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多的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只能抬頭望見高墻內四角的天空,缺少與大自然的溝通與交流。許多自然常識、萬物生長規律都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被屏蔽。這對幼兒的成長和性格的培養極為不利。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大自然的特點和基本規律,學會對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判斷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筆者在多年幼兒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的基礎上,與合肥市王士春科學名師工作室合作,針對幼兒生態素養的發展,開發了幼兒園“苗朵果課程”,引導小朋友走進自然、感受自然、熱愛自然。
一、“苗朵果課程”的理解
四季變化之美、花開花落之美是大自然之美最直接的體現。如何帶領幼兒走進自然、欣賞自然之美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幼兒園根據年齡,分為苗苗班、朵朵班和果果班,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自然之美的接受能力又有所不同,于是,我們在課程開發中制定了苗朵果不同的與自然接觸的方式,并將一系列主題活動通過文本呈現出來。
苗朵果的課程,我們圍繞四季來展開,根據幼兒園獨有的環境優勢,設計了全年二十多次學習體驗活動,以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為主線,引導孩子們認識四季的特征和更替規律。根據四季季節性的不同,我們設置了相應的與大自然互動課程,如《春風吹風箏飛》《夏天的池塘》《秋天聞瓜果》《小雪人不見了》。根據四季花兒特征我們還設計了相關的觀察課程,如《桃花朵朵開》《花之君子》《賞菊》《詠梅》。這些課程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萬物、親近自然的興趣和能力。
在二十多次的活動中,我們主要以戶外欣賞和活動為主,輔以室內觀察為主的趣味科學實驗,通過這些研究性學習,讓孩子們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和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從而認識自然、觀察自然,最后形成能夠利用自然規律的科學意識。
這些課程中,小朋友們一起對花朵的生長進行觀察,與老師一起進行戶外活動,與爸爸媽媽一起參加親子活動等。不管是哪種方式,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帶著幼兒與大自然進行親密的接觸,聽風聲雨聲蟬鳴鳥叫,看花開花落日月星辰。苗朵果的課程就是領悟和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的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二、活動實施的支撐
幼兒園的課程應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有趣的游戲場所。我們幼兒園周圍有一大片茂密的小樹林,幼兒到小樹林里與大自然接觸,大自然中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形態各異的小昆蟲調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孩子們在盡情的玩樂嬉戲中,感受和體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促進了幼兒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能力的發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也是在玩中探索、學習的。為便于游戲與觀察,我們又在園所內設置了一個又一個大自然的場景,把大自然的元素搬到幼兒園里,讓小朋友們在校園里就有見證自然、進行觀察實踐的機會。植物角、瓜果園、綠草地、小鳥樂園等等,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如,我園在走廊、過道、樓梯等處,讓教師和幼兒一起利用圖片、繪畫、小制作進行生態教育主題的環境布置。每個班級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在教室內創立自然生態區角,區角材料來自生活,適時更換。自然生態區角保證了幼兒始終對科學活動保持著良好的探索興趣。
幼兒親近自然,能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我園充分發揮校園內、校園周圍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積極利用自然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苗朵果的課程觀察體驗活動。春天來臨時,帶孩子們到大自然尋找春天在哪里,放風箏,采野花;夏天到草地上捉螞蚱,到樹下挖“知了”,到河邊觀察小蝌蚪變青蛙;秋天到樹林里撿落葉,到果園摘果子,到地里收花生;冬天看雪,堆雪人等。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給孩子們無窮無盡的收獲和樂趣。
除了為課程的開設提供必要且豐富多彩的自然場景與資源外,我們還借助科普教育專家的力量,與科學名師工作室編寫校本課程。編寫中,我們主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方面貼近孩子的興趣。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我們以孩子身邊最感興趣的小花小草、小魚小鳥等為課程材料,構建活動主題。另一方面抓住四季自然的特征,培養孩子的生態素養。自然環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內容,對于四季之美、百花之美,我們努力抓住最容易把握的自然特征向幼兒進行傳達。如以下冬天的幾個主題就體現了這兩點:
1.冬天來了(學唱兒歌)
2.詠梅(認識梅花)
3.它們去哪了?(介紹候鳥和冬眠動物)
4.我幫小樹過冬天(親子活動,給樹捆草繩保暖)
5.小雪人不見了(故事欣賞)
三、課程開展:看、唱、做
幼兒的思維是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活動離不開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賴于自身的行動。這個思維階段的幼兒,其思維只能在動作中進行,常常表現為先做后想、邊做邊想。在開展幼兒“苗朵果課程”時,我們主要針對幼兒思維特點,抓住四季自然的主要特征,落實三個具體活動:歌唱、觀察和實踐體驗,即看、唱、做。
