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
品德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走進小學課堂,課程關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隨著低年級法治教育相關教學內容的發展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不斷實踐與探索,低段兒童法治教育的核心已成為老師的共識,即在兒童觀下規則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這提醒我們從兒童的立場出發,促進“規則”的內化,為其形成法治意識打下基礎。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法治教育內容的編排符合學生的年段特點。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把握年段目標,定準教學目標,將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源泉,選擇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踐行規則,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展示法治教育的價值。法治教育應該從學校延伸至生活,引導學生的課后實踐,通過過程性的評價激勵學生內化規則,助力法治意識的形成。
下面,結合低段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談談對低段法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活用教材,促進規則認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作為法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階段性的目標和內容。這些階段性目標的設定,照顧了學生年齡上的差異,根據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法治教育。因此,教學時老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調研學情,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低段法治教育內容,以“散點形式”嵌入到各種學習材料之中,需要教師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主動挖掘法治教育內容,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標。教師既要從“大綱”的總領性的高度去思考,同時要考慮年級目標。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時,同樣的學習內容在不同年級、不同主題會反復出現,但學習要求不斷提高,因此考慮學生的學段特點設置合理的梯度顯得十分重要。
以一年級上冊《校園的號令》為例。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校園生活的基本規則;熟悉和了解學校鈴聲(包括升國旗和保健操)的含義和要求”。教材中的“升國旗”欄目下,呈現了國旗、國歌、國徽。而在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迎國慶》中,國旗、國歌、國徽等國家象征再次出現。年級不同,內容相同,教學目標如何制定呢?一年級《校園的號令》是幫助學生了解校園生活的規則,重點落在“聽到升國旗的號令,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一行為規范的養成上,因此對于這些國家象征學生初步了解即可。二年級《歡歡喜喜迎國慶》一課,需要“了解這些國家象征的意義;了解國慶常識,尊敬國旗、國徽,學唱國歌;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等。對這些國家象征的學習要求根據年級的需求是螺旋上升的。
道德與法治教師針對每一個主題、每一篇課文,要仔細發掘法治教育的教學點,落實法治教育的教學目標,讓低段的法治教育落在“細微”處,最終完成“大綱”的要求,完成課程目標。
二、貼近生活,踐行規則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要“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要與“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法治教育將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從學生的生活中發現、選擇鮮活的法治教育內容,現實性越強的內容教學效果越好。讓學生在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進入實踐環節,在實踐中操作,學以致用,促進法律意識與法治思維的發展。
以《校園的鈴聲》教學為例。在教學之前的調研中,教師發現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校園生活,能聽懂出操鈴,已經熟悉出操鈴的含義。但孩子們聽到出操鈴時,排隊時依然吵吵嚷嚷、松松散散,知與行并未達到統一。教學時,老師不能通過簡單的圖片對比,而是應該及時把握這一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情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辨析,在課堂實際“操作”,相互評價,了解規則,做出行為上的改進,培養規則意識,最終達到知行統一。教學片段如下:
師(播放出操鈴):下面這個音樂,老師請第一組的同學來做一做動作,其余三組同學來做小觀察員。
(出操鈴音樂響起來,同學們開始按照規則排隊。)
師:請觀察員來說一說這組同學做得特別好的地方在哪里?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請你們給他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
(同學們對第一組同學的實際“操作”給出意見。)
師:請第一組的同學再來聽一遍音樂,做一遍動作。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做一遍動作。
(學生根據大家的意見,重新出操,糾正了之前的不良習慣。)
通過課堂上的實際“操作”,直接影響學生當下的生活,喚醒他們的參與熱情,增強法治教育的效果,最終落實法治教育的內容,真正做到知行統一。
三、優化教法,豐富踐行規則的形式
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結合教學任務進行系統教學,也要結合教材的不同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將“生活中的法”等有機融入課堂,提升法治教學的價值,讓學生感受到法治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走進實際的課堂教學,我們發現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尤其考慮到法治教育內容的嚴肅性,教師主要選擇“提供法條—呈現案例—對照法條討論案例”的方法。而針對低段孩子的特點,有必要對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
