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經》是儒家關于孝道理論的經典,在怎樣行孝上,提出事親、事君、立身三維度。被歷任皇帝所推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關鍵詞:《孝經》;孝道思想;儒家
《孝經》雖篇幅短小,全文不到兩千,但作為一部儒家孝道理論的集大成者,思想內容豐富且深刻。在關于怎樣踐行孝道問題上,《孝經》將孝道分為三個層次:“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還提出具體行孝規范。
(一)善事父母
孝含有善事父母的基本含義。“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說文解字》),《爾雅》中也對孝做出了解釋 “善事父母為孝”。善事父母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也是做人的根本。
孝經中說道:“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的行為應當盡者五: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可以分為事生事死兩方面。
1.孝之養
中國古代家族制度根深蒂固,每個人對他人都有義務。所以“養兒防老”,這是傳統孝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經常的義務。子女小時候從生下來由父母哺養,父母年老之后,失去勞動能力,衣食無著,行動不便,甚至身患疾病,這時候只能依靠子女,由子女行“反哺”義務,實質上是兩個生命相互關照,由此形成了親人在世時候及時行孝之養的價值觀念。那么如何養呢?《孝經》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孝經·庶人章》)就是說贍養父母要盡心盡力,要盡可能在物質生活方面使其滿足。
2.孝之敬
如何奉養呢?《孝經》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就是說子女在平日居住時侍奉父母的時候,應該時時并且事事表達出父母的恭敬。“曾子曰:孝子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子女贍養父母就是使他們心情愉快,喜樂無憂,順其心意。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曰: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禮記·祭義》)把敬上升到了人畜之別,君子小人之別。所以我們在事親時候,不僅要養更要敬。孝不僅指贍養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一種源于血緣關系的自然親情。如果只是物質上的富足,而缺少精神上的孝敬,是不足以稱為真正的孝。
3.孝之諫
面對社會道義與親子之情發生沖突時候,在面對父母不法行為時候,該如何選擇呢?傳統觀念認為做子女應該是完全聽命于父母,就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但儒家不講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要求子女對父母的絕對聽從。在《孝經》中,孔子認為一味順從父母是沒有到達孝的標準。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面對父母不當行為時,能夠勸諫。孟子也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父母有過,進行勸諫,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應盡之義。《孝經·諫爭章》中論述了諫諍的意義,并且明確反對將孝理解為對父母惟命是從。
4.孝之喪
儒家孝道,不僅重事生,更重事死,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特重喪葬之禮,把喪葬列為行政的四件大事,并且有著非常具體的規定。古人為什么這么重孝呢?《大戴禮記·盛德》說道:“凡不孝生于不仁愛也,不仁愛生于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祀之不紀,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之饋養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況于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也。”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儒家看來,喪葬可以教導人民有仁愛之心,起著教化作用。在《孝經·喪親章》中還對喪葬禮的基本要求作了概括。人從自然中來,最后回歸到自然中去,這是符合邏輯的。通過一定方式把親人安葬,是人類良知、理性的表現。
5.孝之祭
祭也就是祭祖。祭祖是向祖先致敬和獻禮的儀式。原始時代,人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于子孫。因此,祭祀祖先求福消災,并表達尊敬和懷念之情。儒家認為,祭祀是表達孝子孝心重要內容。“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而三年的喪禮,也是為了抒發內心的哀慟之情。在生前盡心侍奉父母,死后對父母表達虔誠的追念與祭祀,孝子善事父母的本務就算完成了。
(二)事君以忠
侍奉父母是踐行孝道的第一步,忠誠于君主和國家則是踐行孝道的第二步。事君,是孝在政治道德中的延伸。《孝經·事君章》說:“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以忠作孝,可見二者在內在精神上有著一致性,忠孝同一。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子盡心侍奉父母,才能在“為政”中忠順于君主。“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所以,事君也就成了孝的延伸規范,這也是封建王朝提倡孝的根本目的。
《孝經》將孝分為五等。孝并不是指狹義的孝順。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責任和義務,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忠于職守,盡職盡責,樂于奉獻,就算為國盡忠,這也是“事君”的倫理要求應有之義。所以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子、庶人行孝理應納入“事君”范圍。
(三)立身行道
《孝經》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就是做人,講的就是為人處世;行道,行是踐行,道是孝道。孝道是德行之根本,是仁、義、禮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仁愛之心,仗義之心,做人規矩,就無異于禽獸。只有把踐行孝道當做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就會成為后代子孫做人的楷模。
立身始于存身,“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一是父母把子女完完整整生下來,子女在死時也應當完完整整地歸還父母,應當保全和愛惜自己的身體。二是只有健康的身心才是做事的基本條件。所以“不登高,不臨深。”并且,子女還要為父母家族的繼續綿延子嗣。“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孝經·圣治章》)最后,立身不僅要保全自己身體,延續父母生命,還要積德行善,修身立身。
參考文獻
[1] 胡平生,陳美蘭,譯注.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簡介:張燕(1995-)女,漢族,重慶開州區,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傳統倫理學方向,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