氛圍,尤其是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實行財政補助。完善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多獎、重獎作出科技貢獻的農業科研人員。同時以公開招聘的形式招錄優秀人才,做到人才進得來、用得好、留得住、有儲備,為農業科研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扶優育強,打造小麥種子產業集群
建議焦作市聚合國家、省、市、縣多方財力,支持種業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在焦作市規劃建立國家級優質小麥種子生產保障基地,不斷提升種子繁育基地建設水平;整合種子企業資源,規范種子品牌,通過兼并重組、規模化發展、品牌化建設,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小麥種子產業集群,重塑“溫麥良種”品牌形象。
(四)完善機制,強化中原農業“硅谷”地位
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是良種選育的基礎,對品種改良,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及生物學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研究材料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申請在焦作市設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機構,專門負責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創新、利用工作,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力爭培育更多優質、廣適、綠色、高效的作物新品種,鞏固焦作市中原農業“硅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