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鈺
新課標指出,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在單元序列之外均增設了“古詩詞誦讀”模塊,此模塊的教學決不能僅僅立足于應試的背默需要,部分詩文是對傳統選篇的合理補充,同時凸顯了“誦讀”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一、精準設定教學目標
《擬行路難(其四)》是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古詩詞誦讀模塊選文,教學對象為高二年級下學段學生。經過高中前階段的古詩文學習,學生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文言知識積累,也掌握了初步的古詩文學習方法,學生也從“知人論世”的詩歌一般品讀方法出發,進行了詩人生平、寫作背景等方面的預習,但仍有很多學生覺得,對于類似于《擬行路難(其四)》這樣的古詩文,學習依然有難度:一是時代隔膜,認知形象、體會情感難度較大;二是視野所限,不同時期“行路難”詩研讀較少,容易總結出該類詩的共性特征。因此,教師應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探究詩人深沉復雜的情感及其主要成因”“初探不同時代‘行路難詩的共同特征”。
二、活動引領教學過程
教學本身就是特殊的活動。這是堅持以活動引領教學過程的邏輯起點。根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的情理兼具的導入語: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有詩和遠方的浪漫,也有舉步維艱的踟躅。南朝詩人鮑照,傳之后世的詩一共有204首,而《擬行路難》詩就有18首。鮑照,這位出身寒門的詩人對“行路難”詩情有獨鐘。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品味“行路難”詩的獨特魅力。
以朗讀為主的預習成果的展示。有人這樣評價鮑照的《擬行路難》詩,認為其“若決江河”。“若決江河”有一點就是說這些詩歌所表現的情感如大江大河決堤,奔涌而出。無論單人朗讀、學習小組朗讀還是兩者相結合,教師的示范和點評都要把如何把握情感作為重點。為了加強對本詩情感的初步體會,本環節設置了一道簡單的問題:“讀《擬行路難(其四)》,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鮑照?”據此可以比較準確地梳理出詩人形象:悲憤、無奈、哀愁、絕望,這就是鮑照給我們的初步印象。
以問題驅動對復雜情感的探究。由于《擬行路難(其四)》內容相對單薄,可以摘選研究難度較小的《擬行路難(其六)》的部分內容作為補充材料,以便于學生能理解本詩復雜的情感。我設置了三個研究性問題:“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兩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的生活方式能否寬慰詩人?“自古圣賢盡貧賤”隱含了詩人怎樣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這三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我設置一個挑戰性活動。學生分小組研討完畢后,各派代表到講臺展示研究成果。學生再反復探究中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是比興手法,為下文抒發悲悒心情張本蓄勢;詩人少有大志,“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是被逼如此,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憤懣;“自古圣賢盡貧賤”,表面上用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象,也是表達內心的極度憤懣與絕望。
發現并解決新問題畫情感折線。學生再自由誦讀詩歌兩遍,然后小組討論研究,寫下本組最想問的問題,可以指定另外一個小組回答問題。這個活動同樣非常具有挑戰性。通過對詩人形象和詩歌內容兩方面的研讀,可以發現詩人情感的主基調是悲悒的,但它其實一直在不停地起伏變化,情感悲抑不平,這種不平可以說是對社會不公的不滿與批判,也可以說是內心情感痛苦激烈的沖突。各小組繪制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折線并向全班展示。
通過折線,我們也能看到鮑照情緒的起伏變化,層層疊加,不斷渲染的情感表現手法的純熟運用,“悲”字漸高,說明這種方式寫出了“悲”的強度和力度。
詩人“悲悒不敢言”情境回歸。根據課前預習內容,學生有感情地講述:時代給鮑照提供了一條什么樣的路?鮑照自己選擇的又是什么路?教師期盼的學生講述:魏晉南北朝時期,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畸形世態,鮑照出身寒門,實際上幾乎無路可走。鮑照一生都在試圖成為高級士族的附庸以圖實現鴻鵠之志。他本不愿意這么做,但個體價值的實現對鮑照來說實在太重要了,這種生命意識在他的詩歌中比比皆是。最后他用詩歌大聲向時代和命運說“不”!
歷代“行路難”詩的共性歸納。“行路難”為樂府舊題,至鮑照時詩已經亡佚,鮑照加了個“擬”字,也就是仿作。而“行路難”詩就此復活。簡要概括這些詩歌具有的共性特征:志向遠大,情感悲悒,基調低沉,部分詩歌內容雄健。即便在不同的時代,詩人所面對的世界和人生際遇依然有很多相似之處,詩人的情感也因此不斷共鳴而跨越千年。
三、從詩歌到立德樹人
清代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教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詩,不由心生感慨:詩家不幸何人幸,參軍之悲已隨風。當今時代,早已不是詩人的悲悒時代。徜徉于“行路難”詩,是對中國古代詩人和古典文學的學習和禮敬,也是對自我的教育,即便如鮑照,依然沒有放棄他的家國,他的抱負。他以筆作刀,挑戰他所處的不公時代;他以筆鼓曲,奏出了人生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