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楊乾勝
通訊作者:王帥,1986年7月,男,漢族,四川宜賓人,現任陜西地礦第一地質隊有限公司生產經營管理部副主任,中級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地質礦產。
摘要:本文圍繞礦山整治目標,分析礦山整治存在的主要問題,采取嚴格開采準入,加強依法關閉,強化生態修復,優化礦山布局,完善相關政策,強化地方部門協作及監督管理,闡述了礦山整治基本原則和重要目標,提出了當前礦山整治幾點建議,旨在為礦山整治提出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礦山整治;問題對策;安康市
一、基本情況
安康市位于秦嶺造山帶南部和揚子準地臺北緣結合部,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是陜西省重要的礦產富集區。截至2020年,全市共發現各類礦產86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47種。已發現礦產資源中,能源礦產3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礦產11種,貴金屬礦產3種,稀有、稀土金屬礦產10種,非金屬礦產53種,水氣礦產2種。截至目前,全市境內共有采礦權413個,探礦權135個。
二、礦山整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經營難
一是全市礦山普遍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加上市場低迷,80%企業處于停產狀態。二是產業鏈條短,礦產資源利用率水平低。三是企業投入了大量前期資金,用在技改擴能和其他方面,大部分企業還沒有生產見效,但又舍不得丟掉礦權,在觀望等待補償退出政策,部分礦主對礦山關閉有抵觸情緒。
(二)生態修復難
一是歷史欠賬難消化。關閉的礦山和處于停產整治的露天礦山較多,在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等方面,短期難消化。二是整治資金難爭取。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大多數礦山企業由于經營不景氣,積極性不高,也難以出錢來修復,只有少數上規模、有實力的礦山企業能積極履行生態修復義務。三是遺留問題難破解。大部分縣區對無責任主體的露天礦山的治理還存在畏難情緒,整治模式和資金來源單一,缺乏對新機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創新[1]。
(三)礦山用地規范難
一是慣性思維改變難。一些礦主對辦理用地手續積極性不高。礦山企業用地按區域主要分為開采區和加工區,按目前現行的土地分類標準開采區用途為采礦用地(含采礦、采石、采砂場、磚瓦窯及尾礦堆放地),加工區用途為工業用地,這兩種用途均為屬于建設用地中的工礦倉儲用地。按照現行有關規定均應由政府征收后再以出讓方式供給企業。但礦山企業具有一定特殊性,礦產資源枯竭后,雖然企業擁有該土地使用權卻沒有繼續使用價值,導致企業依法辦理用地手續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土地成本接受難。安康礦山服務年限多在10年左右,而工礦用地使用年限為50年,礦山企業需一次性支付50年土地出讓金,土地使用年限超過采礦期,礦山企業認為變相提高了采礦成本,不愿依法依規辦理建設用地手續。
三是土地報批難。以平利縣為例,全縣67個礦山共需用地指標2700畝,而該縣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為僅1000畝,也就是說平利縣3年時間發展用地僅夠解決礦山用地問題。四是空間規劃調整難。全市由于受總量控制,又要兼顧剛性用地需求,有主礦山在空間規劃編制上難以納入范圍。平利縣僅有4個礦山納入空間規劃,后期用地報批將全受影響[2]。
(四)綠色礦山創建難
綠色礦山創建不是簡單的植樹復綠,有多項建設標準。不僅建設周期長,而且建設內容多,更要投入大量資金。國家級綠色礦山安康市寶林礦業有限公司平利鬧陽坪螢石鋅礦,綠色礦山創建從18年開始,歷時3年,共計投入資金1300萬元,企業目前還在負債經營,一般小的礦山和經營不景氣的礦山企業無力投入建設資金。
(五)礦山執法難
一是執法人員和技術力量不足,很難做到日巡查,周報告。二是執法監管未形成合力。礦山監管涉及多個環節,比如市場準入、安全許可、環境評估、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礦山用地用林等,涉及多個監管部門。目前涉礦部門基本上各自按職責范圍履職,還未形成監管合力和威懾力,還未形成閉環式管理,往往一個環節出問題,滿盤皆輸[3]。
三、主要對策
(一)從常抓不懈的力度,嚴格源頭管控,“治亂”
一是從嚴管控新設礦權。凡在生態保護紅線區、自然保護地等限制禁止開采區內一律不新設礦權。二是從嚴審批礦權。加快關停老、小、散礦山。三是從嚴加快建設綠色礦山。壓實礦山企業“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主體責任,對生產礦山2025年底未達到綠色礦山標準的,依法退出。
(二)從優化布局的幅度,提升利用效率,“治短”
一是做好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重點布局富硒礦泉水、地熱、頁巖氣等新型礦產產業。二是加快礦業基礎建設,對礦業產業進行優化調整與轉型升級,改變小礦企業過多的局面,逐步形成大、中、小型礦山協調發展,實現適度集中、布局優化、集約經營的目標。三是大力提高礦山綜合利用率,大力發展精、深、細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
