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月
摘 要: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有利于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和環境污染問題。我國的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晚,技術水平較低。政府為了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對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政府補助的支持。本文以F汽車企業為案例,從財務績效這一方面對政府補助對新能源汽車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政府補助對F汽車的財務績效有一定的正向影響,F汽車對政府補助依賴性較強。政府補貼逐漸退坡,建議F汽車盡快加強自身的經營能力,減少對政府補貼的依賴,獨立起來以應對未來的發展變化情況。
關鍵詞:政府補助;新能源汽車;財務績效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政府補助
政府補助的起源可以追溯于1920年英國的經濟學家Pigou《福利經濟學》一書中的表述,為了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政府可以對社會資源配置進行必要的干預,從而來糾正外部性,使資源配置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政府對企業發放補助主要是扶持企業發展,對新能源企業發放補助是鼓勵企業創新,提高研發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對于現有的研究來看,目前學術界認為政府補助的發放動機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創造社會就業、支持行業和地區發展以及融資、扭虧和保殼。Carlsson(1983)研究了1970年代經濟衰退后的瑞典政府對行業發放大量補助的動機。短期內,政府補助能夠有效鼓勵企業投資的決策,從而提高就業率。Wren和Waterson(1991)指出在1970至1980年的10年間,英國政府對許多行業進行了財政補助,其目的是為了緩解失業率的高攀。唐清泉和羅黨論(2007)通過實證研究表明政府為實現當地社會目標的上市公司提供補貼,而在對社會目標的考量時,就業是最重要的因素。王鳳翔和陳柳欽(2006)認為地方政府給予上市公司各種政府補助的動機存在于對行業和地區支持的需要。
2.財務績效
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等是對財務績效的體現,財務績效的這些方面可以通過財務指標來衡量,其優點就是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數據也極易獲得,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短期的業績衡量只反映當期的財務成果而不反映長期業績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注重最終的財務結果而對達成該結果的改善過程欠考慮,還可能受到會計準則穩健性原則有偏估計的影響導致無法公允地反映真正的業績。
3.政府補助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系
政府補助是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補助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目前有一些學者已經研究了政府補助跟企業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但是不同的企業性質,不同的行業所得的結論皆有不同。例如從行業視角看,鄒彩芬等(2014)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出政府補助對紡織企業的經營績效沒有實質性幫助,但對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來說,政府補助提高了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正向作用。從企業所有制角度來看,曹陽等(2018)選取一些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指出政府補助對國有制企業的經營績效沒有明顯作用,對非國有制企業的經營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國外學者Harris(2005)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補貼能夠促進企業經營業績的提高。Van Tongeren(199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補貼能夠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最終導致償債能力提升。Brennan(2001)在對其國家政府補貼的研究中發現政府補貼對于企業的當期績效沒有影響。所以不同的行業以及不同的企業間規模等很有可能并不能真正達到政府補助的直接目的,企業經營績效與政府補助之間的關系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也需要具體分析。
二、F汽車案例分析
1. F汽車簡介
F汽車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目前擁有歐曼、歐航、歐馬可、奧鈴、祥菱、瑞沃、圖雅諾、F風景、拓陸者、薩普、歐輝、F智藍新能源、時代等業務品牌。公司定位于聚焦城市及干線物流產品和服務綜合方案提供商,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聚焦價值,精益運營,從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向精益式價值增長型轉變。
2.政府補助對F汽車財務績效的影響
本文從盈利、償債、營運以及成長能力四個方面對財務績效進行分析。
盈利能力。公司在一定時期內賺取利潤的能力被稱為盈利能力,盈利能力隨利潤率的升高而變強。從下表近7年的數據來看,F汽車每年收到的政府補助在2013年-2015年是逐年增加的,從2015年之后政府補助數額逐年減少,這也應該是由于國家政策調整的原因導致的。從表1中可以知道,F汽車的凈利潤并沒有隨著政府補助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是下降的。2014年-2017年凈資產收益率雖然是正的但是總體趨勢呈遞減趨勢,在扣除政府補助后的凈資產收益率反而由正變負,在2019年F汽車的盈利能力稍有改善,扣除政府補助后凈資產收益率勉強為正。
