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項目緣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項目式學習有這樣的指引:學生“能主動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多層面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小學中高年級‘閑書小調查”就是基于真實問題開展的一項學生項目式學習案例。
在班級“讀書郎”活動中,四(2)班同學經常因為讀什么書的問題和家長看法不同而升級“矛盾”。家長困惑:為什么我們推薦的好書,孩子不樂意讀,反而喜歡讀一些我們成人看來毫無意義的書籍呢?孩子吐槽:爸爸媽媽非讓讀他們推薦的書,為什么不能讓我們讀自己想讀的書呢?這個問題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通過調查發現,各年級都存在這個問題,小學中高年級尤其明顯。
為此,筆者指導學生申報了深圳市中小學生小課題,開始進行“小學中高年級‘閑書小調查”的項目研究。
本項目涉及語文、數學、信息技術、歷史、心理等多門學科。
二、問題的定位
美國巴克研究所就項目式學習的設計提出了“6A法則”:真實性(Authenticity)、學術嚴謹性(Academic Rigor)、學以致用(Applied Learning)、積極的探索(Active Exploration)、與成年人的聯系(Adult Connection)、評價的實際應用(Assessment Practice)。在課程標準及“6A法則”的指導下,我們共同擬定了對項目的定位。
【項目主題】小學生中高年級“閑書”小調查。
【驅動問題】為什么父母和孩子對“閑書”的態度不同。
【學習目標】1.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大家眼中的“閑書”是什么,探尋不同態度的原因。2.寫作能力:通過討論分析同學們為什么喜歡讀“閑書”、喜歡讀什么“閑書”,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3.思維能力:同理心指導下,學習如何與父母溝通,辯證地看待“閑書”。
【項目作品】相關小論文;倡議書;各年級“閑書”推薦等。
【項目評價】1.過程性評價:學生作為主要研究者,從項目的設定到活動策劃、活動過程等環節,都有相關的評價標準指導后續活動。2.多元性評價:活動過程中,學生、家長、老師之間互動評價。
【項目管理】該項目研究一個學期左右,學生研究課題團隊共10名,分別來自四、五、六年級對這個課題感興趣的同學,根據年級及能力特長,分為資料查詢組、調查問卷組、訪談分析組,還特別邀請了相關老師和專家指導。
三、實施過程
(一)研究思路
發現問題—調查問卷、查閱資料—分析研究—深入調查訪談—得出結論—推廣運用—拓展研究
(二)活動階段
第一階段調查問卷
1.家長問卷:“閑書”是什么?為什么反對讀“閑書”。(調查問卷組)
2.同學問卷:“閑書”是什么?“閑書”受歡迎的原因。(調查問卷組)
第二階段分析研究
1.學生家長眼中“閑書”的不同,查找資料,研究“閑書”的古今意義。(資料查詢組)
2.在老師指導下,分組分析數據,寫出發現。(調查問卷組)
第三階段思維提升
1.基于同理心、批判思維尋找問題解決的辦法。(訪談分析組)
2.結合同學、教師、家長意見共同進行“”閑書”推薦。(小組合作)
3.在老師指導下撰寫調查報告,并對學校、班級讀書活動提出建議。(小組合作)
(三)過程分析
1.問卷調查研究
研究團隊從五六年級各班隨機選出131位學生及家長參加問卷調查,通過分析研究發現:
(1)學生方面
被調查的131位同學中,122位同學認為“閑書”是課外書,能帶給自己快樂和收獲,非常喜歡讀“閑書”,占調查人數93.1%。有9位同學認為“閑書”就是除了課本外,那些不能提升學習成績的課外書不喜歡讀,占調查人數的6.9%。
課題組綜合調查研究,認為同學們眼中的“閑書”,是課本之外那些看上去與學習考試關系不大但是能激發我們閱讀興趣的課外書,當然決不包括那些低級、暴力、坑害青少健康成長的書。在學生眼中,“閑書”往往會讓人覺得別有趣,比教科書、或家長推薦的傳統意義上的“好書”更吸引人。
