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娃 楊艷會
近年,小麥莖基腐病在沁陽市發生愈來愈重,發生面積愈來愈大,已從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給沁陽市小麥生產帶來嚴重威脅。小麥種子處理是控制土傳病害、種傳病害、地下害蟲和蚜蟲等主要病蟲害的關鍵措施。為篩選出適合本地的種子處理劑,2020—2021年度河南省植保植檢站在沁陽市進行了幾種不同種衣劑的對比試驗,以期更好地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服務。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沁陽市王召鄉段莊村,試驗田塊集中連片、鹽堿地,種植小麥品種百農4199,肥力中等,栽培及田間水肥管理條件相同,小麥莖基腐病發生較嚴重。
(二)試驗藥劑
1.種子處理用20%三氟吡啶胺懸浮劑,酷拉斯(27%苯醚·咯·噻蟲)懸浮劑,來自先正達公司。
2.種子處理用31.9%戊唑·吡蟲啉懸浮劑(奧拜瑞),來自拜耳公司。
(三)試驗設計
本示范試驗共設4個藥劑處理區和1個不拌種的空白對照,分別為:處理1,每100 kg種子用酷拉斯制劑200 mL;處理2,每100 kg種子用酷拉斯制劑200 mL +三氟吡啶胺200 mL;處理3,每100 kg種子用酷拉斯制劑200 mL +三氟吡啶胺300 mL;處理4,每100 kg種子用31.9%戊唑·吡蟲啉懸浮劑400 mL;處理5,不拌種,作為空白對照(CK)。各處理區面積0.16 hm2,不設重復。各處理之間設置0.5 m隔離行,試驗田四周設置保護行。各處理除播種期種衣劑包衣方案不一樣外,其他時期管理包括病蟲害防治,都由農戶采用相同措施統一自行管理。
(四)試驗調查
試驗田統一拌種,2020年10月19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8 kg。播種時,每667 m2施根力多40 kg,聚谷氨酸5 kg,種肥同播。
1.作物的安全性。小麥出苗后3 d、7 d,觀察出苗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褪綠、灼燒、斑點等明顯的藥害癥狀。若有藥害,詳細描述藥害癥狀;若沒有藥害,明確記錄(表示為0)。觀察苗的長勢,對各處理苗的長勢進行評價。
2.出苗情況調查。出苗期觀察各處理之間出苗時的差異。大約60%出苗時的天數為出苗時間。齊苗后,每處理3點取樣,每點調查1 m雙行小麥基本苗,折算每667 m2基本苗和出苗率。
3.小麥莖基腐病防效調查。于小麥返青期后、拔節期、灌漿期進行3次小麥莖基腐病防效調查。
小麥返青期與拔節期調查為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50株,分別調查小麥莖基腐病病級,計算病指防效。
返青期小麥莖基腐病調查分級標準如下:
0 級,整株無變褐癥狀;
1 級,植株僅第 1 葉鞘變褐,且變褐面積不超過 1 /2;
2 級,植株僅第 1 葉鞘變褐,且變褐面積超過 1 /2;
3 級,植株僅第1葉鞘變褐,變褐面積超過 1 /2,
且褐色加深;
4 級,植株第 2 葉鞘變褐;
5 級,植株第 3 葉鞘變褐或植株死亡。
小麥灌漿期調查為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50株,分別調查小麥莖基腐病病級,計算病指防效。每處理5點,每點調查0.25 m2,隨機套取0.25 m2小麥,調查面積內總穗數及白穗數,計算白穗率及防治效果。
小麥莖基腐病灌漿期植株莖基部病情分級如下:
0 級,整株無變褐癥狀;
1 級,根部有變褐現象;
3 級,地上部分第 1 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
5 級,地上部分第 2 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
7 級,病斑超過第 2 莖節,但無白穗;
9 級,病斑超過第 2 莖節,出現白穗。
(五)測產
理論測產收獲前,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0.67 m2樣方,對樣方內的麥穗脫粒、充分晾曬后、稱質量、計算每667 m2產量。
二、試驗結果與分析
(一)小麥出苗情況及安全性(見表1)
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5出苗時間均為10月26日,處理4的出苗時間為10月28日。
4個藥劑處理中只有處理4較對照晚2 d,其他與對照一樣。4個藥劑處理對小麥都比較安全。剛出苗時處理4小麥長勢較差,之后返青期至灌漿期各處理長勢無明顯差別。
(二)小麥莖基腐病防效調查及測產(見表2)
以上3次調查顯示,4個藥劑處理都有效果。不同時期調查,處理3都顯示出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較好。從控制白穗的效果看依次為處理2、處理3、處理1、處理4。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處理3、處理4、處理2、處理1。
從測產情況看: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增長率分別為8.7%、11.6%、 17.4% 、14.4% 。處理3效果顯著。
三、小結
綜合評價本次試驗,處理3對每100 kg種子用酷拉斯制劑200 mL+三氟吡啶胺300 mL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