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嫣嫣
摘 要 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語文課堂擺脫了“閱讀本位”基本范式的弊端,旨在正視學生的言說欲望和言語生命欲求,引領學生走向詩意人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課程性質,以生為本,將過去指向“生存”“應需”的實用目的轉向張揚個性、發揮潛能、潤澤人格的非實用目的。文章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紫藤蘿瀑布》為對象,選取王君、熊芳芳、肖培東三位老師的《紫藤蘿瀑布》教學實錄,從教師的學科意識、學生意識、目標意識三個維度對名師課例進行比較分析,從實踐上闡釋潘新和先生的表現與存在語文本體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 言語表現;個性張揚;言語人格;語文課堂
語文學科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百年來一直注重的是“經驗”和“實用”,缺少穩定科學的體系和價值理性精神。這期間雖然不時有人出來呼吁幾聲“科學化”,但應和者寥寥無幾。面對此種情況,潘新和先生高舉語文學科的價值理性旗幟,結合語文教育歷史資源和現代語文教育主流范式,建構了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理論。作為潘新和先生語文本體論中的重要概念,言語表現與存在強調經過主體的選擇、加工、改造、再創造而外化出來的說和寫,但其不止于表現在實踐層面,還表現在動機與素養層面,最終指向人的存在。[1]150語文教師作為學生言語生命意識的喚醒者和傳遞者,應明確三個基本意識,使學生的言說欲望始終在場。基于此,本文將以《紫藤蘿瀑布》名師教學實錄為例,從教師的學科意識、學生意識、目標意識三個維度展開論述,從實踐上試對表現與存在語文本體論略作解讀。
一、語文的學科意識:立足言語,張揚言語個性
語文教師的“學科意識”是指教師對語文學科本身的自覺關注,即對語文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關注。而語文學科性質作為重中之重,一直是語文研究的話語基點,對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定位、價值實現、功能發揮都有著重大意義。自1904年中國實行分科制教學以來,“語文”就沒有消停過。百年來教育界就語文學科性質的問題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從過去的文道之爭一直到工具說與人文說。這些爭論牢牢地揪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侃侃而談,并未從人本身的內在需要以及言語與人的關系上出發去探討語文學科的性質,這使語文學科長期陷入價值混亂和理性迷失的無從適從中。潘新和先生認為不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沒有揭示出語文和語文教育的本質屬性,都把語文視為人生存所需的知識工具。[2]他從人本主義出發去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將人的內在需要放在最高的位置,既糾正了把語文看成是應付外界需要的工具的功利化思維,又涵蓋了其他學科所共有的人文性特點。因此言語性才是語文課程的種差,是語文學科所獨有的,而非其他學科共有的。[1]147在語言學概念中,言語就是說話(或寫作)和所說的話(包括寫下來的話),是個人的說話行為、過程和結果,強調言語的個性化與變化無窮的特點。學生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一個個特殊的人,發展中的人,語文教師要切忌以“類”來代替具體的學生,走進充斥著游離的靈魂和呆板思想的死胡同。因此以言語性定位語文課程的性質,勢必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立足言語,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學生的言語表現和言語個性。即便課堂教學在不說不寫時,教師也要想著說和寫,為說和寫做直接或間接的準備,將語文課堂視為孕育學生言語潛能與言語個性的搖籃。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構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于哲理的狀物散文,對于剛上初中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向往的學生來說,可想可說的東西非常多。其次,這篇課文包含的意蘊難以言盡,達到了“韻外之致”的極高意境,富有審美的張力。學生能夠從中體會人生百味,在言語人格上受到不同程度地浸染。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語文課堂,要求每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必須落實在學生的說和寫上,避免漫無目地飄在文本上空。語文特級教師王君老師的《紫藤蘿瀑布》教學緊緊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咀嚼文本語言,注重從讀向學生的說和寫轉移。在教學中王君老師始終抓住宗璞散文的匠心所在,從宏觀的篇章結構到微觀的詞語運用,每個教學流程都環環相扣,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過程中汲取言語中的思維、情感、態度等內涵,增進自身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如在“看段”環節,王君老師采用留白的藝術,在深入研讀“每一穗花”和“每一朵花”的描寫順序時,故意將“每一穗花”與“每一朵花”分成兩段,且將“每一穗花”與“每一朵花”空出來,讓學生發散思維,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此思考描寫對象的不同對文章構思和表達的作用;在“看句”部分,為讓學生體會修辭的精妙處,學會遣詞造句,王君老師將重點詞語空出來,讓學生發揮才能自由填空,由學生之體驗悟語言之精妙。以此看來,一切的聽和讀都必須表現為學生的說和寫,而說和寫又包含了聽和讀,且最終達成了學生說和寫的提高與發展。再如熊芳芳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讓學生從“我認為最美麗的一個畫面是”“我認為最動人的一種情感是”“我認為最難理解的句子是”等數十個角度品析文章,力求讓每個學生有思考、有話說,有與眾不同的發現和見解。熊芳芳老師在課程尾聲部分還帶領學生比較閱讀《紫藤蘿瀑布》與《白色山茶花》,讓學生感悟兩篇文章的不同情感,學習作者的精巧構思和寫法,仿寫一篇從自然界體驗生命的文章。[3]這些教學環節不無例外地體現了教師明確的學科意識,把課文中生機勃勃的意義從“死”的文字中“活化”出來,使教學始終與學生的說和寫相聯系,讓學生體認其中的人文內涵和精神氣息,以完成言語思維活動從信息接收到加工改造直至反饋的全過程,一改過去的“一言堂”與“熱熱鬧鬧玩過去”的教學極端,使語文教學回歸到人,回歸到說和寫上。
