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云
我于2016年接受組織派遣,擔任忻州市岢嵐縣朱家灣村第一書記,在完成好第一書記五項職責的同時,將創建扶貧檔案列為自己的又一項重要工作,把扶貧檔案工作作為搞好朱家灣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把能否做好檔案資料作為考核扶貧工作隊員工作績效的首要指標。因為脫貧攻堅千頭萬緒,檔案資料是入口,檔案資料是否準確、真實、全面,直接關系到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識別是否精準,關系到幫扶貧困戶的措施是否精準,關系到貧困戶出列是否精準,關系到整個精準扶貧工作是否更有成效。下面我就扶貧檔案工作中總結的幾點體會、發現的問題以及針對性的措施談一下。
1、三點體會
1.1建立扶貧檔案是扶貧工作的切入點。
脫貧攻堅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為評定公示后的貧困戶建檔立卡。逐戶走訪,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調查、了解家庭人口數量、經濟狀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就業需要等情況。摸清底細,制定“政策牌”“明白卡”,確定“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我所在的朱家灣村距王家岔鄉政府10公里,距縣城 26 公里。總耕地1276.89畝,全村戶籍人口135戶285人。本村有村委3人,中共黨員10名。平均海拔2039米,屬高寒山區。下轄一個自然村(閆家村)。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155人。糧食作物以玉米、土豆、莜麥、油料為主。低保戶35戶51人,五保戶7戶8人,殘疾人口11人;確診慢性病9人;大病5人;學齡前12人;義務教育適齡24人;16周歲以下36人;16至59周歲184人;60周歲以上65人; 188人;
貧困戶致貧的主要原因是缺技術、缺勞動力、缺資金、因學致貧。扶貧隊員逐戶走訪,與村民上炕頭、下地頭,跟蹤溝通了解,獲得全面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分析、研判、歸類,建立貧困戶臺賬,完成扶貧工作的第一個環節,建檔立卡。為擬定幫扶措施和制定脫貧計劃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做好動態幫扶臺賬。幫扶臺賬記錄了扶貧單位對貧困村與貧困戶每個階段的幫扶措施、幫扶內容、成效等信息。幫扶臺賬是動態的檔案管理工作,能有效反映幫扶措施制定、執行與效果反饋的全部過程,也是扶貧工作自我檢查和改進的重要依據。再有就是文書檔案的管理工作。扶貧工作的文件材料要收集整理;會議文件、會議記錄要完整保存;扶貧日志的管理工作,要求第一書記和每位扶貧干部做好扶貧日志,作為考核總結工作的參考和依據,提升扶貧效果、改進工作方法。
1.2扶貧檔案是制定扶貧措施的依據
做好扶貧檔案為貧困戶的動態調整和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提供依據。每個困難家庭的貧困原因的不同,有文化程度低、因病致貧、勞力缺乏、缺乏技能等因素。不調查清楚就建檔立卡,制定出來的措施就沒有針對性。首先,建立扶貧檔案是了解致貧原因的過程。扶貧工作隊員首先要與村干部和普通群眾溝交流,包括交通方不方便、缺不缺勞力、經濟作物收成如何等。了解整個村的大致情況后,再次入戶逐一調查,與老百姓促膝交談。開誠相見,縮短了距離、消除了隔膜,才能獲得群眾的信認,群眾才會講他們真實的想法,才能了解到老百姓家里的真實情況,建立的檔案也才更加真實有效。其次,扶貧檔案要實行動態管理。扶貧檔案的建立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根據貧困戶一年一度的動態調整,檔案資料進行動態更新,才好及時掌握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現狀,制定現階段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落實幫扶措施。
1.3扶貧檔案是考核扶貧成效的依據。
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都要用影像設備將每一個環節、細節記錄下來,包括“三會一課”“貧困戶動態調整”,村民走訪、問題排查、節日慰問、各種會議記錄、與村干部交談了解情況、異地搬遷影像資料、村子脫貧前后的照片等。錄像,照片和影像資料都是扶貧工作成效的見證,也是直觀地記錄和反映整個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的重要手段。
2、扶貧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對于扶貧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不夠、重視不足。
由于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些基層領導和扶貧工作隊的思想認識停留在做好扶貧資料上,沒有提升到檔案和檔案管理的層面上,導致精準扶貧檔案不能規范化、標準化,工作僅僅停留在應付上級檢查上,檔案管理對于扶貧工作的作用無法發揮。
2.2精準扶貧檔案的質量有待提高。
