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標準已于日前正式實施。據了解,新版農藥殘留限量標準規定了564種農藥在376種(類)食品中10092項最大殘留限量,標準數量首次突破1萬項,達到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近2倍。與2019版相比,新增農藥品種81個、殘留限量2985項。其中,蔬菜、水果等居民日常消費的重點農產品的限量標準數量增長明顯,分別增加了960項和615項,占新增限量總數的32.2%和20.6%,兩類限量總數分別占2021版GB2763食品限量總數的32.0%和24.5%。新版標準將基本覆蓋我國批準使用的農藥品種和主要植物源性農產品,為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撐。
近期,江蘇省財政廳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協同機制,整合省級財政政銀合作產品,會同省農業農村廳推出“蘇農貸”產品,由省財政出資設立的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提供增信和貸款風險補償,將撬動金融機構為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易申請、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資支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江蘇鄉村振興。“蘇農貸”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貸款對象廣泛有側重。“蘇農貸”的貸款對象,涵蓋了江蘇行政區域內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列入縣級及以上農業農村部門管理名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貸”主體和萬企聯萬村涉農貸款主體,優先給予支持。二是貸款方式靈活且多樣。“蘇農貸”以信用貸款為主,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可追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地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中型農機具、船網工具指標、水域灘涂養殖權、訂單、倉單、保單、農業活體抵押等擔保方式。鼓勵省農擔公司發揮政策性職能作用,對“蘇農貸”提供擔保。三是貸款條件優惠有保障。為引導信貸資源向更多小微新型農業主體傾斜,“蘇農貸”工作方案明確“單戶20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占貸款總規模的60%以上”。貸款利率相比市場同類金融產品更加優惠:采用信用方式的,利率不超過LPR+100個基點;追加抵押、擔保措施的,利率不高于LPR+50個基點。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按照“蘇農貸”貸款風險損失的80%進行補償,為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降費讓利提供空間。四是信息化管理穩健又高效。“蘇農貸”依托省財政組織開發建設的省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專版信息化系統,實現從產品信息發布、貸款申請、融資對接到風險補償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確保信息可查詢,過程可追溯,風險可管控。
近日,《江蘇省“十四五”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規劃》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備、智慧高效、協同融合、綠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體系。《規劃》基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安全供應面臨挑戰”“糧食緊平衡將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的總體判斷,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聚焦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安全,立足江蘇糧食安全處于鞏固期,糧食產業處于躍升期,物資儲備處于提升期的階段實際,提出糧食收儲調控高層次、糧食倉儲物流高效能、糧食產業發展高質量、物資儲備保障高標準、綜合應急保障高效率、行業科技創新高能級等六大目標,全面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體系。
《規劃》提出了推進江蘇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七大體系”建設任務。一是構建高層次糧食收儲調控體系。筑牢糧食供給保障基礎,完善糧食供應保障網絡,深化區域產銷銜接,拓展利用國際糧食資源,提高收儲調控能力,推進糧食收儲體制改革,落實地方政府儲備規模,構建高層次的收儲調控體系。二是建設高效能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統籌考慮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以及糧食安全產業帶發展需要,優化糧食物流空間布局,著力推進倉儲物流集約化、綠色儲糧生態化、設施設備現代化、倉儲管理精準化,增強倉儲物流運作能力,提升倉儲物流服務產業能力。三是發展高質量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發揮江蘇糧食生產大省、消費大省和流通大省的優勢,壯大糧機制造、油脂加工、傳統加工等糧食優勢產業集群,提高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水平,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業主體。四是建立高標準物資儲備體系。突出實物與產能、平時與應急、政府與社會相結合,提升物資儲備效能,健全物資儲備運行機制,進一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補齊短板,加快構建規模適度、布局合理、職責清晰、運行規范、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物資儲備體系。五是構建高效率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采購供應體系,構建完善應急物流網絡,加強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糧食和物資儲備應急保障指揮協調機制,加快構建集中管理、統一調撥、采儲結合、安全可控、節約高效的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體系。六是構筑高能級創新支撐體系。突出創新引領,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強糧食產業技術創新和糧機裝備研發,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增強糧食流通和物資儲備發展新動能。七是打造高水平監管治理體系。全面夯實糧食安全責任,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健全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法制體系,著重加快制度建設、提升政務服務和監管能力、強化質量監測、推進節糧減損,形成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