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敏
[背景介紹]
學校立足校園文化,將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與創建文明校園工作相互融合,主要針對如何讓創城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日常常態,聚焦在大家怎么做、做成什么標準、怎么保持的問題上,解決克服“緊張一陣子、應付一下子”的大眾迎檢的心理。經過實踐,以《日常動態網格精準管理》為推手,在創建工作中筑牢文明根基的“345”創建模式:“三區三包”、“四有”常態、“五載體”讓學校教育教學日常工作與創城工作相得益彰,催生了朵朵文明之花!
[活動過程]
學校制定動態網格責任管理制度,責任到人,任務到點。在創建工作的過程中重點在于從內講公民素養,外講環境整治,筑牢師生文明根基,把創文明城當成一項長效、持久的教育工作來抓,內化外顯,具體做法如下:
一、動態網格抓管理,文明創建精準發力
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理念,實施“三區三包”管理體系,確保校園實測項目無盲點。三區:校內區、校外周邊200米區、教師宿舍區。三包:校級領導包中層領導,中層領導包年級組長,年級組長包責任教師。學校根據創城工作“四定表”把工作進行網格量化,針對動態網格采取每一個責任崗有一名校級領導、一名中層領導、一名黨員骨干教師負責,通過橫向管區域,縱深管落實,解決死角疏漏的問題。共設有墻面文化、地面標識、消防器材等多個網格點,工作覆蓋率100%。每天責任教師和所分管領導進行巡查記錄,上、下午各2次,每日下班前交表至政教處進行公示完成巡查記錄情況,形成工作常態。
二、“四有”常態強效能,文明創建人人有責
“四有”即:天天有互查、時時有對比、次次有改進、周周有超越。年級每次以“挑毛病”方法來進行互查互檢,檢查過程需要拍照,留存對比圖,同步做好資料留存。對于互查互檢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記錄反饋完畢后,按“三區三包”管理進行簽字整改,杜絕問題復燃。這樣一來,集中問題導向,不留余力整改和突破。
三、教育教學“五載體”,文明創建內化外顯
將創文明城工作與日常教學、德育活動有機融合,創設五個實效的活動載體,在創城各項工作的潛移默化下,提升學生文明素養(如圖1)。
1.“五德”少年爭創全國文明校園。
圍繞文明校園“六個好”開展全國文明校園的創建工作,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手,具體外化為“五德少年”的要求?!拔宓隆钡木唧w內容:修身律己——講道德、明辨榮辱——講公德、日行一善——講美德、誠實守信——講品德、慎思有志——講學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成為學生的行動準則,自覺形成符合文明小市民的言行舉止,為創文明城做表率。
2.“可回收物銀行”垃圾分類活動。
成立“可回收物銀行”,各班學生把本班一周的可回收物進行存放,每周五統一拿到大隊部進行稱斤回收變現,獲得的費用存入學校為各班開設的“可回收的銀行”,記錄在冊。“銀行”里記載的是各個班踐行垃圾分類、實施環保的行動成果,孩子們都樂在其中。
3.“文明小達人,社區志愿行”志愿服務活動。
廣泛開展師生志愿者積極參加社區、街道、地鐵站、車站、酒店開展創城宣傳,植綠護綠,清潔家園等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現場宣傳、走進店面和向路人派發傳單及小冊子等方式,普及文明創城相關知識,倡導廣大居民樹立“城市是我家,創建靠大家”的思想理念,號召市民為爭創全國文明城市貢獻一份力量。學生在社區參加活動以后由社區工作人員簽字評價,作為班級志愿服務積分,掛鉤優勝班級評比指標。
4.“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家校齊整治活動。
為了使學校創城工作做到5+2>7,將創城工作由校內向校外延伸,充分發揮家長志愿者的力量,在學校門口設立護送崗。護送崗的老師和家長志愿者們都會在校門兩側護送學生安全進出,督促接送學生家長的文明行為。如:不吸煙、不爭吵、不逆行、不亂扔廢紙、自覺禮讓等。每個周末,學校的師生、家長們都集結到自己所在的社區參加周末大清掃活動,一起做文明的參與者和踐行者,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積極投身創城的熱潮中。
5.“創城日志”記錄,知行合一有感悟。
設計開展相應主題繪畫、征文、宣講等活動,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創城和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孩子們通過切身體會生成感悟,用文字和畫筆、攝影的形式記錄成“創城日志”,促使學生對創城知識的梳理和熟記,使其知行合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特色亮點]
1.立足學校實際,提煉創城工作與學校精細化管理的新模式——筑牢文明根基的“345”創建模式,呈現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主人翁新氣象,“三區三包、四有常態”的實施步驟嚴謹清晰,實操性強,扎實有效。
2.根據學生習慣養成的特點(時間、環境等因素)將創建工作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創設出“五載體”,在立體化德育的作用下發揮育人功能,使工作不停留在表面,不停留在迎檢時間。
3.量化為“五德”少年行為準則,使廣大師生們在創建工作能弄得懂、想得通、摸得著、看得見,切實以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成為孕育滋養師生成長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