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偉
一、材料和方法
(一) 試驗藥劑
試驗藥劑為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藥劑使用量均為推薦用量。
(二)供試作物、防治對象
供試作物為小麥,品種為新麥26。防治對象為小麥蚜蟲。
(三) 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設在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樓陳村,肥力中等,土壤pH為8.1,土質為壤土、有機質含量為20.3 g/kg,
水澆條件好,管理水平較高,前茬作物為玉米,常年小麥病蟲害發生程度嚴重。
(四) 試驗處理及編號
試驗共設5個處理,不設重復,具體處理如表1所示。
(五) 施藥單位、時間、氣象資料
施藥單位為長葛市永碩植保專業合作社。施藥時間為2020年 4 月 23日9:00(小麥處于揚花初期)。使用3WSH-500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施藥,每667 m2噴灑藥量20 L。
二、蚜蟲防效調查
按農藥試驗的相關要求調查計算蚜蟲防治效果。處理區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固定10株有蚜株(穗),調查固定株(穗)上的蚜蟲頭數。施藥前調查蚜蟲及主要天敵昆蟲基數,藥后1 d、3 d、7 d各調查1次。藥效計算方法如下: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4月23日田間第1次施藥前調查各處理病蟲害發生基數。小麥蚜蟲處于始盛期,蚜蟲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小麥銹病處于零星發生階段,白粉病田間未發生。本次施藥目的主要是防治小麥蚜蟲,預防小麥赤霉病及葉部病害。
(一)麥蚜防效調查(詳見表2)
藥后1 d調查,處理1蚜蟲防效為92.3%,比處理2低1.7個百分點,比處理3低3.6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1.9個百分點。處理2比處理3低1.9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0.2個百分點。處理3比處理4高1.7個百分點。
藥后3 d調查,處理1蚜蟲防效為95.9%,比處理2低0.9個百分點,比處理3低1.8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1.2個百分點。處理2比處理3低0.9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0.3個百分點。處理3比處理4高0.6個百分點。
藥后7 d調查,處理1蚜蟲防效為97.0%,比處理2低1個百分點,比處理3低1.3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1.1個百分點。處理2比處理3低0.3個百分點,比處理4低0.1個百分點。處理3比處理4高0.2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各處理間7 d后防效差異不明顯。因此,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對小麥蚜蟲有較好防效,每667 m2適宜用藥量為制劑藥量8~12 g。
(二)對作物及產量的影響
由下頁表3可知,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平均產量分別為583.20 kg、591.0 kg、603.6 kg、592.7 kg,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之間差別不明顯,但分別較處理5增產17.2%、18.8%、21.4%、19.2%。
(三)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3種劑量對小麥未見不良影響。
(四) 對其他生物影響
對麥葉蜂、黏蟲、飛虱等害蟲有兼治作用,對其他非靶標生物并無影響。
四、結論
15%噻蟲·高氯氟懸浮劑是第2代新煙堿類高效低毒殺蟲劑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復配的低毒藥劑,二者作用機理互補,對小麥蚜蟲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對小麥安全,可大面積推廣,在小麥蚜蟲發生始盛期防治,每667 m2適宜用制劑藥量8~12 g能達到理想防治效果,增產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