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林 田 林/常熟理工學院商學院、蘇州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
種業是農業的高精尖產業,良種對糧食增產與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必須高度重視種業科技創新。種質資源是種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加強保護與利用。江蘇是種質資源大省,擁有豐富的農業優良種質資源。然而伴隨著30多年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地方農業種質資源受到了環境污染、人口增加、外來入侵物種、土地制度改革、種養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負面影響,敲響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的警鐘。如何保護與利用地方種質資源,不僅直接影響到破解種源“卡脖子”危機,而且關系到 “蘇”字號農產品培育。
開展了種質資源的全面調查收集。2016年6月,江蘇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掌握了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情況,新增入庫資源超過1200份,發掘了睢寧十孔蓮藕、阜寧木棗、阜寧地龍白慈姑、溧陽白芹、邳州棠梨、東臺牛腳扁蠶豆等地方珍稀和特有特異品種資源。
建成了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目前收集了52102份農作物、1964份水產資源、355份家養動物、5725份林木種質資源,實現了種質信息發布、共享、服務于一體的集成化線上服務,為科研育種、種子性能和質量檢驗測試工程等提供了平臺支撐。
推進了種質資源庫、保種場、保護區、種質圃建設。目前已經建成藥用植物、翹嘴紅鲌、銀杏等30個省級種質庫(圃);此外,江蘇積極響應國家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推薦一批國家保種單位,建成了如皋長江北支刀魚、淮安—揚州白馬湖泥鰍、高郵湖青蝦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泰州國家水禽種質資源基因庫,蘇州二花臉豬、梅山豬湖羊、太湖鵝等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為遺傳育種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原始創新物質基礎。
推進了實施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評價。為了提升種質資源特性鑒定精準化水平,近年來江蘇依托優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國內知名基因檢測企業,開展基因組測序工作,建立種質資源基因指紋圖譜庫;例如蘇州2019年安排4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選取楊梅和湖羊兩個試點;此后每年從種質資源保護項目中列支10%專項用于基因測序工作,深度發掘優異種質、優異基因。
促進了優異資源的開發利用。江蘇按照國辦發〔2013〕109號種業體制改革要求,推動育種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同時促進種質資源鑒定、關鍵共性技術共享利用,鼓勵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展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和創制,提升育種效能。
保護目標和保護責任有待明晰。目前江蘇各設區市均制定了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的計劃,但在地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蘇州、常州等市相對重視,例如蘇州自2006年在江蘇省率先實施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出臺了“蘇州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常州目前的地方財政預算規模也較大,保種和開發的地方投入大致在500萬元/年。蘇中、蘇北一些市縣相對主要重視培植種業龍頭、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創建種業園區等工作,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投入的地方財政預算較少;有些市縣甚至還停留在“以文件落實文件”層面,沒有明確列出本市縣“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的具體計劃,保護目標和保護責任不夠明確。
資源收集和保護力度有待加強。目前江蘇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投入主要由國家、省、市三級財政承擔。其中國家和省兩級僅對畜禽類遺傳資源建立了保護名錄,江蘇省列入國家級名錄的有淮豬、梅山豬、二花臉豬、湖羊、長江三角洲白山羊、狼山雞、太湖鵝、高郵鴨等品種;雖然高郵湖青蝦、大銀魚、白蝦等入選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但主要是針對良種的選育和開發,缺少對原種的具體保護方案和專項經費投入。作為品種類型最多、地域特性最強、分布范圍最廣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國辦發〔2019〕56號僅僅明確“加大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收集力度”,側重于完善分類保護名錄,但并沒有建立相應的分級保護名錄及相關政策。換言之,地方農作物種質資源主要由市縣財政安排專項經費;目前列入地方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的品種非常有限,大量優質的種質資源還有待收集和保護。
土地資源和水域面積相對不足。在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環保、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約束下,支撐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土地和水域等物理空間顯得彌足珍貴,導致保種數量和保種規模受限。一是土地資源稀缺制約保種規模,以楊梅為例,15畝種質資源圃僅可維持現有品種(各30個左右)同一株系2-3個單株的生長和繁育,無法滿足新收集品種(株系)的增長和單株保種數量的需求。二是種群生長周期制約保種數量,特別是畜禽類種質資源,種質資源保護的生產成本要遠遠高于商品化生產的成本,因此各項目承擔單位保護的群體規模和數量基本僅僅維持在省定最低標準線。三是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保種方式創新,雖然說農作物類種質資源可以通過組培離體保存、超低溫保存等技術,畜禽類種質資源可以通過凍精、凍胚等技術保存遺傳物質,但目前大多數保種項目單位的基礎設施設備還無法提供或滿足這些新型技術。
設備設施和技術力量配備不夠。種質資源保護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根據品種基本的外觀、生物學特性選留保種群體;第二層次是采取組培、超低溫或凍精凍胚等技術手段保存遺傳物質;第三層次是進行分子標記或品種(系)基因組測序,顯示品種譜系歸屬和特異性,并通過前后數據對比分析,確定親本和子代。從保種主體看,主要有種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個體等;相對而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擁有較完善的科研育種設備設施,能夠采用第二、第三層次的技術手段實現種質資源保護。但是種業企業、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個體的技術力量薄弱,種質資源保護大多仍停留在第一層次,有些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單位存在著技術力量薄弱、保護措施粗放、日常工作臺賬缺失等問題;特別是鄉鎮基層單位缺少專業技術支撐,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基本處于一種自我管理狀態。