(2)家長方面
131位家長中,有93位眼中的“閑書”,就是讀了既不能提升成績又浪費時間的書,不支持孩子閱讀,占調查人數的77.9%。29位支持孩子讀“閑書”,占調查人數的22.1%,他們認為“閑書”主要指課外孩子喜歡閱讀的書,雖與學習、考試無直接關系,但讀了對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是有一定好處,但更希望孩子讀大人推薦的書目。
(3)學生喜歡閱讀的“閑書”
三年級的學生單純美好,都很愛看童話集,其次是漫畫。而四年級愛看的更多是漫畫和校園小說。五年級和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喜歡動物小說和傳奇類的書籍,也愛翻看有意味的漫畫。高年級的學生成熟了許多,思維能力提升了不少,所以對書籍的要求更高了,更愛閱讀成熟書籍了。
在調查表中“喜歡讀的‘閑書”一欄多次出現漫畫,學生都覺得讀起來很輕松愉快,但許多家長都反對閱讀,說漫畫書籍沒有營養。所以這類“閑書”讀物家長和學生爭論最大。
2.資料研究
課題組搜集整理了關于“閑書”的資料,結合項目研究撰寫了小論文:
“閑書”要不要讀,聽聽先賢怎么說
古人認為“閑書”也叫“間書”。舊時常指經史典籍以外的筆記、小說等。王建的《江樓對雨寄杜書記》:“竹煙花雨細相和,看著閑書睡更多。”《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凡是眼睛里向來不曾經過的東西,都搬出來放在手下當作閑書隨時流覽。”先人認為,“閑書”是可以令人放松、養心的書。
中國著名作家梁曉聲就是看閑書長大的。有一次,梁曉聲跑到他母親工作的地方要錢買《青年近衛軍》這本書。一位母親上前勸阻:“大姐,你供他吃、供他穿,還供他看閑書啊!”但梁曉聲的母親卻說:“我挺高興他看書的。”文化巨匠魯迅小時候在三味書屋也偷偷看了《山海經》等很多“閑書”,過年“總喜歡用壓歲錢買畫冊”,從此播種了熱愛讀書的種子。著名文學家茅盾上小學時就偷偷看“閑書”,父親發現后,不僅沒有批評,反而對他說:“看看閑書也未嘗不可,但不能只看插圖,一定要把‘文理看通,這樣語文才會有長進。”不僅如此,父親還把家里珍藏的好多閑書拿出來給茅盾看。
問卷中,許多家長排斥漫畫、動物小說等這些所謂的“無學習意義”的書籍,但據閱讀教育理論研究者斯蒂芬·克拉說:“輕松的閱讀可以是發展較高閱讀能力的階梯,它既能提供閱讀動機,又能培養閱較深讀物所需的語言能力。并且大量調查數據證明,閱讀漫畫等輕松讀物不但不會產生消極影響,而且有助于閱讀興趣的養成和語言能力的提高。”
眾多資料顯示,愛讀“閑書”的名人名家舉不勝舉,通過他們的成長歷程,我們可以確定,讀“閑書”對學生的成長是有益的。
3.思維提升
進入這一階段,研究團隊又向60位家長進行了第二輪調查問卷和現場訪談,他們主要來自反對讀“閑書”和要求讀他們推薦的“閑書”的人群。在問卷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精心設計了三個問題,讓他們換位思考,用同理心來思考、回答。(見表1)
“思路變了,結果也會發生變化。”調查分析組發現,原來那些不支持學生讀閑書的家長開始嘗試理解支持孩子。學生習得了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法,運用“同理心”,站在對方的年齡、興趣、立場去考慮問題,自然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4.學生及家長反饋
現在是21世紀了,無論從未來競爭的角度還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孩子看適合他們的“閑書”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雖說孩子現在看書的好處還沒體現,但量變一定帶來質變!當然好的讀書方法也很重要,讀“閑書”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四年級家長)
