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昕 郭鋒

摘 要 本文聚焦語文教學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鎖定民俗文化作為生活文化的特質,主張依托現有中學語文教材序列,挖掘并梳理資源,統籌并實施教學,在提高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前提下,關注和培育“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科核心素養,促進語文課程更加充實與豐滿,提升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化理解與自信。
關鍵詞 民俗文化;文化屬性;教學資源;教學方式
語文課程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規律,加深語文理解,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審美情趣,積累文化底蘊也是其重要的任務。2020年普通高中新課標修訂原則中強調: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文化傳承與理解”更是成為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梢哉f,缺少文化教育的語文教學必定是淺陋、粗鄙而殘缺的語文教學。
民俗文化伴隨人類而產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文化。在語文教學中,以民俗文化資源應用為著力點,落實對“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條簡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路徑。
一、準確定位民俗文化屬性,促進語文教學生活化與人文化的統整
民俗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學界曾有過多種界定。其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的解釋具有典型意義。他說:“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社會科學,是一門人文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主要是勞動人民)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盵1]作為人類整體和每個個體的伴生物,民俗文化“不是廣大民眾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眾的日常生活本身;不是國家的‘大傳統規范和遵循的文化,而是屬于民眾生活的底層文化;不是被文字書寫的文化,而是通過民眾的口頭語言和行為描述和展示的文化”。[2]由此可見,民俗文化具有基層性、直觀性和大眾化、原生態化的特征。這恰好適應了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需求。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應注重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民俗文化既能以鮮明的生活化的樣態與特征實現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又能作為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產物促進語文教學凸顯應有的人文特征與價值高度。以魯迅創作的《阿長和〈山海經〉》為例。文中寫到這樣一系列民俗:保姆長媽媽事前反復叮囑,事到臨頭還極力誘導,讓“我”在正月初一早上對她一開口說的必定是吉祥話,并喂“我”吃福橘,還給“我”灌輸生活日常中的諸多講究——
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嚴守禁忌,以求吉祥,是各民族流傳沿襲的普遍風習,并非魯迅所生活的江浙一帶獨有。比如魯南地區講究元旦早飯吃素餡餃子,認為吃了可以家庭和睦、安居樂業、祈祥呈祥;類似于文中的吃福橘。這些風習有時還呈現出“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的特點。比如魯南地區將正月初八稱為“轉八日”,這一天,沂水家家戶戶吃面條,取“搟面軸子轉一轉,一畝地里打一擔”之意,祈求新的一年里谷物豐收;而相鄰的沂南完全忌轉東西,紡車、碾、磨等所有能轉的工具都要停轉。
追溯此種民俗的成因,在于人們對外部世界缺乏深刻認識,于是賦予日常的平凡事物以超自然的靈力,以求趨利避害,實現美好愿望與理想結果?!睹袼孜幕牡赖乱馓N》一文中寫道:
由于當時人們的認知程度不夠,其文化心理也不是十分健全。所以面對自然界的一些突發現象時,人們總把這些生老病死與自然崇拜相聯系起來。由崇拜生成恐懼,為了躲避災難和生老病死,這些被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成為了民俗禁忌?!斎藗冏駨慕傻臅r候,常常將消極避禍的心理同趨吉求福的積極心理結合起來,對人生和事物的未來充滿希望。在這種希望中,人們傾斜了的心理得以平衡和滿足。[3]
這是早期人類共同的樸素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社會群體中的弱小者,更容易產生此種認知與期待。隨著科學帶來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清晰解釋之后,這種認知就被不斷沖洗,期待也自然消解。始終堅持此種認知、保有此種期待的人,實際上是將自己的精神世界留置在了這些認知與期待自然存在的舊有時代。追溯這些民俗風習何所從來的根本原因,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把握阿長的精神世界,理解她作為社會底層的樸實良善,更重要的是體會到文章在敘述之中對這位農婦桎梏于舊有習俗文化,不諳兒童心理,更不曉世事更新的生命狀態的隱隱悲憫。
可以說,準確把握民俗文化是民間文化、生活文化、基層文化、世俗文化的屬性,就找到了在語文教學中開發和應用相關資源,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關鍵與鎖鑰。
二、全面梳理文化教育資源,加強語文教學系統性與開放性的結合
現行統編語文教材編排了以民俗文化作為主題的專門單元。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社戲》《回延安》《安塞腰鼓》《燈籠》為課文,集中引導學生關注民間流行的習俗、風尚,感受民俗風情畫卷,感受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民俗的價值與意義。但是,僅僅通過這一個單元的學習來走進民俗,文化教育勢必是單薄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拘于教材編排格局,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立足既有的教材體系和文本安排,堅持民俗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實踐。在現實實踐中,很多老師有極強的民俗文化教育意識,樂于結合課文,拓展相關領域的資源來開展教學。這是難能可貴的。然而,這些實踐往往容易陷入零碎的知識傳遞、松散的隨文拓寬,缺乏相對系統的文化規整、嚴謹的教學邏輯。這就需要我們借助民俗文化、語文教學兩方面的專業邏輯進行梳理,讓民俗文化教學資源既能豐富課堂,又能有效應用。
