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一、試驗目的
根據不同配方的肥料試驗,確定優化補償施肥技術,選出既節本增效、減少污染又培肥地力的施肥配方,提出永城市小麥減量增效施肥技術。
二、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地點
試驗設在永城市雙橋鄉徐莊村村民郭志標責任田,上茬作物為大豆,每667 m2產量250 kg,上等肥力,土壤質地砂姜黑土。
(二)試驗處理
本試驗采用統一田間設計隨機區組排列,8個處理,2次重復,南北種植(長6.5 m,寬4.8 m),小區面積31.2m2,小區間隔40 cm,四周設保護區統一種植鄭麥7698。肥料處理分別是:處理1,習慣施肥(調查20戶確定平均施肥量,每667 m2施用60 kg小麥專用復合肥);處理2,優化施肥(氮16 kg +五氧化二磷8 kg +氯化鉀6 kg,磷鉀底施,氮基追5:5);處理3,加大氮肥用量(氮18 kg +五氧化二磷8 kg +氯化鉀6 kg,基追5:5);處理4,按優化施肥配方一次性底施(氮16 kg +五氧化二磷8 kg、氯化鉀6 kg);處理5,增施有機肥按優化施肥配方一次性底施(每667 m2施用有機肥100 kg +氮16 kg +五氧化二磷8 kg、氯化鉀6 kg);處理6,加大氮肥用量一次性底施(氮18 kg +五氧化二磷8 kg +氯化鉀6 kg);處理7,增施有機肥按加大氮肥用量配方一次性底施(每667 m2施用有機肥50 kg +氮18 kg +五氧化二磷8 kg +氯化鉀6 kg);處理8,不施肥,對照(CK)。
(三)田間管理
本次試驗于2019年10月20日采用小型人工播種機播種,播種后澆水,種植品種為鄭麥7698,播種量為15 kg。試驗地實行統一田間管理,統一防治病蟲害,播種期到越冬期墑情較差,11月10日進行化學除草。2020年3月13日按施肥量進行追肥,3月20日用戊唑醇、噻蟲·高氯氟防治紋枯病和蚜蟲,3月26日澆拔節水,4月25日用戊唑·咪鮮胺、噻蟲·高氯氟統一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葉枯病和蚜蟲。
(四)各生育期調查
不同處理的各生育期調查見表1。
三、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配方比不施肥的產量顯著增產;優化施肥(即按基追比例5:5)施肥方法及增施100 kg有機肥,增產效果非常顯著;農民習慣施肥仍不太合理,主要以氮肥為主,磷鉀肥偏少,氮磷鉀比例嚴重不協調,對環境污染嚴重,且加大氮肥用量對提高產量沒有作用。通過以上結果分析,優化施肥配方中,增施有機肥,不僅增加土壤有機質,而且增產效果顯著。因此永城市的小麥生產,在使用肥料上應根據不同的產量水平選用不同的肥料配方,這樣既減少成本,又可提高產量,增加效益,同時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