我是一個非常支持孩子多看多讀各種各樣有益的課外“閑書”的媽媽。因為讀書較多,在學校里的學習也變得相對輕松,很多字、詞語他都見過聽過了,所以讀書這件事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很好。我想不是他天生聰明,而是平時看書積累的各種詞匯各種知識,就像神奇的魔法一樣賦予他一種學習能力,能把老師教的知識理解了。(五年級媽媽)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閱讀史。美國圖書館學教師蘇珊?羅森韋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您的計劃閱讀,那注定不會長久。”閱讀是要符合閱讀心理的,所以家長、老師們不要將孩子的閱讀計劃盯得太死。因為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對事物感興趣的時間也不同,所以完全不必要按照別人家孩子的項目、節奏來規劃孩子的閱讀內容。“閑書”不可不讀,希望研究繼續深入。(課題指導老師:王鳳華)
(四)項目成果
“閑”書不“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千古流傳贊美讀書的名言,告知我們讀書的重要,但是我想問:難道讀書就是“啃”課本嗎?當然不是,所以我們課題組向大家發出倡議——閑時讀“閑”書,“閑”書一點兒也不“閑”。
1.忙碌的家長們,倡導您在“閑”書閱讀中做到以下幾點:
(1)不管“閑”事,適合最好:把選書權交還給孩子吧!“讀什么書”最有發言權的是孩子自己,請家長不要管這個閑事,尊重孩子們的自主選擇,相信孩子會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年齡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2)不說“閑”話,多向理解:適度引導孩子們的閱讀方向,購買正版書。但是在一些書籍的理解和記憶上,不要經常考問我們,讓我們覺得讀書好累。
(3)多騰“閑”地,創造氛圍:好多家長們希望家里整潔,規定東西該放在哪里就是哪里,沒錯,但是沒有人規定書一定放在書柜里吧?希望您多騰出些曾經放美妝、游戲機等的空“閑”之地,讓我們的“閑”書出現在沙發上、床頭前、茶幾上、餐桌上甚至洗手間……
(4)抽出“閑”時,陪伴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身教”更為重要,您要是喜歡閱讀、經常閱讀,孩子也會效仿您的。
2.敬愛的老師們,倡導您在“閑”書閱讀中做到以下幾點:
(1)放下點分數,講些“閑”言:在您不斷課堂知識的教授之外,請您也多給學生分享一些有關這些書本知識背后的故事、知識,推薦學生相關的“閑書”,讓學生知其然而更加知其所以然。
(2)放下點作業,創造“閑”時:請您少留點,把業余時間多多留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空閑時間閱讀“閑”書,我們相信,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運用。
3.美麗的學校,可不能“閑”下來,倡導組織很多“適合”的活動:
(1)不停“閑”地宣傳:適合教育,適合閱讀,在適合的地方,比如大屏上推介適合書籍名稱,把各個年級的閱讀書單展示出來,引導學生選擇。
(2)邀約“閑”人:邀請學生喜歡的作家進校園,通過分享交流會或者講座,讓學生們對“閑”書的源頭和創作,有深入的理解,從而越來越喜歡閱讀。
(3)“閑”書不“閑”漂流活動:在全校、同一年級開展“閑”書交換活動,個人手里的一本“閑”書漂流過每一個學生的手,共享“閑”書資源,讓“閑”書漂流起來。
(4)“閑”書接力代代傳:高年級閱讀過的、漂流過的書籍,交給下一年級的同學們。
(五)新的研究方向
通過此項項目研究,學生們都希望將研究成果推廣,讓更多的同學、老師、家長,知道讀“閑書”的意義所在,讓更多的班級開始“閑書”研究活動。同時,他們還發現更多“閑書”的研究方向,比如同一學段,男女生讀的“閑書”有什么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