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蘭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鄭州450048)
十九大以來,科技創新成為一系列政策和會議的熱議點。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著力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的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基于對經濟發展的歷史水平和對國家直接經濟發展的比較基礎上,指出國家經濟發展會經歷生產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創新導向和富裕導向四個階段。目前,我國正處在以創新導向拉動經濟發展的階段。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局十四五”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國家財政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由此可見,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稅收政策的支持,稅收政策是經濟事務發展的重要政策(王澍等,2017;楊海華,2018),加強稅收政策對中小科技企業傾斜是很有必要的(薛薇,2015)。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也頒布了一系列文件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圍繞著稅收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學術界也如火如荼開展了研究。
基于當前的研究背景和現狀,本文選取2008—2020年間我國稅收政策和科技創新發展之間的相關影響文獻,并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借助于Cite Space開展文本挖掘并進行可視化研究,對稅收與科技發展領域的研究主題、作者、機構及研究趨勢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后續相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為稅收政策對科技發展的支持提供制定依據。
本文的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該數據庫涵蓋文獻較多、影響力較大。通過高級檢索篩選學術期刊中同時滿足“稅收”和“科技”兩個關鍵詞的文獻,選取時間跨度為2008—2020年,時間切片為1年,2020年的文獻截止時間點為12月20日,最終滿足篩選條件的期刊文獻量1 660篇。在人工篩選核查的基礎上,剔除會議文獻及其他與主題不相符合的文獻后,得到有效文獻924篇。將文獻的題錄信息、關鍵詞、作者、機構、發表時間、摘要等關鍵信息導出Excel格式和Refworks后,并將其轉化為Cite Space可以分析的格式。
本文采用Cite Space、Excel等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通過Cite Space軟件能夠挖掘所研究領域文獻之間的特征及相互關聯程度,主要對研究機構、合作作者、關鍵詞、中介中心性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其中,研究機構分析主要探討了作者所在機構之間的關聯性,合作作者分析主要探討各作者之間是否存在合作關系以及是否存在研究領域內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較大的作者,關鍵詞分析主要探討研究的熱點,中介中心性探討關鍵詞在網絡中的地位,中心度越大,代表該關鍵詞在網絡中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通過Excel軟件能夠反映2008—2020年文章的發文趨勢。
根據選取的時間跨度,在知網(CNKI)高級檢索界面進行期刊文獻搜集后,得到文獻總數1 660篇,通過數據清洗最終得到有效文獻924篇,平均每年的發文量在71篇。
下圖1根據時間刻度反映了2008—2020年稅收政策對科技發展影響研究的論文發文量情況。論文的發文量整體趨勢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2010年至2012年有小幅度的下降,低于平均發文量水平,之后文章發文量逐步上升,在2017年文章發文量達到新的低谷,之后逐年遞增,2019年達到最高發文量128篇。發文量突增的原因在于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的宣布,其中明確指出要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加強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之后,國家稅務總局也頒布了一系列針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其中包括《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稅收政策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深入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措施的通知》(稅總發〔2019〕13號),從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方面為企業減輕稅收負擔,助力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圖1 稅收政策對科技發展影響研究2008—2020年論文發表量
通過分析時間跨度內文章發表的研究機構與作者,能夠從整體上判斷機構的產出能力及影響力,以及作者專注的領域及其在行業內的地位。
1.研究機構分析
在作者機構共現圖譜中,節點表示機構,連線表示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節點N=322,節點間的連線E=89。從2008—2020年機構發文量共現圖譜中可以看到,機構共現圖整體是比較分散的,這表明各機構之間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的聯系較少,各機構多是獨立進行科研。機構共現圖中可以顯著看到的節點主要有兩個,機構之間的合作呈現按照地域抱團的趨勢,其中在湖北省主要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武漢理工大學組成的學術研究群,北京市主要是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為主導地位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開放大學、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組成的學術研究群。整體上看,高等院校是進行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中主要是所屬的財經類院系從事這項研究活動,此外也有少部分研究院承擔了相應的研究工作。

圖2 2008—2020年文獻發文量機構共現圖譜
從各機構的發文量來看,北京、上海及武漢的高校從事此類研究的較多,而中部和西部的高校則較少,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差別。其中,北京大學法學院發文量達到14篇,位列各高校榜單之首,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12篇,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9篇,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9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7篇。發文量前12名的高校中北京地區高校占比達到50%以上,說明機構之間的科研水平和重心存在較大的差異化。
2.研究作者分析
在作者共現圖譜中,節點表示作者,連線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節點N=373,節點間的連線E=82。節點之間的連線并不多,從圖3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稅收政策與科技研究領域的學者們之間并沒有很強的合作關系,彼此之間的研究都是獨立進行的,少部分之間存在跨機構的合作關系。此外,還可以發現在作者共現圖譜中缺乏處于中心位置的專家學者,這表明在該研究領域不存在權威專家。

