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芷珊,周泓宇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哈爾濱150028)
自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增速一度高達10%,政策效果的顯著性僅從經濟體量的巨大變化便可充分證明。東北三省歷經疫情形勢反復性,在2020年實現年內經濟正增長,充分說明了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韌性。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問題也逐漸凸顯。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新時代要求。黑龍江省作為東北地區沿邊開放省份且地處東北亞地區的核心,必須既要抓住國內大循環機遇發展省內經濟,又要利用國際大循環機遇做好向北開放的貿易示范,為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龍江力量。因此,評估東北振興政策在黑龍江省的實施效果,并且總結過往經驗以完善東北振興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截至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東北振興政策的研究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結論:魏后凱(2017)認為,東北經濟發展之所以會出現增速下滑的現象,是因為產業轉型與國企改革不夠徹底、民營經濟缺乏活力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孫久文等(202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東北振興政策能顯著提升其投資水平,但對于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并無明顯促進作用,將投資驅動轉換為創新驅動推進經濟發展的政策預期效果并未完全實現;劉瑞華等(2020)以中國一重為例,強調應提升國有企業的治理效能對新時代東北振興起到示范作用;劉正山(2020)認為,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激活東北地區土地資源優勢實現快速振興;沈頌東等(2020)從振興目標、東北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物流成本三大方面對東北振興的產業重構提出建議,即利用域內外資源通過產業創新與整合形成新的產業體系,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重拾工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李清均(2020)認為,新時代的東北振興應在制度改革、科技產業集群、依托城市群等方面尋求產業鏈的提升,推動規模報酬遞增,使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
本文收集了2000-2018年黑龍江省各地級市以及國內其他工業城市的經濟數據(如表1所示)。通過PSM與DID結合的實證方法研究東北振興政策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得出東北振興政策對龍江經濟發展產生良性效應的結論。最后,根據實證研究的結論與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建議》,針對省內經濟發展提出建議,為推進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參考借鑒。

表1 處理組與對照組城市
2003年,黨中央系統地制定了有關東北振興的戰略規劃(如表1.1所示),振興東北就此拉開序幕。2021年,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目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面臨著種種困難,故東北地區發展需取得新突破。

表1 .1 東北振興戰略內容
第一,經濟規模穩步提升。自東北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黑龍江省宏觀經濟發展規模可謂突飛猛進:2019年全省GDP達到13 544.4億元,經濟總量是東北振興戰略起步階段的3倍;2020年黑龍江省在經歷疫情反復沖擊的情況下經濟總量達到13 698.5億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經濟規模較之2019年有所增加。第二,經濟增速維持正增長,展現發展韌性。第一產業增速為2.9%;第二產業增速為2.6%;第三產業受到疫情影響下降1%。經濟運行在2020年內走出逆勢上揚曲線。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20年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1 115元,是2004年的4.16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168元,比2004年增加了4.37倍;全年CPI溫和上漲2.3%,漲幅逐漸回落。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得益于東北振興戰略的提出,同時也表明黑龍江省自身正在加快發展步伐,以龍江速度快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建國初期,為了形成完善的大工業生產體系及國防體系,國家在東北地區投資建設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項目,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引領全國,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改革開放后,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騰飛,黑龍江省的經濟優勢逐漸減弱、經濟增速減緩。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東北的政策,由下圖可以看出政策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取得了良好效果,GDP增速保持著較高水平,在2013年前幾乎每年都高于全國增長率。但從近年來看,黑龍江省經濟增速有所下滑并且一直都低于全國GDP增長率,甚至曾一度排在全國倒數位置。與黑龍江省建立對口合作的廣東省作對比,廣東省GDP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高于全國GDP增長率的水平,且GDP總量領跑全國。