1.歌唱
歌聲是最美好的聲音,也是與大自然最貼近的聲音。歌唱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最容易接受的情感,幼兒對音樂的想象不是被動的,而是融入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和記憶,四季之歌是幼兒在歌聲中與四季的親密接觸。如針對兒童思維的特征,根據苗、朵、果不同年級段小朋友不同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我們對苗苗班主要以唱說為主,通過歌聲和語言來達到教育目的。如“苗朵果課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在主題課程中編選了《春天來了》《夏天在哪里》《秋天多么美》《冬天來了》等兒童熟悉的歌曲。
2.觀察
利用戶外親子活動課、室內語言課,我們引導幼兒對四季特征進行觀察。如對于朵朵班,我們主要是帶領他們學會觀察為主,比如對一種花朵的開花周期進行觀察和記錄。讓幼兒近距離親近大自然,關注大自然。春天的花草、夏天的昆蟲、秋天的樹葉、冬天的冰雪都是大自然送給孩子們最美的禮物。大自然是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拓展了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
3.實踐體驗
探索行為是個體面臨新環境中的新事物時試圖了解其性質、控制事物時引發的行為。這種“做”的探索行為本身就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當幼兒好奇心被誘發、喚醒和增強時,個體必然產生一種特有的期待和渴望,推動幼兒認知過程有效進行。我們的實踐和探究分室內實驗和戶外體驗兩個方面展開。室內實驗以科學小實驗為主,戶外體驗以親子活動形式開展。這種親子戶外體驗,孩子與家長一起動手做,不僅讓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密切的情感交流,更讓孩子以家庭為單位,在自然界中得到父母的教育和自然的饋贈。
做好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幼兒走入自然,體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這一方面,我們主要通過動手做來引導幼兒進行實踐體驗。比如撿樹葉、做樹皮拓片、進行水的趣味實驗、觀鳥、尋找小螞蟻的巢等等。如,對于果果班我們采取踏青、種植等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
在《桃花朵朵開》主題活動中,我們寫到:“桃樹媽媽開了花,真美麗。風兒輕輕吹過,桃樹媽媽讓粉紅色的花瓣兒、好看的花蕊張開了笑臉,多美麗呀。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桃花的樣子吧!”觀察之后,我們還讓孩子們動手:“拿起我的小彩筆,畫一畫。”
上述課程實施的三個方面的具體活動,我們在校本課程的編寫中也有所體現。我們來看看第一個主題活動《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去尋找春天吧!
你找到了嗎?你看到了什么?春天有哪些美麗的景色?
春天真美麗,有漂亮的小花,綠綠的柳樹,蝴蝶和蜜蜂也飛來了,春天真熱鬧。
老師把春天美麗的景色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一起唱一唱。
春天天氣真好,花兒都開了,
楊柳樹兒對著我們彎彎腰。
蝴蝶姑娘飛來了,蜜蜂嗡嗡叫,
小白兔兒一跳一跳又一跳。
這樣,通過帶小朋友看、找、唱,孩子們體驗了唱歌的快樂,感受春天的美麗,激發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苗朵果課程”的開展,已經在我園進行了五年多的時間。課程的開始豐富了我們幼兒園的活動內容,彰顯了我們幼兒園生態科技教育的特色,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我們還將此四季自然體驗課程輻射到連鎖園進行實驗,效果也非常好。
其中,受益最大的還是小朋友。自然活動課程的開展對幼兒身心發展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我想應該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效果明顯。
(1)培養了孩子積極樂觀的開朗性格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讓幼兒能夠心胸開闊,情緒積極。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唱歌的孩子最快樂!親子活動能夠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戶外活動的開展,能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從而變得更加勇敢、主動。我們圍繞“苗朵果課程”展開的一切活動都從多方面培養了孩子積極樂觀的開朗性格,而且效果明顯。
(2)培養了幼兒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其他能力培養的基礎。幼兒觀察早期是無意識的被動的觀察。我們課程的設立能夠指引幼兒有針對性地開展觀察,并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初步分析、體驗。這樣,在觀察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一些四季動植物的知識,而且在觀察能力迅速提升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也逐步加強。
(3)在幼兒內心播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種子
人與環境如何和諧相處也許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卻是人類發展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在苗朵果課題開展之后,我發現幼兒園內的孩子對生物的生長、對自然的認識都有煥然一新的改變。它們能夠在自然中放松自我,與動植物進行對話,為環境的改變而思考。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課程開展最大的收獲。我們在幼兒內心播下一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種子,我想,這顆種子定會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