(三)從問題導向的角度,加快生態修復,“治表”
一是加快整治進度。督促礦山企業及時、足額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按照“一礦一策”整治方案,履行治理主體責任,打造一批礦山治理與修復示范基地,新增一批林地、耕地。二是拓寬資金渠道。一方面爭取財政資金投入,另一方面依托土地收益注入,將廢棄礦山治理與土地復墾掛鉤,包裝“增減掛項目”,土地收益優先用于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同時撬動社會資本。鼓勵單位和個人進行廢棄礦山治理,本著“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配套制定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三是創新治理模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實施綜合生態修復,對山上山下、地上地下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融治山、治水、土地復墾、生態修復為一體。
(四)從改革創新的深度,探索完善相關政策,“治缺”
一是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對有開發前景的礦山用地盡可能納入規劃。二是大膽探索創新。針對礦山用地的特殊性和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如,開采區(含無永久建筑物的粗加工區)采用臨時用地管理;需建設永久建筑物的工廠和管理用房區域按建設用地管理。三是建立礦山企業靈活用地管理機制。探索采礦企業使用農村集體土地,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作價入股獲得收益,不再使用時及時復墾歸還村集體。礦山企業工廠和管理區域需使用國有建設用地的,建議引導其向專業的工業園區集中,并結合其產業生命周期,采取彈性年限出讓和先租后讓等方式緩解礦山企業投資壓力,促進土地高效利用。
(五)從立足長遠的廣度,加強監管,“治標”
一是實行聯合審批,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牽頭組織涉礦部門并聯聯審,審批信息公開,接受社會各界、礦山企業、新聞媒體監督。二是進行聯合執法,由政府牽頭,組織生態環境部門、自然資源、應急管理、工信、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定期開展聯合執法,互通信息,互通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共同把脈會商,形成監管合力。三是壓實屬地政府治理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四是對涉嫌犯罪的礦產違法案件,追究其刑事責任和提起公益訴訟生態索賠等,對拒不履行修復義務的納入失信企業名錄,公開曝光[4-5]。
四、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政策宣傳,牢固樹立“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在保護中開采,在開采中保護”的辯證思維,正面引導礦山關閉退出。二是盡快制定礦山用地辦法,由省政府出臺切實管用的用地辦法,以解決企業之急,管理之難。三是盡快出臺巴山保護條例。安康現有礦山大多處于巴山地區,在政府審批監管中,沒有明確的政策依據,難以操作。四是多方籌措資金,聘請第三方技術單位專門對礦山違法開采、越界開采進行技術服務與鑒定,建立一套數據、一個庫、一個平臺,一張圖,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優質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6]。
五、結語
綜上,本文通過對礦山整治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要求我們在礦山整治方面不僅要樹立正確理念、嚴格源頭管控、提升利用效率,還需要加快生態修復、加強監管,從而促使安康市礦山整治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我國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企業責任機制[J].礦山機械.2010(20).
[2]王穎娜,過美超,焦迎迎.淺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J].低碳世界.2021(07).
[3]張興宏.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探索構架[J].世界有色金屬.
[4]計鴻澤.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整治[J].世界有色金屬.2018(18).
[5]趙立峰.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治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23).
[6]沈明霞,李道進.探討煤炭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9)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