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是思維的邏輯起點,領導著課程的整體建構,是語文教師教學前必須十分明確的重要問題。[1]122任何含糊其辭的表達與理解都不是科學的態度,違背語文學科的言語性就是將學生的說和寫置之度外,將學生的內在需要與生命價值放在伸手不可及的地方。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潘新和先生的表現與存在語文本體論為語文教師廓清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迷霧,強調張揚學生的言語個性。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化遷移為說和寫的構建,使知識得以流通和升值,而非將知識一味的塞給學生,過量囤積知識食糧,甚至陳化掉價。
二、課堂的學生意識:以生為本,激發言說欲望
學生意識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語文教學中最靈活的因素就是人,教師首先最該關注到的應該是學生的言語需求。但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總是將“給學生教什么”凌駕與“學生想學什么”之上,忽略了學生的言語欲求和言說欲望,這也是語文課堂逐漸成為學生“休養生息”主陣地的原因。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積極存在和言語生命潛能的發展。從潘新和先生的表現與存在語文本體論中可深刻領悟到,語文教學切忌太過功利地追求技巧,盲目地注重文字訓練。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實際教學中創造必要的、恰當的教育條件和氛圍,采用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能力,并盡力養護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唯有如此,才能讓語文教育回歸到言語表現與存在上來,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走上素質教育的康莊大道,這才是語文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這絕對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若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游離在課堂之外,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教師必須意識到語文教育不是將學生的言說欲望掐死在襁褓中,阻斷他們活躍的思維,窒息他們的言語生命,將學生修理成整齊劃一的機器人,而是要喚醒學生的言語潛能和言語生命意識。
肖培東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目光聚集在學生身上,以激發學生的言說欲望為主要目的,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他在執教《紫藤蘿瀑布》一課時,一生將第一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錯讀為“我不由地加快了腳步”,肖培東老師因勢利導問到,第一段的這句話能不能改成“我不由地加快了腳步”呢?作者此時的心理狀態又是怎樣的?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的言說欲望也以此激發。在此種情況下,肖培東老師是清醒的,他不是死板地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抓住倏然飄過的一點靈感,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巧妙之處,以此激發了學生的言說欲望與學習動機,這可以視為教師學生意識的體現。[4]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和思考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目的是要著眼于學生自身對文本的理解、發現和咀嚼上,讓學生讀了自然會發生興味,產生意趣。也就是說,教師要著眼于激發和牧養學生的言語動機和言說欲,使學生從無言到有言而發,從思維停滯到思維流暢。此外,肖培東老師在講解紫藤蘿花說出“我在開花”這四個字時,問到“你在讀這四個字的時候,會將重音落在哪個字上”。這一問題地提出使語文課堂氛圍升至高潮,這不單是一個簡單的分析重音的問題,它要求學生關注作者表達和依托的對象,貼近作者的心靈,去思考作者對生活周遭和生命價值的感悟。這是肖培東老師一種自覺的教學思維與行為,在教學中貫穿對學生言說欲的啟發和激活,以喚醒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為首要任務。相比之下,熊芳芳老師的教學雖然擺脫了過去分段逐句講述的俗套子,布置好了言語表現的舞臺,但在激發學生言說欲望上顯然要遜色些。如自己歸納與提煉事先準備好的“生命的美麗與喜悅”“熱愛生命、珍惜幸福、珍愛人生”“苦難對人生的意義”等話題。再者領略名人說生命的經典片段,與學生來說就如浮光掠影眼過一遍,始終無法深刻地從自身出發體驗生命意義之所在。
學生語文學習上的困難往往不在于智力問題,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缺失。應試教育的刻板訓練使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迷失,甚至感到厭倦,對脫離學生主體,壓抑學生個性發展和寫作欲望的“假語文”產生抵觸情緒。潘新和先生指出人的言語表現與存在的需要是言語生命欲求,是潛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躍、最積極的動機,也就是說學生的這種言語欲求和言說欲望需要教師軟性的順應、呼喚,激勵和引導,通過挖掘有深度有溫度的問題,做學生言語發展的催化劑,從而讓學生懂得言語表現的價值和意義,體味言語表現的快樂與幸福感,享受語文,享受言說的快感。[1]9
三、教學的目標意識:形意統一,潤澤言語人格
