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
摘 要:近年來,重慶與東盟雙邊貿易與投資合作增長迅速,“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為雙邊經貿合作帶來了全新機遇,但當前仍存在雙邊經貿合作仍面臨競爭突出,合作區域不平衡、通道運輸瓶頸制約、通關效率低、周邊省份競爭激烈等諸多挑戰。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新機遇,應從擴大貿易規模、拓寬產業合作領域、深化產業合作層次、加快完善物流通道建設等方面,促進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提質升級。
關鍵詞:“一帶一路”;重慶;東盟;經貿合作
中圖分類號:F1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33-03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現狀
(一)雙邊貿易呈波動式增長趨勢
重慶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在2010年自貿區全面建成后迅速增長,2010年重慶與東盟雙邊進出口貿易總額14.59億美元,同比增長70.47%,2011年雙邊貿易45.88億美元,同比增長214.39%,此后持續保持增長并在2014年出現最大值,達189.55億美元,約為自貿區建成之初的13倍,東盟首次超過歐盟,成為重慶第一大貿易伙伴。在2015—2018年間雙邊貿易有所回落,呈現波動式變化,但整體呈現增長態勢。2019年東盟取代歐盟成為重慶第一大外貿合作伙伴,雙邊貿易額達157.53億美元,同比增長43.2.1%,占重慶對外貿易總值約19%,在重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總值中占比達68.1%。
(二)貿易伙伴、商品結構相對集中
重慶與東盟國家在貿易地理結構上相對集中,2019年重慶與東盟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為越南(占比約30.22%)、馬來西亞(占比約28.22%)、泰國(占比約15.12%)、新加坡(占比約9.52%)、印度尼西亞(占比約6.98%),前五大伙伴的進出口總值約占了重慶與東盟進出口總值的90%,而與老撾、文萊的雙邊貿易交往甚少。同時,雙邊進出口商品較集中于制成品領域,重慶對東盟出口主要有電子信息產品、金屬制品、塑料制品等,重慶從東盟進口的產品主要有集成電路、計算機硬盤驅動器、儀器儀表、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混合物等。
(三)雙邊互動投資,重點國別深入合作
截至2019年年底,重慶實際利用東盟國家外資累計達到118.62億美元,對東盟國家累計備案投資企業113家,投資主要流向新加坡、越南,涉及汽車制造、工程技術等行業領域;同期承接東盟國家服務外包業務執行額2.68億美元。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重慶與東盟重點國家新加坡展開深入合作,如在重點合作領域金融服務方面,通過中新示范項目實現的跨境融資逾42億美元,融資成本低于國內約1.4個百分點,為西部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渠道,雙方通過合作創新推出多項銀行、保險業跨境金融產品。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機遇
(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助力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2015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落戶重慶,重慶與新加坡重點推進在金融服務、航空產業、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現代服務經濟領域的合作。目前在融資項目、航空合作、智慧物流、大數據通道、醫療合作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重慶將進一步探索與東盟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機遇,提升經貿合作水平。
(二)“陸海貿易新通道”凸顯物流中樞地位
“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與發展誕生了更加經濟、便捷的南向出海通道,重慶至東盟國家主要港口的貨物運輸時間從傳統江海聯運的30天左右,縮短至7—10天,全程提速15—20天,國內段的運輸時間可節約10—13天,極大地降低了交易的經濟成本。除鐵海聯運外,依托與東南亞國家的公路干線、鐵路干線形成了跨境公路運輸、國際鐵路聯運多種物流組織形式,為重慶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投資、旅游等合作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支撐。
(三)基礎設施建設助推經貿合作空間升級
