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奧爾夫說:“讓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實踐、一起去創造音樂是十分有意義的?!闭n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更加重視并著力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力,盡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焙铣芰κ且粋€慢慢積累的過程,我們不能到了中高年級才開始進行,在低年級段就要培養學生多聲部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在多聲部合作中學會聆聽、感受多聲部的美,為今后更好地表現多聲部、提升音樂素養打好基石。
一、建立良好的聆聽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良好的聆聽習慣對音樂學習非常重要。聆聽的習慣貫穿在所有的音樂學習中,唱、動、聽都得先提出聆聽的要求。在課堂上要時刻提醒孩子仔細聽,每節音樂課中都要時刻關注學生聆聽的狀態,并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提示、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持續時間短,在聆聽音樂的時候要設計符合音樂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只有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學生才能更好地聆聽。每一遍的聆聽首先要先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打掌掌》一課,歌曲是2/4拍,暗藏3/4拍,要根據節拍特點設計強拍拍手弱拍點手心的聲勢動作。第一遍聆聽時請學生邊聽邊觀察,找出老師做的不一樣的聲勢動作。學生通過聽和觀察發現“江邊船兒走,夜里花兒開”這一處歌詞,拍的是三拍子的聲勢動作;然后第二遍就請學生自己跟著音樂用聲勢動作表現。如果不認真聽就不能發現音樂的節拍發生了變化。學生通過聆聽,就能夠感受到強拍的拍點,在每一個強拍音上拍手,并能跟著音樂的節拍準確地加進來。
低年級的學生可塑性強,老師只要加以引導和耐心的指導,學生就能養成聆聽的習慣。除了聆聽音樂,學生還要學會傾聽同學發言、老師的要求等。只有養成了良好的聆聽習慣,學生在與他人進行合作演唱、表演時才能夠更好地傾聽到自己和對方的聲音,才不會“畏懼”其他聲音的干擾。
二、建立良好的音高感
良好的音高感,是準確歌唱的必備條件。要想在多聲部中有效和他人合作,穩定的固定音高感的建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合作。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熟練掌握柯爾文手勢是非常重要的。柯爾文手勢能幫助學生形象感受音的高低,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多聽、多唱。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可以玩音符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小組扮演一個音符,根據老師給出的音符順序逐個接唱,然后各小組可任意交換扮演音符再次接唱。在開始玩這個游戲的時候要先給學生音高輔助、手勢提示,一段時間后再逐步脫離“拐杖”。
為了建立穩定的音高感,在識譜學習中,擦記旋律的方式對提高音樂記憶力、音高感知力很有幫助。每首歌曲擦記哪些音符要根據旋律來確定,一般可以擦記歌曲中較長的音符、句尾音、重復較多的音。如《我是小鼓手》一課,根據二年級學生識譜能力和識譜要求,可以設計這樣的擦記來增強學生的音高記憶能力。
三、將多聲部作為教學內容
多聲部不僅僅是人聲與人聲的合作,還包括人聲與樂器、樂器與樂器的合作。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做教學的有心人,讓多聲部教學成為教學的內容,而不是教學的形式。
1.在合唱中體驗多聲部
低年級的教材中很少有合唱演唱作品,如果一味地進行單聲部教學,學生對歌曲的認識就停留在獨唱、齊唱的形式上,一旦到了中高年級會很難和他人進行合唱。為單聲部的歌曲設計簡單的二聲部作為教學內容,可以盡早地讓學生接觸合唱,增強聲部的感知力,感受合唱的聲部美。在設計多聲部的時候,不僅要適合低年級的歌唱能力,還要關注音樂的和聲美。
2.在欣賞中感知多聲部
欣賞是接觸多聲部最直接的方式。在欣賞合唱作品時讓學生對比合唱和獨唱帶來的不同聽覺感受。能聽辨獨唱、齊唱、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如欣賞歌曲《堆雪人》時,聽獨唱和合唱兩個不同的版本,聽懂獨唱是一個人的聲音,音色明亮、富有個性;合唱是很多人的聲音,音色柔和,能聽到有兩個不同的旋律。再聽時讓學生關注低聲部的旋律,并和學生試著合作唱一唱其中的一句,學生的多聲部感知能力會在聆聽、對比、演唱中提升。
在欣賞器樂作品的時候,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感受不同的聲部。如《趕花會》中,把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分發相應的樂器模型道具:一組站起來“吹奏”笛子,一組“演奏”琵琶,一組“演奏”拉弦樂器,一組“演奏”打擊樂器。每個小組都要仔細聽,判斷自己什么時候參與“演奏”,在這樣的“演奏”中激發學生去關注別人、關注自己,培養多聲部的聽覺能力。
3.在演奏中體驗多聲部
課堂打擊樂一種是帶有音高的,還有一種是不帶音高的,使用課堂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樂于參與的音樂活動。以《拍皮球》為例,在唱熟練歌曲后,用do、mi、sol三個音讓學生為歌曲后半段設計一個二聲部的旋律。老師為學生準備三個相應的奧爾夫音塊,因為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五聲調式,我們只要給學生規定好最后一個音結束在do上,無論學生用什么節奏、什么音來伴奏,聽起來都是和諧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驗了多聲部的配合,又在合作時心中有主旋律,腦中有自己設計的伴奏旋律,耳朵聽到雙聲部合作的音響,感受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