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麟
支架式語文閱讀是指在語言文字的依托下,教師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學重點難點,搭建動態支架,將復雜的任務細化為小問題讓學生理解,激趣促學,引領學生完成獨立完成有難度的任務。支架式語文閱讀是新課改背景下備受關注的閱讀教學方式。在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支架式閱讀教學因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可操作性強等特點,被很多教師所應用。
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有較大比例,古詩詞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且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形式美、形象美等共存,古詩詞教學由此也成為一種教學難度較大的文體。而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古詩詞教學的難度,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明確主要應用優勢,合理選擇恰當類型
1.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優勢
(1)凸顯小學古詩詞教學重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古詩詞教學中,意象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支架式的古詩詞閱讀教學,可以搭建問題支架,教師通過為學生提供相關圖片、創設恰當語言情境等,幫助學生解讀詩詞意象的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古詩詞復雜的意象細化成小問題,讓學生在頭腦中建構出理解意象、展開想象、體驗作者情感的框架,由此使教學完成了對古詩詞閱讀的指導。
(2)有效契合古詩詞教學目標
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對是教師教學的指向。教學活動則是教學目標的外化行為。教學目標越清晰,教學的有效性越高。運用支架式閱讀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過程步步深入,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2.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基本類型
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自身經驗、學生學情等來選擇應用。支架式閱讀教學類型應用率最高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1)范例式支架
范例式支架就是舉例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用范例給學生提出解決問題思路、重點等,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經驗和知識,提升學習能力。一個應用恰當的范例,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并且做到簡單易行。比如,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時,教師會讓同學們聯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教學,采用解讀這首詩的方法來學習《芙蓉樓送辛漸》。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對這首詩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也學會了古詩詞賞析的方法。
(2)問題式支架
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對每一環節進行探究。隨著教師提問的逐步深入,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比如,在教學《墨梅》這首詩時,教師講了關于王冕的故事后,提出以下問題:你覺得王冕傻嗎?你覺得他是什么樣的人?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流露了詩人的心思?學生們通過交流探究,找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后,教師再提出新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問題支架對學生的閱讀起到了重要作用。
(3)情感支架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視頻、圖片、音樂、故事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進而將學生的情感與教學內容融合,最終使學生在理解古詩詞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教學手段中,教師所使用的視頻、圖片、音樂、故事等就是情感支架,比如,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教師首先出示了一些楓葉的照片,讓學生說出它的名字,并看圖說一句話,看誰說得好,然后總結過渡導入《山行》這首詩的學習。
支架式閱讀中,應用較多的還用圖表式支架、建議支架、對比支架等等,需要靈活應用。
二、創設恰當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意象
古詩詞是穿越歷史的長河的璀璨明珠,對于語文能力仍待發展中的小學生來說,解讀其豐富內涵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有力的支持,幫助學生學習、思考、想象。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有效手段。教師無論是采用語言講述或者呈現相關圖片等何種形式,都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展開想象,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夜書所見》這首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帶領學生理解意象,深入古詩詞,在教學中分別創設了兩個情境。首先在教學之初,教師考慮到古詩詞與學生認知的特點,教師采用了呈現圖片的方式。在引領學生欣賞了多媒體呈現出來的一些圖片后,提問:同學們,看著這些照片后,你們認為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同學們紛紛回答:秋天。老師繼續講到: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豐收的季節,也是一個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節。下面,我們學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詞:《夜書所見》葉紹翁(板書),作者葉紹翁為我們帶來關于秋天的什么古詩詞呢?……這樣的情境創設,讓學生通過了解古詩詞的情景走進學習中,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這不僅為古詩詞教學奠定了情感基調,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為了引領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意象與作者情感,教師搭建了想象支架,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去想象古詩詞前兩句。
老師講到:“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年邁的父母不知身體可好?”男生讀“蕭蕭梧葉送寒聲”。老師又講到:“我的孩子最淘氣,這么冷的天氣,他有沒有多穿一點衣服呢?”女生讀“江上秋風動客氣”……學生不僅讀出了詩人寂寞孤獨和濃濃的思鄉之情,也深化了對意象的認識、對古詩詞情感的解讀。