圖1.2 黑龍江省、廣東省及全國2000-2019年GDP增長率
目前看來,黑龍江省如何進一步發展正面臨著下述問題:
第一,黑龍江省的資源型產業轉型緩慢。黑龍江省重工業占產業結構的比重較大,加之其所需要完成的節能減排的壓力較大,在2014年全國宏觀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黑龍江省產量卻逐年下降,加之資源價格下降致使資源型產業受到產能和價格的雙重打擊而使收益減少。這從一方面說明黑龍江省對資源依賴性較高,亟需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找尋經濟發展新路子,擺脫對資源的絕對依賴;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黑龍江省近年資源型產業的轉型過渡仍然緩慢,第二產值比重雖然已從2009年47.3%降至2019年的26.6%,但經濟增速趨緩的問題仍要求黑龍江省加快對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思想上的保守仍限制著黑龍江省經濟進步。由于黑龍江省特殊的經濟基礎使群眾在就業中對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趨之若鶩,歷史的不斷發展要求黑龍江省轉變“均等化”“大鍋飯”“官本位”等傳統思想。中央實際上給予了東北三省充分的國家發展政策,黑龍江省涉及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北部沿邊開放區建設、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龍江陸海絲綢之路、圖們江發展計劃等政策傾斜,但內部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和思想教條化使得省內企業活力不足,發展動力有所減緩,因此在黑龍江省企業改革、品牌建設與經濟發展上仍需從上至下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第三,人才外流問題仍不可回避。黑龍江省存在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省內外經濟差距吸引人才赴省外務工、省內崗位與專業方向的不適配、薪資水平與個人期望不匹配等問題。相較于東北其他地區,黑龍江省高校、科研院所林立,以理工類、農林類、俄語專業聞名全國,雖然省內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夠深入,但哲社類專業可以通過引入新思想新理念以促進人才在思想觀念上發生轉變。此外,黑龍江省人才激勵機制和人才發展機制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外流,人才激勵機制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解決。
東北振興政策出臺至今已有十余年,許多專家學者為促進東北振興提出過許多政策建議,但是政策是否有效果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說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甚至在倒退。基于此,本文探究我國東北振興政策是否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希望可以對東北振興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各地級市統計局以及中國統計年鑒,選取了2000-2018年處理組和對照組包含的72個地級市19年的平衡面板數據來分析東北振興政策效果。因為黑龍江省是老工業基地,所以選擇了國內其他工業城市作為對照組城市,通過對比分析兩組城市的數據來研究東北振興政策到底是否有效。
本文選取實際GDP作為反映東北振興政策效果的指標。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表明,投入的人力資本和固定資本以及各類綜合水平,如經營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等因素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水平。結合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選擇了與經濟發展相關性較強的其他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基礎建設水平(INF)、人力資本(HC)、在崗職工人數(STAFF)、外商投資占比(FOR)、第二產業占GDP比重(SEC)、第三產業占GDP比重(TRI)。
傾向得分匹配法(PSM)可以消除樣本選擇偏差,但是并不能解決內生性問題,而雙重差分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內生性問題,所以本文最終選擇PSM與DID相結合的方法,從而更準確地評估東北振興的政策效應。
雙重差分模型(DID)是一項大多用于計量經濟學中評估一項政策或工程實施效果的有效工具。DID處理選擇偏差的基本思想是: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是允許的,但假定它們是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為了控制好對照組和處理組之間的系統差異,我們需要分別找到政策實施前后的數據。首先我們將處理組相應的指標在政策變化前后的差值計算出來,然后計算出對照組相應的指標在政策變化前后的差值計算出來,將兩個差值相減,即為處理組的政策效應。具體方程如下:

其中,μit是控制變量,其中包括:人力資本(HC)、在崗職工人數(STAFF)、外商投資占比(FOR)、第二產業占GDP比重(SEC)、第三產業占GDP比重(TRI)、基礎建設水平(INF)。yit為我們關注的結果變量,即被解釋變量,代表i組在t時期的觀測值;treat是虛擬變量,令處理組的treat為0,對照組為1;post是時間虛擬變量,我們設置2003年前的post為0,否則為1。交互項treat·post的系數β3可度量政策效應,若是回歸中沒有其余因素,β3就是倍差估計量。把處理組命名為c,對照組命名為d
對方程進行差分可得:

為了處理選擇偏誤本文選擇引入PSM,這就能得到更好的平衡樣本。從表2.3可以看出,匹配后誤差消減百分比較高匹配效果較好,且t檢驗的結果不拒絕處理組與對照組無系統差異的原假設。

表2 .1 變量定義

表2 .2 東北振興政策效果

表2 .3 傾向得分匹配結果
本文基于PSM后的樣本結果根據式①進行實證研究(估計結果見表2.4)。結果表明,虛擬交互項did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東北振興政策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有顯著良性影響,實施東北振興政策以后,黑龍江省的GDP增加了2 804 774.5萬元。

