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順 徐 靜 曹保瑞 周忠煥 李慶梅
山東省棗莊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山東棗莊 277100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SZ)作為臨床多見的慢性精神疾病,以思維、情感、行為障礙及幻覺等為主要癥狀[1]。該疾病病程遷延,容易復發,往往致使患者出現憂傷、焦慮等消極情緒,增大精神壓力,可對患者的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減弱患者獲取信息的能力,進而干擾其人際交往及日常生活[2-3]。因此,對SZ 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SZ 復發的原因之一為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如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4]。動機性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MI)是一種以被訪者為中心的溝通方式,通過發現被訪者存在的問題,協助其制定解決措施,已在糖尿病、疼痛、肥胖等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7]。本研究旨在探討MI 對SZ 患者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棗莊市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98 例SZ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 例)與實驗組(49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1 例;年齡20~57 歲,平均(33.19±7.02)歲;文化程度:初中水平14 例,高中水平28 例,高中以上水平7 例。實驗組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齡24~74 歲,平均(32.53±7.88)歲,文化程度:初中水平16 例,高中水平24 例,高中以上水平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SZ 診斷標準[8];②服用抗精神病藥;③年齡≥18 歲;④具備理解和表達能力;⑤文化程度小學以上。排除標準:①其他嚴重疾病者;②智能障礙者;③中途退出者。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干預方法。做好日常護理,開展SZ 相關知識的教育科普,告知用藥目的、用法、注意事項及用藥的重要性等內容,并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每周1 次,每次30 min,干預6 個月。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MI。MI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精神醫學領域研究人員負責,采用個體方式面對面進行訪談,30~60 min/次,共6 個月。①介入期:第1 周,訪談1 次。MI 小組成員與患者進行充分了解,與其耐心交談,取得患者信任,向患者介紹研究目的、流程,通過溝通決定MI 的時間、地點、內容。首先與患者自由交談,了解患者存在的難題,鼓勵患者自我思考。②評估期:第2~4 周,每周1 次。詢問患者當前內心的想法、治療中存在的困難、對疾病的態度、藥物的掌握情況等,了解患者應對困難的心態,密切觀察其治療依從性,向患者介紹治療目的及作用。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分析其負性心理產生的原因。與患者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案,給予患者充分的專業化指導,鼓勵患者自我選擇,并詢問患者“對于自身疾病,您有哪些困擾?關于身體康復方面,您有什么好想法?對于現在制定的方案,您覺得可行嗎?需要如何改善?”最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解決計劃。③干預期:第2~3月,每周1 次。對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心理疏導,了解并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給患者介紹以往的成功案例,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鼓勵患者樹立健康的心態。幫助患者了解治療疾病的重要性,說明用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哪些不良反應可采取措施避免,哪些不良反應較為嚴重。講解停藥的嚴重后果,若不堅持治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復發,并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④評價期:3 個月后,每月1 次。根據訪談結果獲得患者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的改善情況,評價MI 應用效果,對患者取得的進步給予鼓勵和肯定,并分析當前仍存在的問題,糾正效果不佳的方案。
干預前后,記錄兩組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9]、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10]及依從性情況。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研究人員向患者說明調查問卷注意事項,有效回收率為100%。
①SAS 共20 個條目,采用4 級計分法,正向評分15 個,負向評分5 個,<50 分表示無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得分越高,代表個體的焦慮情況越重。②SDS 共20 個條目,采用4 級計分法,正向計分10 個,負向評分10個,<53 分表示無抑郁,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3 分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代表個體的抑郁情況越重。③依從性量表[11]:共4 個條目,包括服藥時間、頻率、劑量及停藥時間等,采用5 級計分法,總分30 分,得分為30 分表明治療依從性好,得分<30 分表明治療依從性差。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信度較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水平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水平的比較(分,±s)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對照組(n=49)實驗組(n=49)t 值P 值44.38±8.24 43.97±8.13 0.247 0.804 40.19±7.51 36.22±7.06 2.696 0.008 2.630 5.038 0.009<0.001
干預前,兩組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抑郁水平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抑郁水平的比較(分,±s)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t 值P 值對照組(n=49)實驗組(n=49)t 值P 值45.15±8.09 45.83±8.67 0.401 0.689 39.63±7.27 35.18±6.90 3.107 0.002 3.552 6.728 0.001<0.001
干預前,兩組依從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依從性均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比較(%)
研究表明,遺傳、環境、社會等因素可導致SZ 的發生,其主要患病人群為青壯年[12]。據調查,在我國,被各類精神問題所困擾的人群約占16.57%,精神病總患病人數高達1 億以上,其中,SZ 總患病人數約為640 萬[13]。因此,為了提高SZ 患者的生活水平,對SZ患者的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進行探討至關重要。
SZ 患者通常伴有復雜的心理狀態,包括焦慮、興奮、猜忌、自卑、抑郁等情緒,精神壓力重,可降低社會功能,減弱應對能力,對治療效果造成干擾,促使病情惡化,甚至致使患者產生自殺想法[14-15]。因此,臨床上有必要采取科學的措施改善SZ 患者的心理狀態。MI是圍繞著個體的教育方法,通過指導個體發現問題,并協同其制定目標,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已成為改變非健康行為的有效手段,被臨床普遍接受[16]。Selc,uk-Tosun 等[17]對50 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研究認為,MI 在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代謝、促進健康行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艷華[18]發現,應用MI 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得到了顯著降低,且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發現,MI 可有效改善SZ 患者的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這與王玉春[1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能的原因是:MI 可將SZ 患者的情感矛盾挖掘出來,調動個體積極性,增強對心理狀態的認知能力,提高解決難題的執行能力,并通過表達對患者的理解,激發其改變異常行為。同時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制定MI 方案,能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到自身管理中,幫助患者消除困難與問題,進而改善其不良情緒。
據研究調查,SZ 患者中不依從治療的概率約為20%~60%,且在我國SZ 復發原因是少藥、停藥的概率約為55%~76%[20]。自知力缺陷、治療態度消極、存在病恥感、治療時間長、經濟負擔重等均可能影響SZ患者的依從性,進而增加疾病復發風險[21-22]。因此,尋求有效的干預措施提升患者配合度已成為精神衛生領域研究的熱點。Alperstein 等[23]表明,MI 已成為減輕慢性疼痛、提高依從性的有效手段,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劉靜[24]對92 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MI 能增加患者的遵醫性,提高生活水平,緩解負性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依從性均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MI 可明顯提高SZ 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此結果與吳紅華[25]的研究結果大致相符。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推測原因是:臨床上通常對SZ 患者實施傳統教育干預,雖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SZ 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單一的常規干預往往無法調動患者的自我意愿及行為。MI 通過專業化的訪談技巧,了解患者對治療方面存在的疑惑,鼓勵自我思考,協助其知曉治療的重要性,引導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從而改變患者的動機,提高依從性。
綜上所述,MI 可有效改善SZ 患者的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普遍應用。臨床上可通過結合SZ 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制定科學可行的MI 干預方案,從而提高診治質量,改善患者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不足為納入樣本較小,觀察時間較短,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大樣本、延長觀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