一是建立民俗文化視角的專業邏輯。民俗文化的類型一般包括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物質民俗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在生產消費過程中形成的民俗;社會民俗包含人生禮儀、節日習俗等,有著明顯的地緣特色;精神民俗是人們在對自然和社會認知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思想寄托,有著神秘神話色彩”。[4]這種分類為我們開發民俗文化教學資源打開了專業的視野,建立科學的認知。以梁衡的《壺口瀑布》為例:
圍繞黃河壺口“龍槽”,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分屬不同文化領域,相互之間又有著內在的關聯。長期以這樣的專業視角來隨文拓展、收集、整理文化資源,能夠培養條理的文化意識,形成嚴謹的文化思維。
二是形成語文教學視角的專業邏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其中,首要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言積累、語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適應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全面的語文素養則應包括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5]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基本語文素養”和“全面語文素養”的關系?!罢Z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文化傳承與理解”與“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均以其為基礎。[6]這意味著,民俗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時,要基于“基本語文素養”和“言語經驗”,更要基于既有的教材文本學習,做到有效用則行,有規則可循,有增益始贏,切勿成為“無土的花木”“離核的電子”“脫線的風箏”。
在上述與“龍槽”有關的資源中,“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中包含的精神價值與梁衡在文中表現壺口瀑布的磅礴氣勢關聯不大。如果拓展應用這一資源,顯然會給人以旁生枝節之感。但傳說中應龍開鑿深險的河道,大禹修建高聳的龍門,無疑是進一步渲染壺口瀑布不凡氣勢的生動素材。如果關聯拓展這一資源,教學貼切自然,既能豐富學生文化視野,更能有效地促進文本理解學習,實現語文教學效益最大化。
基于教材文本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厘清不同類型資源各自的教學價值,再根據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合理選擇適宜的資源加以運用,語文教學就能在實現開放性的同時,堅持了教學與文化的系統性。
三、有效統籌教學實施方式,實現語文教學滲透式和專題式的對接
根據現行教材的編排,民俗文化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常規滲透教學和專題單元教學兩種形態。
常規滲透教學。執教《阿長和〈山海經〉》時,我們可以抓住魯迅所描述的江浙風習,引入其他地區類似的情況,拓寬社會風俗知識。然后,再引入有關禁忌民俗成因的資料,幫助學生深入透析社會文化現象,形成精神文化認識。最后借助上述民俗文化研究學習,點明阿長的社會角色——“遺落在舊時代精神世界的族群中的一員”,體會作者隱藏在敘述中的情感。像這樣,未編排在民俗主題單元的課文,只要存儲著民俗文化教育的基因,都可以以民俗文化的視角加以審視,然后合理地挖掘與拓展資源,將文化教育滲透其中。
主題專題教學。作為專題單元教學而言,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語文教學聚焦于民俗文化提供了極好的示范。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以民俗單元為借鑒,在其他時間、其他單元、其他年級,根據需要,有意識地開發設計民俗文化主題的專題教學。比如學習了《濟南的冬天》(老舍)、《秋天的懷念》(史鐵生)、《老王》(楊絳)等作品后,我們以北京民俗文化為主題,拓展資源,安排了一次主題為“京華氣象”的專題教學。教學活動遴選的民俗文化教學資源包括:
北京地區名勝地和老字號的楹聯
京籍作家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片段)
非京籍作者曉莉的散文《北京的秋天》
京味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歌詞
京籍作家、學者張中行的散文《北平的廟會》
表現北京人形象的小說《駱駝祥子》(片段)
京籍書法家啟功自題詩三首
北京冬奧會申報演講詞
非連續性文本《北京冬奧會交通路線圖》
文化雜談《京華“八字”何其多》(片段)
文化論文《北京人性格芻議》(片段)
上述教學資源涉及北京地區的自然氣候與景物、市井生活與風俗、人物精神與性格、現實狀態與發展、文化思想與流變等多個方面,構建起一個情境集中、視角立體、形態多樣的語文主題學習和民俗文化探究的場域,不僅訓練學生多種語文文本的閱讀能力,而且促進其感知、理解和審視北京地域文化特征,讓語文教學邁入了新的境地。
“沒有無文化的社會,甚至沒有無文化的人。每個社會,無論它的文化多么簡陋,但總有一種文化從個人躋身于一種或幾種文化的意義看,每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盵7]民俗文化是根脈文化,反映著民眾的生活樣貌與智慧,是每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土壤與思想成長底色。加強民俗文化資源應用,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不僅能便捷而有力地促進語文課程內容充實、樣態豐滿、目標達成,也將為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增強綜合素質、深化文化理解、樹立文化自信提供可靠而有效的教學路徑。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民俗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課題編號:CDDB1921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邢莉.民俗文化的屬性再認知與文化基因的傳承[J].中原文化研究,2016(02):56-62.
[3]安靜.民俗文化的道德意蘊[J].人民論壇,2018(03):138-139.
[4]張宇博.中國民俗禁忌的社會作用[J].科技信息,2007(19):42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7][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M].杜彬彬,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