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要】社會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而學校是優秀人才的儲備庫,學校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具有舉重若輕的作用。為了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筆者試著從班會、學科教學、社會實踐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正確思想觀念;主題班會;學科教學;? 社會實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則為科技發展提供動力。教育是事關國家發展的基礎工程。欲興經濟,先興教育。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區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培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各種專業人才,擴大知識分子的隊伍,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國家已充分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那么,教育就必須肩負起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優秀人才必須德才兼備,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者。除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擁有一技之長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思想建設。每個人必須擁護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一、主題班會系列化,建構思想意識
“人是一根具有思想的葦草”,而人的思想卻對自身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人必須具有健康的思想,才能走得更遠,而學校教育,班會對學生思想教育具有積極作用。班會建設主題化、系列化,可以更有效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進而擁有正確三觀。
愛國系列主題班會。《憲法》第5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有國才有家,國泰才能民安。一方面,引導學生緬懷歷史,感受愛國熱忱;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搜集當代愛國典型事例,班會上加以討論,并深入理解。此外,還可以進行國旗教育。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通過愛國教育,讓青少年擁有一份國家歸屬感與安全感,進而激發愛國熱忱,形成強大的國家凝聚力。
行為習慣與法律規則意識系列主題班會。擁有正確法律意識及行為習慣,受益終身。利用班會,可以開展“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憲法知多少”、“中小學生守則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班會,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及行為準則,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守禮的好學生。
感恩系列主題班會。做一個有愛心,讓別人感到溫暖的人,才能共建和諧溫馨的班級體,進而建設和諧社會。引導學生挖掘身邊的好人好事,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自主思考,以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事,達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
這樣,我們就從思想、行為、人格方面對學生進行了相關教育,也無形中貫徹了憲法意識,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以學科教學為抓手,進行情感滲透
除了班會,學科教學是憲法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學,國家要求學科教學必須具備“三維目標”,從知識、技能、情感等多方面進行了清晰的規定,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則能有效地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各學科本體知識教學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一定的技能。《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我國實行九年義務制教育,并開設了形式多樣的各科課程,確保了青少年的受教育權,同時也要求青少年必須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各科文化知識,融會貫通,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厚積薄發,為社會發展蓄力。
各學科具有共同的情感價值教育職責。無論哪一學科,都必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進行憲法等思想教育。學科學習不只是簡單地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以知識為媒介的情感價值熏陶。以語文學科教學為例,在學習《晏子使楚》時,學生不僅僅要學習晏子巧妙的語言藝術,更要懂得如何維護國家的聲望與威嚴,胸懷國家,成就大格局。《將相和》更教會學生何為家國情懷?藺相如教會學生重國家、舍小我的愛國情懷。《金色的魚鉤》老班長舍身革命的精神,更是激勵后輩無私奉獻,為中國復興夢作出應有的貢獻。《狼牙山五壯士》更是一曲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的悲壯之歌……學生除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與表達,更是經受了一番思想洗禮。《憲法》第五十五條:“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青少年從語文學科課堂中感受到了無數先賢的愛國精魂,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憲法精神對自身的思想熏陶。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憲法德育教學并不是抽象理論教學,而是融合在生靈活現的各學科教學當中。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情感滲透,有助于憲法精神無聲無息地根植于青少年的內心深處,而青少年也會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成為一代俊杰!
三、社會實踐,塑德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之花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憲法教學不僅體現在主題班會的思想建構以及學科教學的情感滲透,更需要在社會實踐的這塊土壤中開出嬌美的花朵,在實踐中培養青少年的憲法德行尤其重要。
社會實踐以班級、小組為單位,開展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青少年的眼界,還可以鍛煉其社會實踐能力,更能培養高貴品格。交通志愿者活動,可以讓他們意識到法律規則的重要性,生命珍貴;研學拉練活動,可以培養他們頑強意志、團結協作精神;憲法演講比賽,可以讓他們浸潤在憲法精神的陽光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更好的合格公民;敬老院獻溫情活動,可以讓他們繼承中華五千年來的敬老文化,懂得感恩,傳遞愛心……
讓青少年在活動中感知活動意義,淬煉德行,明晰責任與義務,明白人生真諦,遠比課堂上說教管用。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少年知行合一,砥礪德行,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綜上所述,憲法德育教學可以完整地融入到日常班會、學科教學及社會實踐活動中,不顯生澀,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就已得到憲法意識的浸潤,成為思想健康,有擔當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