三、巧妙搭建閱讀支架,體會古詩詞文化意味
體味古詩詞情感,解讀古詩詞內涵,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理解古詩詞不僅僅是將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讓學生讀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體會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意味,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對古詩詞字詞的品賞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古詩詞誦讀是理解內涵、體會情感的第一步,應該引起老師的重視。在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搭建范例支架。比如,在《天門山》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進行了范讀,同時總結了讀字詞時的平仄、輕重、急緩等。然后,老師這樣引領學生:“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一讀了?你們感覺老師哪里讀得不錯,欣賞老師的,可以學習,如果你在朗讀中有自己的見解,你也可以按著自己的理解讀出來。”這樣做能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了古人古詩詞吟誦的氛圍中,促進了學生對原有知識的結構的重組,從而獲得新的學習體驗。接下來,教師撤掉支架,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法來誦讀古詩詞《望天門山》,并及時幫助學生釋疑解惑,鼓勵學生沉醉在自己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吟誦之中。這樣的吟誦方式,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促進了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朗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培養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在“感受情感、升華情感”的環節中,教師引用了想象支架和對比支架。
教師動情地講到:原來山的秀美、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啊,所以詩人面對這錦繡河山,不禁激發了詩人報效祖國、建攻立業的雄心壯志。他滿懷希望,滿懷激情地吟誦著——(男生讀)
接著,教師又講到:想象一下,此時的你也和詩人一起站在順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令你陶醉了,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誦著——(女生讀)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天,你也來到天門山,你一定會想到詩人李白,你也一定會想到我們剛學完的《望天門山》,你一定也會像李白一樣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天門中斷楚江開……”(全班一起朗誦。配樂)
教師總結說: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學們能熟讀經典,成為傳承文化的使者。
最后教師還應用了對比支架,將《望天門山》和《望洞庭湖》進行對比,通過兩首內容相近的古詩詞的對比,突出了被對比的內容,學生也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用字之精妙,體會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四、構建相應評價機制,檢驗閱讀教學效果
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語文表達能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等,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構建相應評價機制,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1.評價學生理解古詩詞意象能力
學生能夠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的重點目標之一。在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想象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象,同時,給學生創造語言表達機會,讓學生描述自己的理解,而學生表達的水平如何,是評價支架式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效果的標準之一。比如,在《夜書所見》這首古詩詞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踴躍發言,敢于創新。在教師應用問題支架引領學生解讀了古詩詞意象后,教師又提出問題:“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年邁的父母不知身體可好?”“我的孩子最淘氣,這么冷的天氣,他有沒有多穿一點衣服呢?”這樣的提問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已經體會到詩中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也調動了他們想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在教師的引導下,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得到了有效互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意象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評價學生熱愛傳統文化意識培養
古詩詞歷史悠久且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學習古詩詞,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歷史、生活歷史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讓學生自覺地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傳承者。
在小學古詩詞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搭建多樣化的支架,實現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目標。首先,教師在故事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要應用詩化的語言,讓學生感受語言之美,激發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接受語言文字的熏陶。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搭建拓展支架,能夠應用自如地背出故事,說出相關的故事。比如,月亮在古詩詞中常用來表達離愁別緒,或者思鄉之愁,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通過這樣的拓展教學,使學生增強了古詩詞的關聯意識,感受到古詩詞的又一種趣味,從而為學生打開了學習古詩詞的又一條有效途徑。
小學古詩詞支架式閱讀教學,讓課堂意趣盎然,同時,也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之美,在提升古詩詞學習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的熏陶、情感的升華,增強了文化傳承意識。支架式閱讀教學,推動了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