《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提出將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物流等領域作為優先發展目標,這與當前西部省份共同參與加快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高度契合。東盟國家基礎設施水平差異巨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基礎設施較為發達,而其他國家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老撾、柬埔寨鐵路匱乏,交通狀況亟須改善,越南、老撾電力能源供給不足,供給設施落后,部分國家通訊能力也亟須提升。重慶可充分發揮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產能優勢,與東盟國家積極主動地開展基礎設施產業方面的合作,深化經貿合作層次。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面臨的問題
(一)雙邊貿易競爭突出,合作區域凸顯不平衡
基于類似資源稟賦及工業化演進路徑,重慶與東盟國家的出口貿易結構競爭性突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機械設備及零部件、運輸設備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均是雙方出口第三方市場的主要商品,且出口地理方向均以美國、歐盟、東盟等國家或地區為主,雙邊貿易存在同質競爭現象,出口結構的類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雙邊經貿合作空間的拓展。同時,重慶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中也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貿易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五國,2019年的占比接近東盟十國的90%,而與老撾、文萊幾乎無貿易往來。
(二)通道運輸瓶頸制約,通關便利化有待提升
“陸海貿易新通道”自正式運營以來,運行班列不斷增加,輻射帶動效應也不斷擴大。但其龐大性、系統性、復雜性也逐漸凸顯出諸多的困境與不足。一是沿線基礎設施薄弱,國內段南昆、南防、欽北等西南鐵路由于修建年限較早,運能不足,不能滿足通道運行后迅速增長的貨物運輸需求;主要出海港口欽州港航線較少、物流成本偏高,有效產業支撐不足,導致綜合競爭能力不強;國外段東南亞國家鐵路軌道普遍采用窄軌,出境貨物需要在邊境卸車或通過變軌來實現,無形中增加了貨物的運輸成本。二是沿線統籌協調困難,省際合作不暢,各國海關制度不一,便利化水平亟待提升。
(三)周邊省份競爭激烈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全國各省市或地區積極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沿海省份福建、廣東、廣西等更具地理優勢,在經貿往來、產業合作、平臺建設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周邊的四川、云南等省份也將東盟國家視為主要經貿拓展區域,依托各自資源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云南與東盟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已完成中越國際通道建設,昆明南站已成為我國輻射東南亞國家最重要的國際陸路客運樞紐。同時,各省份在積極參與“陸海新通道”建設中,也出現物流樞紐同質競爭、低價競搶貨源、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省份之間的激烈競爭給重慶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造成一定的壓力。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的路徑建議
(一)深挖貿易合作潛力,擴大雙邊貿易規模
重慶與東盟國家在貿易產品上同質性與互補性并存,應深挖雙邊貿易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推動雙邊貿易向更高水平發展。首先,政府應牽頭構建重慶與東盟進出口商品交易信息數據庫,及時提供雙邊貿易的主要產品、重點市場,以及東盟國家市場供求信息,以幫助進出口企業快速獲取市場交易機會。其次,基于重慶與東盟各自優勢特色產品,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擴大貿易合作空間。一是積極拓展重慶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配件、摩托車、化工醫藥、手機等優勢產品在東盟國家的市場,擴大對老撾、柬埔寨、緬甸國家紡織品、服裝、制鞋等居民日用消費品的出口;二是積極增加從東盟國家進口當地大米、水果、海鮮、棕櫚油、橡膠等特色產品及能源產品,擴大對柬埔寨、老撾等國的家居用材、林業、木業產品進口,拓寬重慶與東盟國家貿易市場覆蓋范圍。再次,積極搭建重慶與東盟線上線下貿易營銷平臺。一方面,應積極支持重慶與東盟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鼓勵實力較強的跨境電商企業與東盟國家企業開展合作,支持其在東盟國家建立線下體驗店融入當地的營銷市場,擴大交易商品范圍與規模,積極創新跨境電商物流模式,共建海外倉儲設施、物流配送網絡等為雙向跨境電商進出口產品提供高效的物流運輸保障;另一方面,應鼓勵重點企業積極參加進博會、西洽會、智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全國性經貿合作平臺,充分展示“重慶造”優勢產品,積極尋求與東盟國家達成合作意向。同時,應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組織力量,邀請東盟國家企業參加本地舉辦的相關展覽活動,設列東盟特色產品展覽館,增加對東盟國家優勢產品的進口。
