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內容,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整理德州市產業結構相關數據的基礎上,分析了德州市歷年來產業結構的總體發展趨勢,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特點以及其對經濟總量的影響,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其問題,提出了幾點措施。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優化升級
一、引言
產業結構指的是國家各國民經濟部門之間,以及每個生產部門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的生產聯系和比例關系。它包括產業結構本身、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和產業鏈五個要素。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德州市位于山東省的西北部,在2018年,德州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80.30億元,根據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了6.7%。“十三五”規劃以來,國家強調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本文以德州市為例,對德州市的產業結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可以為全國同類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問題提供相關的經驗。
二、山東省德州市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1.山東省德州市產業結構的總體現狀
德州市在2018年期間,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80.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相比去年增長了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20.13億元,相比去年增長了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612.79億元,相比去年增長了6.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447.38億元,相比去年增長了7.6%。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7年的10.0:47.7:42.3調整為9.5:47.7:42.8。
第二產業是德州市經濟發展的核心,連續多年占據主體地位,同時第三產業正在快速崛起,增長勢頭迅速。德州市經濟主要靠二、三產業兩駕馬車拉動。但三次產業的發展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德州市的產業結構需進一步發展優化。
2.山東省德州市產業結構內部變化分析
(1) 第一產業穩步發展
2018年,德州市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為671.7億元,增加值為3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7%,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為5.8%。其中農業經濟增長幅度最大,農業增加值為190.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3%.林業增加值為13.8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4.5%;牧業增加值為101.8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1.3%;漁業增加值為14.4億元,與上年相比下降了1%;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為39.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14.9%。
(2) 第二產業發展迅速
德州市第二產業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德州的工業生產運行良好,建筑業市場總體平穩。2018年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為7.3%,較去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并且高于全省2.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位,行業增長總體向好。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7.23%,較去年同期回落3.8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9位;
另一方面,工業產品產量增長全面。全市重點調節的19種工業產品中,14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達到73.7%,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資質內建筑企業282家,較上年增加43家,完成總產值343.85億元。
(3) 第三產業占比穩步提升,地位日益明顯
①從德州市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德州市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的比重從2011年的33.9%調整到2018年的42.8%,標志著全市經濟逐步接近“服務化”時代,意味著經濟由工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加快轉變,成為新常態下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②第三產業的增速領跑其他產業增速。規模以上服務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均在10%以上。近年來,第三產業的增速大部分都高于第二產業增速。從三次產業貢獻來看,2018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6.8%,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撐了全市經濟的增長。
三、山東省德州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低
(1) 農業規模化程度有待提高
盡管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逐步增加,但相比于龐大的、分散的個體家庭經營主體的數量,農業適度規模化程度需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72.1萬畝,土地流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7.8%,絕大多數經營主體仍然處于個體種植戶的階段,這使得抗風險能力、技術改造能力較低,不能適應外部市場競爭環境的需求,規模化、經營化、機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傳統的家庭農業生產仍然是精耕細作式、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模式。目前,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為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
(2) 農業產值低
德州市是產糧大市,但離農業強市還有一定距離。2018年,德州市糧食產量729.97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13.7%;第一產業現價增加值320.13億元,占全省第一產業的比重為6.5%,產量與質量不相匹配。究其原因,一方面德州市傳統糧食種植面積占比大。2018年,德州市全年糧食面積與經濟作物面積之比為89.5:10.5,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蔬菜、苗木、花卉、瓜果等占比不足。另一方面,農業經營主體質量不高。德州市農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的能力不足,大多都是對農產品的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總體效益不高。
2.第二產業發展方式不合理
(1) 第二產業耗能嚴重,制約經濟持續發展
2018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業(主要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水泥制造業、鋼材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03%,分別比全市主營業務收入和去年同期高出11.8個百分點和11.21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能耗過高導致了能源形勢與環境的惡化,這不僅制約了高耗能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全市節能降耗工作以及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高耗能行業的能耗過高問題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2) 傳統產業在第二產業中占比大
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涉足的34個行業(裝備制造、綠色化工、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看,傳統產業仍然是聚集主體。2018年,德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居全市前五名的行業分別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這些傳統產業由于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不高,一直是企業創業和發展的依托所在,而企業專業化、協作化水平的限制,亦對其產業空間拓展有所束縛,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升較慢。
而目前德州市傳統產業(如德州恒豐集團,德州鑫華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第二產業比重約64.6%,重化工業(通裕重工,山東華魯恒升化工)占傳統產業約27.6%,傳統產業占比較高,導致德州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還不堅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制約和短板。