表2 .4 回歸結果
其次,基礎建設水平(INF)、人力資本(HC)、第二產業占GDP比重(SEC)、第三產業占GDP比重(TRI)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而在崗職工人數(STAFF)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這表明城市基礎建設的完善、人力資本的增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都會刺激經濟發展。其中:基礎建設水平(INF)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會給黑龍江省帶來82 526 137.4萬元的GDP增量;人力資本(HC)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會使黑龍江省GDP增加2 685 776.9萬元;第二產業占GDP比重(SEC)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TRI)每增加百分之一分別帶來238 411.3萬元和241 443.1萬元的增量;在崗職工人數(STAFF)每增加1萬人會給龍江帶來69 569.5萬元的GDP增量。
本文通過隨機生成實驗組的方式來進行安慰劑檢驗。為了避免出現某一個樣本的連續年份被放在一個組的狀況,本文選擇在某一個年份中任意取幾組樣本,讓東北振興政策對特定地區的指導變得隨機,再使這個隨機過程重復500次,提取安慰劑結果系數。通過觀察發現安慰劑結果系數的高峰在0附近,這表明系數集中分布在0的附近,之前的估計結果是穩健的。
本文選取黑龍江省各地級市2001-2018年的GDP增長率以觀察東北振興政策出臺后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影響。從圖2.5可以看出自2003年提出東北振興政策以來,黑龍江省的GDP增長率有所提升并且在十年內GDP翻了兩番,這證明了東北振興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是自2013年以來黑龍江省經濟下行壓力增大,GDP增長率回落。這是黑龍江省發展如何適應新常態的問題,這個問題本文將在第三部分展開具體闡述。

圖2.5 黑龍江省2001-2018年CPI平減后的GDP及GDP增長
根據實證研究,可得出結論:東北振興政策的實施確實有效提高了黑龍江省的GDP,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上文分析可知,推動龍江經濟的發展需揚長避短、發揮黑龍江省自身優勢,通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落實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等措施以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現基于前述的研究,下文將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對完善東北振興政策和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如何適應新常態提出建議。
黑龍江省位于東北亞核心地帶,有縱橫東西、貫通南北的地緣優勢。正是基于其獨特的地緣優勢,若能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溝通國內國際的交通樞紐將對省內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基于上述實證研究模型,還可以得出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結論。因此,建議加快省內基礎設施建設以溝通省內各地級市,建成聯通的高速公路網,通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讓黑龍江省四通八達;從溝通國際角度看,建議加快推進中俄跨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中國向北開放的窗口。
1.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黑龍江省是我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的第一產業主要是由農業構成,黑龍江省的農業在我國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我國的第一大糧倉,黑龍江省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產業升級,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應立足“農業強省”遠景目標,充分利用黑土地優勢、大平原優勢,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這對調整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一,應當積極推動可持續的生態農業建設,對耕地進行戰略性保護。黑土地是省內獨有的農業資源,可通過對土地的輪休輪耕、加強監測土壤墑情入手對黑土地進行有效保護。第二,推動政府、農業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形成社會合力,助力龍江農業現代化。建議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對秸稈回收及處理和水體污染防治進行專題研究,得出可推廣的農業技術經驗應用于農業生產生活。
2.以創新促進第二產業優化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索洛增長理論表明,一旦技術不再更新,那么經濟發展就會裹足不前。目前,黑龍江省很多傳統的行業正處于停滯不前甚至衰退的尷尬處境,因此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以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必然選擇。為了實現黑龍江省經濟健康發展,應當注重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改造傳統工業、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第二產業結構。第一,建議利用黑龍江省工業基礎優勢以及高校在自然科學上的優勢,從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能耗、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與突破,以省內工業基礎為實驗平臺進行技術改良與革新。第二,建議從新基建角度出發,以信息技術、程序開發、互聯網技術等高新技術為基礎,將工業發展和信息網絡融入生產全過程,為建設工業大省進行技術積累。
3.利用省內優勢發展第三產業
根據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的不斷提高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有顯著正向影響。總的來說,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提高就業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并且促進社會發展。黑龍江省具有較好的教學和科研優勢,同時,擁有較為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且具有特色冰雪旅游優勢,因此可發揚自身獨有的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大陸性氣候給黑龍江省帶來了獨特氣候資源與冰雪資源,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餐飲住宿、交通基礎設施、娛樂休閑等新興業態的快速發展,因此發展特色旅游業可以成為龍江發展產業經濟的新動力。
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以及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的增加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盡管黑龍江省的高校、科研院所數量不少,但是近年來黑龍江省人才流失嚴重并且呈現出年輕人、高學歷者占比增加的趨勢,這導致了黑龍江省人力資本積累減少和老齡化程度加劇。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建議從人才在產學研用四個方面的功能進行人才隊伍建設:從產業發展角度出發,構建以產業優化形成對高層次人才的特殊需求,瞄準行業發展遠景,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鮮血液;從教學培養角度出發,培育以企業發展形成對技能型人才的普遍需求,確保其在省內有用武之地,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從理論研究角度出發,促進以科研立項形成對研究型人才的磁吸作用,吸引人才真正立足龍江,以實際行動建言獻策;從學以致用角度出發,推動以成果轉化形成對應用型人才的激勵機制,以成果指標化、獎勵差異化激勵人才投身于龍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