政府補助對盈利能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政府補貼的政策,使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欲望提升了,不僅達到了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目的又增加了企業的營業收入。從扣除政府補助后的凈利潤連續虧損可以看出,政府補助是使凈利潤扭虧為盈的重要工具,如果沒有政府補助,企業的連續虧損超過三年極有可能面對證監會的退市風險。隨著政府補貼的不斷加強企業對補貼的依賴性增高,新政策政府補助的退坡機制出臺,企業的凈利潤出現了下降,如果企業不能盡快獨立起來,將會受到較大的沖擊,企業需盡快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擺脫對政府補助的依賴同時提升盈利能力。
償債能力。企業償還到期債務(包含本金及利息)的能力被叫作償債能力。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好壞重要標志就是能否按時償還到期的債務。通過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不僅可以考察企業持續經營的能力和風險還有利于對企業未來的收益進行預測。從表2中可以看出,2013年-2015年政府補助的增加,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并沒有降低,2016年-2019年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依然是上升趨勢,償債負擔不斷加重,扣除政府補助后的資產負債率相比扣除前的資產負債率均增加。從資產負債率不斷升高的趨勢來看可以知道企業的債務負擔越來越重,扣除政府補助后的資產負債率的提升說明了政府補助對企業的不合理資本結構有一定的掩飾作用。由此說明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過度地依賴企業的債務,政府補助雖然可以提高一點債務的償債能力,但并不會解決資本結構的根本性問題,對償債能力的影響是有限的。
營運能力?;谕獠渴袌霏h境的約束,企業通過對內部人力資源與生產資料的組合配置進而對實現財務目標產生影響的大小稱為營運能力。本文采取了總資產周轉率這一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營運能力,由此假設企業收到的政府補助均是現金形式。表3反映了F汽車近7年的總資產周轉率變化情況,從2013年到2019年總體來看,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是下降趨勢,扣除政府補助后的總資產周轉率比扣除前略有上升,但變化幅度甚小,2014年變化最大也僅提高了0.03%,說明政府補助對總資產周轉率的影響較小。政府補助可以提升企業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的增加并沒有促進總資產周轉率態勢變好,反而依舊是下降趨勢,這極有可能是企業的資產利用效率較低導致的。
發展能力。發展能力是指企業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的潛在能力,又稱成長能力。從表4的總資產增長率變化情況來看,扣除政府補助后的總資產增長率表現較好,企業的發展能力較強,有政府補助的總資產增長率與之相比大幅度下降,在2018年開始甚至為負數,這意味著政府補助沒促進企業的發展反而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可能是由于企業對政府補助的依賴性過強,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五、結論
本文從財務績效方面選取了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增長率等指標衡量政府補助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本文的分析可以認識到政府補助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提升作用,但政府補助的長期性會使企業產生較強的依賴性,政府補助對企業的償債能力有提升但無法解決企業資本結構問題,緩解企業債務的作用非常有限,對企業的營運能力有提升作用。目前來看,車企對政府補助依賴性還是較強,雖然政府已經放慢了政府補助退坡的速度,但是企業還需盡快獨立起來,為未來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張璐芳.政府補助發放動機的研究綜述[J].時代金融, 2014(02):298+315.
[2]Carlsson.Industrial Subsidies in Sweden[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3(32).
[3]Wren and Waterson.The Direct Employment Effects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Industr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1(43).
[4]唐清泉,羅黨論.政府補貼動機及其效果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7(06):149-163.
[5]王鳳翔,陳柳欽.地方政府為本地競爭性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的理性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6(33):18-23+44.
[6]權家紅,葉百川.政府補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文獻綜述[J].財會學習,2019(36):220-221.
[7]鄒彩芬,張惠,李靜,張燎.政府補助的動機、實質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傳統與新興產業的對比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4(02):58-64.
[8]曹陽,易其其.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與績效的影響——基于生物醫藥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1):40-46.
[9]Richard Harris,Mary Trainor.Capital Subsid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Northern Ireland[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5.
[10]Van Tongeren F.W.Microsimulation of Corporate Response to Investment Subsidie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8,20:55-75.
[11]Brennan.Which third way?[J].Thesis Eleven,2001,1: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