(3) 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從具體企業看,2017年僅有11.49%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德州有94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企業沒有開展研發活動,研發活動仍是少數企業的行為,不具有普遍性。2017年,德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91.91%的研發人員為試驗發展,應用研究占7.98%,基礎研究僅占0.11%。
3.第三產業發展層次低,經濟實力較弱
(1) 第三產業整體實力較弱
批發零售業和其他營利性服務業是德州第三產業中比重居前兩位的行業,其中大型批發零售企業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僅有6家;軟件業、商務服務業行業尚未發展出百萬規模的領軍企業。因此,第三產業需要強大的核心行業來帶動整體的發展。
(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第三產業的傳統部門占比較高。目前,德州市服務業仍以傳統的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主,一些基礎性第三產業和新興的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發展仍然不足。2018年,以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餐飲業為主的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合計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3.8%,比全省高2.4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為8.6%,比全省低1.8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2017年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45.3%,低于全省4.1個百分點。
盡管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例每年都在逐漸上升,但我們依然能看出德州市第三產業的擴張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發展,技術含量比較低。長遠來看,以這種發展狀況進行下去,并不利于德州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山東省德州市產業結構優化的對策
1.提高第一產業發展水平
(1) 深化第一產業基礎化建設,為現代化發展提供條件。通過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加快基地建設,暢通流通渠道,健全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等措施來加強其基礎設施建設。
(2) 發揮“互聯網+”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推廣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積極引進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農業發展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德州特色的休閑農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借此來提高農產品質量,擴大第一產業的發展優勢。
2.轉變第二產業發展方式
(1) 調整傳統產業比重,大力發展現代產業
①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要對現有企業進行梳理,對發展空間大、科技含量高的成長型企業重點扶持,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打造并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②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第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能擴張,推動生物制造、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戰略新興產業,推動產業自主創新,增強工業經濟動力。
(2) 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政府要制定相關產業政策,規范“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的行業)企業發展。一方面,嚴格控制市場準入,對無生產許可證生產的企業堅決予以取締;另一方面,從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出發,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促進環保和清潔產業的發展。
(3) 加強科技創新
①加大研發力度,加強智能制造。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研發體系。抓住“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機遇,著力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發展。
②推進“互聯網+”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改革發展新動力。鼓勵和推動企業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平臺,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研發設計、生產管控、市場服務等關鍵環節滲透融合,提升兩化融合應用水平。通過項目資金建設,加大對高新科技企業的支持,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改革發展新動力。通過項目資金建設,加大對高新科技企業的支持,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政府積極搭建自主自我創新平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為推動力的產學研聯合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加速第一產業的生產轉移,提高勞動生產率,把剩余的勞動力轉移到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當中去,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4) 加快推進環境治理工作
在能源方面,推廣清潔煤,完成“氣代煤、電代煤”;在交通方面,嚴格機動車污染管控,提倡新能源公交車;嚴格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主要做好土壤、水、大氣的污染防治。
3.合理調整第三產業結構,加快發展步伐
(1) 加強第三產業結構性優化。政策上政府要科學籌劃德州現代服務業的布局,確立現代服務業的定位和發展重點,形成符合德州功能要求和特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措施上要加強基礎性第三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的發展,適當降低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傳統、低層次行業的比重;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
(2)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整體實力。政府應該把現代服務業作為優先發展行業,盡快制定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通過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各行業領軍企業等措施來提高第三產業的實力,增強第三產業對于德州市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五、結論
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它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內容,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促進德州市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本文通過整理相關資料,對德州市產業結構近幾年的特點、現狀進行了一個總結,在梳理德州市產業結構發展現狀的同時,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第一產業發展水平低,第二產業發展方式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層次低等。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提高第一產業發展水平,轉變第二產業發展方式,合理調整第三產業結構等。德州市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產業結構,要根據情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釋放經濟潛能,促進經濟增長,使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國倉.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基于德州市的經驗研究[D].河北大學,2016.
[2]唐微.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的顯著特征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9(09):98-101.
[3]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甘星,劉成昆.區域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基于深圳市2001-2016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8(11):128-138.
[5]史國倉.產業結構演變與調整——基于德州市的經驗研究[D].河北大學,2016.
作者簡介:孫海桐(1997- ),男,漢族,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人,西安財經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