保護利用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種質資源表型精準鑒定、全基因組水平鑒定等開發利用前期工作帶有公益性基礎性特點,保護主體缺乏開發利用的熱情,造成目前種質資源發掘利用相對滯后,大量資源處于未發掘利用狀態。就科研育種而言,江蘇有大華種業、中江種業、紅旗種業、明天種業、立華牧業、金土地種業等種業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大多體現在種子繁殖、加工、流通領域,科研育種投入強度并不高;以2019年為例,江蘇省所有種業企業科研投入為1.79億元,同期湖南、安徽、山東、北京的科研投入分別為3.38億元、3.50億元、4.39億元和6.16億元。江蘇種業企業雖然培育出南粳46、蘇麥3號等蘇字號強勢品種,但大部分是水稻小麥等主糧品種,其他擁有自主知識產品、推廣應用范圍較廣的農業新品種還不多。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種責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下一步江蘇需要切實督促落實市縣政府的屬地責任,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主體責任。一是明確地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調查摸清地方品種與外地品種在生物學特性上的差異化表現,針對這些差異化特性,制定科學的繁育、選留技術路線和操作規程,同時確定合理的保種群體規模數量,真正厘清“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等關鍵問題。二是加強地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組織協同,特別是針對土地資源和水域面積不足、設備設施和技術力量不強等問題,加強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科技、財政、生態環境等部門的組織協同,將地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納入黨政領導考核范圍。三是出臺地市級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配套政策,明確保護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其中保護項目應經過行業內有關權威機構或專家的認可,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落實保種責任。
開展系統收集,健全保護體系。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工作,需要遵照相關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推進江蘇地方農業種質資源的系統收集,健全保護體系:一是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基礎上,積極推進畜禽、果樹、水產、農業微生物遺傳資源的摸底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江蘇的常態化收集保護機制,確保資源的動態、系統、及時收集保護。二是完善農業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積極參與國家“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完成種質資源庫、保種場、保護區、種質圃建設任務;在此基礎上重點健全市縣級資源保護體系,建立地方種質資源保護機構和保護名錄,將地理標志農產品對應的地方特色農業資源品種納入種質資源保護范圍。三是新建、改擴建一批地方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推進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和保護區,建立地方種質資源長期收集制度,加強地方珍稀、瀕危、特色資源的收集保護制度。
對接科研院校,提高利用效率。目前江蘇許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主要依靠外觀特性長期觀察、子代主要通過人工選留(個別單位直接按良種標準進行選留)等傳統手段進行資源保護,經過十幾代的更迭,已經難以追溯和考證目前保存群體的特性與其品種初始特性是否存在差異,更加無法確定能否繼續保留未來數十年或更長時間的初始特性。今后,一是以優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依托,借助凍精凍胚、超低溫保存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農業種質資源活體原位保護與異地集中保存。二是積極與華大基金、南京椰殼、博奧生物等國內知名基因檢測企業合作,加速基因組測序和分析評價,強化育種創新基礎。三是借助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國家種業大數據平臺,充分利用科技平臺促進農業種質資源的共享共用。四是鼓勵地方品種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高地方優勢品種的品牌效應,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蘇“字號農產品。五是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本著安全、主導、規劃的原則,鼓勵江蘇地方農業種質資源與國際種子聯盟、國際種子檢測協會等種業相關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交流。
改革人才評價,創新保護機制。一是改革種質資源績效考核和人才評價,重點支持地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貢獻突出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利用項目帶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基礎研究。二是改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創新成果評價,根據創新成果的長期性、積累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改變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的成果評價導向,建立合理性、包容性、顯著性、高效性的績效評價模式。三是尊重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知識產權,探索通過體制創新破解探索性、非物化性、非經濟性的知識產權;堅持資源共享與產權保護相結合,嘗試相關知識產權交易制度,支持創新種質上市公開交易、投資入股,充分尊重、調動種質資源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社會服務體系,一手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公益性保護機構,一手抓種業企業、農業經營主體等市場化保護機構;嘗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鼓勵企業、社會組織、農業經營主體承擔地方名特優種質資源保護工作。
完善政策支持,強化基礎保障。除了中央種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離不開地方的政策扶持。下一步,一是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要站在國家種子戰略的認識層面,合理安排地方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的用地或場所,確保物理空間的支撐保障。二是出臺地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條例,按照國家、省制定的有關種質資源保護行業標準和規范來確定保種的品種(系)種植或養殖規模和數量,預防發生因保存群體數量過少而出現資源滅失的情況,并且鼓勵相關單位在種質資源保護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設立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特別要強調出臺市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健全地方財政政策支持。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按照分級分類保護與利用原則,形成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和市縣財政協同投入機制,健全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嘗試種質資源專項引導資金的基金化運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開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