在工作檢查中發現,大多數地區扶貧檔案資料不完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扶貧工作者不能及時地根據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況、貧困原因等進行隨時性的建檔立卡,對于貧困家庭的認定、群眾現場發言等沒有及時錄制音視頻資料,沒有及時分類存檔,使檔案資料缺乏完整性、準確性,形成的精準扶貧檔案不能完整地反映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的全過程。第二,檔案格式不一致,簽字蓋章等手續管理不規范,對表格隨意涂改,使得調查表格與上級要求不符,只能返工重新調查,造成了扶貧工作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精準扶貧工作量大,工作人員精力不足,而村級的檔案業務指導能力有限,錄入的檔案數據信息不準確的情況時有發生。第四,檔案資料缺乏科學歸類。不是根據不同的工作環節對檔案資料進行分類存檔,而是按照年度進行分類,導致檔案查找困難,使用性不夠。
2.3檔案管理人員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對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重視不夠,沒有配備專門的檔案工作人員,由扶貧工作隊員或者雇傭臨時工等兼職人員整理檔案,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與考核就上崗,缺乏專業的檔案業務知識,對扶貧檔案的收集、分類整理、裝訂步驟不夠了解,整理起來隨心所欲、目錄順序格式不統一,使得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銜接不到位,造成檔案資料的遺失等現象。
3、實現鄉村振興和“五年過渡期”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對策
3.1脫貧攻堅斗爭取得全面勝利,農村將進入鄉村振興和五年過渡期,黨中央確定對于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規定了“四個不摘”,對易返貧的人口收入水平和“兩不愁、三保障”的鞏固情況實施常態化監測,防止返貧。這就勢必對檔案工作的標準化、科學化和檔案工作的跟進、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檔案管理是工作的真實記錄和重要支撐,對于制定正確的脫貧鞏固方案和幫扶措施,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有序開展、高效進行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鄉(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四方主體皆需重視檔案的價值,及時將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數據、照片、錄像等記錄材料留存,做到齊全完整、系統收集、科學分類整理,保障開展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和拓展,其工作做到有據可查。
3.2建立“五年過渡期”各項工作檔案的分級管理制度。按照國家、省、市檔案局和鄉村振興局聯合下發的有關“五年過渡期”檔案管理的規范要求,建立檔案的分級分類管理制度。以各級黨委、政府為主體,以工作任務為導向、防止返貧對象為中心,建立健全動態監測防止返貧、“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異地搬遷后續就業致富情況檔案管理責任制,按照脫貧戶屬性,即一般脫貧戶、低保脫貧戶和五保脫貧戶分類管理,管理權限要按照省、市、縣(區)、鄉(鎮)和行政村等分級管理。對“五年過渡期”工作中形成的文書檔案、電子檔案的收集、整理、保存、保密、查閱權限等,都要建立明確的制度要求,責任到人,并實行統一管理。
3.3優化并提升檔案管理質量。檔案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脫貧成果鞏固效果和政策調整實施進度。所以,基層政府、村委、以及工作隊員要高度重視檔案的管理質量。為邊緣戶、監測戶、搬遷戶建立檔案,其內容要如實填寫,包括:戶主姓名、家庭人口、產業分紅、就業狀況、各項政策補貼、耕地面積、人均收入等。在建立檔案信息時要注重因果關系和簽字手印,不得隨意涂改,要定期檢查、核對,確保內容真實和完整;從檔案的載體形式、裝具來看,要使用統一大小的紙張、檔案盒,按照統一的歸檔標準要求規范整理,從而有效地提高檔案管理質量。
3.4不斷強化包村干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及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從脫貧攻堅的工作實踐看,資料檔案化,檔案管理標準化、科學化是提升農業、農村工作的有效手段,農村進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對檔案管理的客觀要求更高。檔案材料的收集、管理需要鄉村干部、工作隊要有檔案業務又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扶貧工作隊員,身兼數職,尤其是鄉鎮、村級扶貧檔案的管理人員,工作量較大且人數不足。雖然這些人員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但大多數缺乏檔案管理意識和專業知識,使得檔案管理比較混亂,檔案資料丟失或不全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將檔案業務管理能力培訓納入扶貧隊員管理之中,定期開展檔案管理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