正確看待講授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講授法不等同于被動學習,恰恰是教師主導講解,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淺顯易懂的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關知識。例如,在《歡歡喜喜迎國慶》一課中,“理解國旗、國歌、國徽等國家象征的意義”是重要的法治教育目標。二年級的孩子對于國家象征的意義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因為象征意義是嚴肅客觀的,也是非常抽象的。怎么辦?這就需要老師細致準確地講解,通過教師自己的學識、情感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從中受到法治教育。隨著年段的升高,法治教學內容的難度不斷加大,法律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和法律條文、法律語言的嚴謹性,對教師教學準確性的要求不斷提高,講授法會在法治教育的教學中被廣泛選用。當然,任何方法都有其優勢和不足,我們在使用講授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要注意講授法和其他方法的結合使用,避免長期使用單一的講授法。
討論,讓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相互啟迪。討論法是以啟發教學思想為基礎,生生、師生多向互動,從而激發學生思維,有助于培養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對于低段孩子來講,他們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也契合教師用書提出的“向生活學習”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圍繞有價值的情境或問題進行研討,在探討中辨析,在探討中形成正確的認識顯得十分必要。例如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一課,涉及到很多有關排隊的相關規則。但教材中同時提供很多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排隊情境:老人來排隊、因事離開隊伍又返回,該如何排隊?課堂上,老師就要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排隊的規則是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發生變化,規則應該怎樣進行調整并被大家接受。通過開放的話題,學生深入交流,相互啟發,對規則的思考更加深入,讓教學可以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會更有意義。討論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能讓討論走過場,但時間不可太長,否則課堂教學節奏拖沓。同時,要考慮到討論的問題或事件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難度適中。
參觀、訪問、調查,是低段法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需要得到重視。法治教育強調課堂教學和社會的聯系,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獲得真知,提升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二年級上冊《這些是大家的》一課教學中,老師在課前學習要指導孩子進行調查記錄,了解學校公物使用情況和公物的現狀,提出保護公物的方法,為明確愛護公物的規則打下基礎。生活都是法治教育最好的教材,學生在調查中經歷問題發現和解決的過程,參與社會的意識大大提高,會更真切感受法治教育的力量。在使用這樣的方法時,教師要參與整個過程,訪問調查前提出明確要求;調查中要具體指導方法,保障活動順利;調查后,引導及時整理材料,總結自己的收獲。
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內容合理選擇,發揮不同教學方法的優勢,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學實效。
四、多元評價,激勵規則內化
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法治根植于學生內心,形成真正的法治意識,為其養成遵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夯實基礎。而法治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斷積累和強化,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走出學校延伸至學生生活中去。在教學過程和學生生活中,教師的評價要貫穿始終,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糾正不良習慣,激勵、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如《校園里的號令》一課教學后,教師設計了學生自評表:
自評表每周一下發,周五統計,大家比一比誰的星星多。同時引入同學的互評和教師的評價,不同維度的評價對學生是全方位的。這樣的評價不止于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延伸到學生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持續評價。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重視過程性評價,著重觀察學生在回歸生活后的表現,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勵學生遵法守法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學生課前搜集整理信息要及時鼓勵,在課堂充分展示交流學生的搜集制作成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之后,教師要善于回顧,善于把法治教育的內容和學校、社區的活動有機結合,定期開展一些合作,組織活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驗。比如,定期評選“遵守交通規則”“助人為樂”之星的評選,在升旗儀式等學校活動中進行表彰,幫助學生明白什么是值得肯定的正確行為,為學生梳理身邊的榜樣,樹立遵法守法的方向標。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學段特點,找準教學的尺度,深入思考和探究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落實低段法治教育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