圖3 2008—2020年文獻發文量作者共現圖譜

表1 機構發文量統計表
在表2作者發文量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稅收政策與科技發展的研究中,發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不多,除薛薇7篇和劉佐4篇外,大多數學者在3篇的水平。進一步探索作者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到學者們大多時候是研究財稅政策宏觀上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微觀上對于企業的影響,較少有學者專門聚焦于科技發展與稅收政策的影響。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面向“十四五”時期科學家座談會上講到加快科技創新是我國當前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其中明確指出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這表明針對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值得挖掘與探索,當前的研究仍舊不夠,應當探索和鉆研更多的政策支持及增加實例分析來驗證稅收政策對于科技發展的影響。

表2 作者發文量統計表
1.關鍵詞共現分析
文章的關鍵詞揭示了學者們開展研究的關鍵領域,通過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把握學者們的研究關注點。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節點N=437,節點間的連線E=582,說明各關鍵詞之間的相關關系較為緊密。每個節點的關鍵詞用圓圈表示,圓圈的顏色代表了近幾年的研究趨勢,圓圈的大小代表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圓圈越大顏色越多代表該關鍵詞是近幾年學者們研究的主要領域。根據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稅收政策與科技發展領域共現頻率高的關鍵詞依次為科技創新、稅收優惠、稅收政策、財稅政策、財政政策、自主創新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其中,圍繞“科技創新”共現關鍵詞較多,包括與稅種相關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增值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激勵)、與政府相關的(政府補貼、供給側改革、政策制定)、與企業相關的(科技型企業、企業孵化器、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等,表明這些都與科技創新之間具有共現關系,也反映出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扶持對于科技型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近些年稅收政策改革的側重點。

圖4 2008—2020年關鍵詞共現圖譜
在關鍵詞共現頻次統計表(見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創新出現頻次最高158次、稅收優惠109次、稅收政策102次、財稅政策84次、自主創新72次。關鍵詞的影響力可以用中心性來進行判斷,中心性越大,代表該關鍵詞在共現圖譜中連接的節點越多,中心性最高的前三個關鍵詞均是與稅種相關,科技創新的中心性為0.29。這表明在稅收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給企業所能帶來真正優惠的舉措就是真金白銀的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而科技創新代表了科技發展的方向,也與近些年我國的整體政策不謀而合。

表3 關鍵詞共現頻次統計表

表4 關鍵詞中心性統計表
2.關鍵詞突現分析
我國稅收領域研究熱點的出現是同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白宇飛、郭彥男,2019)。通過Cite Space分析的排名前13的管幾次突現時間圖譜(見圖5),我們可以發現自主創新是關鍵詞突現指標最高的為10.78。自主創新早在2008年學者們就開始進行研究,可見2008年我國開始承辦奧運會后,對于今后發展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補貼、加計扣除、高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的突現強度也相對較高,分別為3.99、3.9、3.8、3.61、3.55。

圖5 排名前13的關鍵詞及突現時間圖譜
其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加計扣除是近兩年出現的突現詞。這個背景是2016年以來我國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關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制定供給與需求相結合的財政政策有利于激發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謝璐華,2019)。科技成果轉化成為2016年科研的關鍵詞,是因為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發〔2016〕16號)的政策文件,黨的十九大再次明確指出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減稅降費是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也是近幾年政府進行稅收政策改革的重點,改革的范圍設計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其中加計扣除是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科技型企業。2018年9月,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通知》(財稅〔2018〕99號),這都使得加計扣除成為2018年學者們研究的主要領域。
科技發展作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目前我國在芯片等高精尖科技方面還有待突破,科技創新作為十八大以來我國確定的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對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深遠影響。稅制改革是十九大以來提出的目標,深化稅收改革,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扶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這也是提升當前我國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探究稅收政策與科技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為學者們提供了新的研究領域,為政策制定提供智慧和思路,最終也可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的效果。本文利用Cite Space、Excel等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共現分析對2008———2020年我國稅收政策對科技發展的影響進行分析發現:從研究領域來看,學者們的研究趨勢和國家的政策需求是緊密相關的。從研究內容來看,學者們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理論分析方面,較少從案例研究的角度進行論述。從研究的機構來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都有參與話題的討論,但他們之間缺少深入的合作交流,大多都是獨立開展研究。
未來,還應該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考慮并創新財政政策的制定,使之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此外,如何使我國稅收政策的制度在科技成果方面有更大的助推力,是否可以考慮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有區別地制定政策也是我們應當考慮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