(二)拓寬產業合作領域,深化產業合作層次
東盟國家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等級層次特征,新加坡、文萊為發達國家,服務業為其重點發展產業;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具備較好的工業基礎,重點發展電子產業、能源加工等制造業;緬甸、老撾、柬埔寨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需求巨大,差異化的資源、產業分布為重慶與東盟的產業合作創造了機遇。首先,應充分發揮重慶產業基礎好、工業門類齊全的優勢,推進與東盟國家的梯度合作。一是借助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加快與新加坡在商業服務、金融保險、交通物流等領域合作,大力吸引新加坡企業到重慶設立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教育培訓等機構;二是加強與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在機電設備、紡織服裝、化工等領域的產業內合作,鼓勵本地優勢制造企業“走出去”在當地投資建廠,完善區域產業鏈布局;三是加強與緬甸、老撾、柬埔寨在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化工、鋼鐵等領域合作,支持重慶優勢建材企業在當地開展工程承包、進行技術輸出等。其次,應積極借鑒沿海福建、廣東、廣西等省份與東盟產業合作的經驗,加快打造產業合作平臺和產業合作園區,借助平臺、園區提供的優惠政策支持和服務,引導龍頭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著力推進產業合作項目的落地實施。
(三)多方協作,加快完善物流通道建設
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是經貿合作的基礎和重要載體,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為重慶與東盟經貿合作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而當前陸海新通道的功能還待完善,其樞紐經濟作用還未呈現顯著成效,應加快推進物流通道建設,充分發揮其通道帶物流、物流帶貿易、貿易帶產業的功能。首先,應加快通道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沿線省份應建立健全協調合作機制,充分利用陸海新通道專項建設基金加快沿線公路、鐵路及改造工程建設,擴大主要樞紐港口、集裝箱港口的轉運、裝卸能力,提高通道的物流服務能力。同時,加快完善重慶—東盟公路物流基地建設,吸引大型物流企業入駐物流基地,形成鐵、公、水、空全面發力的物流體系,以滿足重慶至東盟多樣化運輸組織方式的銜接需求。
其次,應加快提升通道的物流便利化水平。一是推進通道沿線海關協調合作。加強與云南、貴州、廣西等省份的海關合作,合理配置貨物資源,降低省際收費標準,并構建貨物信息共享平臺,支持“單一窗口”,簡化省際間檢驗檢疫流程,實現快速通關放行;積極探索與東盟國家實施海關通關查驗互任機制,著力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二是加快推進國際多式聯運運輸服務規范。陸海新通道下相關運輸部門應積極制定統一運輸規則,明晰界定承運人、托運人的權利和義務,規范保險、理賠等糾紛處理程序,以減少國際物流運輸障礙,提高多式聯運效率。三是加快創新物流單證服務。陸海新通道以內陸物流運輸為起點,鐵路貨運單證區別于傳統的海運提單,不具備物權憑證功能,相關運輸部門應聯合金融機構創新陸運單證功能,加快形成統一標準并推廣應用,為進出口企業交易、融資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 劉光輝.“一帶一路”發展下中國和新加坡區域經濟合作新格局[J].對外經貿實務,2019,(7):38-41.
[2]? 劉家凱.廣西與東盟產業合作創新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9,(1):109-124.
[3]? 劉光輝.“一帶一路”引領下中國-東盟貿易結構演進及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9,(6):128-131.
[4]? 陳秀蓮.“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模式新構的研究[J].國際貿易,2019,(7):79-87+96.
[5]? 黃智銘,楊月元.“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深化中新經貿合作的路徑選擇[J].價格月刊,2020,(1):64-69.[責任編輯 文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