語文學科的言語性,包含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但絕不單單指語言的運用,其最深刻、最重要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存在,人對自身言語生命意義和精神價值的徹悟。人的生命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根本就在于人的心靈和精神。過去以生活為本位和以閱讀為本位的語文教學范式將學生培養成沒有情感溫度的“兩腳書櫥”和咿咿呀呀學語的“人形鸚鵡”,導致學生的人生價值和言語人格走向萎縮。《論語》中孔子有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語文教師應盡力用言語性去容納、彰顯和升華語文的人文性,呼喚學生的真人格和真性情,做到教學形式與情意體悟高度結合,使學生言語和人格融洽統一。而且語文學科作為最有魅力、最有情趣、最能激發學生潛能的一門課程,應以其豐富的生命內涵與精神價值指引學生,擁抱學生。語文教師也必須明確,語文教育不是教學生去被動地適應生活,膽怯地將言語才情、言語個性和言語抱負隱匿起來,而是要提升其生命品質,拓寬其生命視野,陶冶其性情,滋養其人格。語文教育本體論需從“應世”和“應試”轉向“應人”,轉向人及其生命。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說,“人是要應付生活,但不是為了活而活;言說、話語和理性的追求,對自我、人生、此在的思考與表達,從來就是人的宿命,是生命與時間、存在綰成的結。”[1]14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言說權利,教學形式與情意體悟都要建立在言語生命意識和態度的傳遞上,學生走的每一步都能凸顯出學生對自我和人生的思考。因為學生言語人格的潤澤不是一蹴而就的,言語人格的形成也不是絕對趨于完美的。其次人是十分復雜的個體,有不同的秉性和價值追求,同時,每個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個人處境也完全不同,要成為高尚的人格與深厚的文學修養和諧發展的的集大成者是十分困難的,但教師絕不能規避此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課下都要不遺余力的去直接或間接地感染熏陶學生。從三位名師的課堂實錄中可以看到,肖培東老師和王君老師對《紫藤蘿瀑布》的教學在目標確立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生成方面做到了言語形式與情意體悟的統一,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思維的碰撞和審美的張力,課堂氛圍的營造上也體現了教師的匠心。在文本解讀方面做到了立足學生的學情,遵循由形到意再到形的解讀路線,但是在對學生言語人格、言語生命意識的呼喚與浸染上還稍顯不足。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語文課堂最終是為了學生言語生命的真誠表達,保持心靈的自由和自主。[1]406熊芳芳老師作為生命語文的倡導者,與潘新和老師的指向言語表現與存在的本體論有其相通之處。她在課堂導入階段以《哭小弟》片段的朗讀將學生引入生命意識情境,到讓學生富有哲理或充滿智慧地說說陽光與心情,小生命與大生命等,再到拓展席慕容的《白色山茶花》,最后讓學生傾聽大自然,仿寫一篇體驗生命的文章。這些環節的設計看似簡單,卻一直在遞進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悟生命,感受生命的力度。仿寫作文并非是憑空而出應付教學,而是逐層的提升學生的言語境界,以滿足學生一堂課學完后精神、情感、心靈的需要。雖在其他方面有些許不足,但熊芳芳老師在對學生言語人格的滋潤與養護上做了很好的示范。她曾在《語文審美教育十二講》的前言中也提到,語文教育就是要在語文學習中激起情感波瀾,點燃思想火花,培養語感美感,豐富精神世界,涵養文化風度,提升能力素養,培養健全人格,鼓勵學生創造價值多元的人生。[5]
語文教育濃厚的實用色彩和應試色彩導致學生審美能力的下降,語文亦毫無魅力可言,這無疑是當今語文教育的悲哀。而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言語個性和言語生命意識會成為學生人格心靈的一部分,并不自覺的與教師的情感感悟發生碰撞,并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喚醒、重塑和熏陶,以此促成學生言語人格的完善。因此新世紀的語文教師應沖破應試技巧的桎梏和牢籠,給冰冷的語言文字加溫,以培養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潤澤學生的言語人格為終極目標。
在應試教育這個大背景下,語文教師一定要清楚學習語文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語文課不只是學習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一些終身受用的的東西,能讓學生獲得情感、人格、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前必須明確語文課程的獨有的言語性,在課堂教學中立足言語,以生為本,理清形意關系,要在課堂上用自身的言語人格感染學生,用言語生命意識點燃學生的言語潛能。學生也能夠能通過老師的言說,領悟到言語表現與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萌發出言語表現和自我表現的生命欲求,走向生命的真和美。語文教育只有投入言語人格魅力和言語生命智慧,才能培養出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人,創造出充滿個性和激情的言語。
————————
參考文獻
[1]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7.
[2] 潘新和.語文到底“姓”什么?——語文課程性質當是“言語性”[J].中學語文教學,2001(05):10-13.
[3] 熊芳芳,劉占泉.咀嚼語言:語文教學的本分——《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及評點[J].語文建設,2003(10):19-22.
[4] 肖培東.我要開花!我在開花!——《紫藤蘿瀑布》教學思考[J].語文建設,2019(21):30-34.
[5] 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12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6.
[作者通聯:陜西寶雞文理學院]
習近平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創新主力軍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頂尖科學家集聚水平明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不斷增強,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到2030年,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增強,在主要科技領域有一批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有一批開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
習近平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需要進行戰略布局。綜合考慮,可以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集中國家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快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中國教育報》202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