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張娜 陳海瑞 10月25日下午,由中國科協主辦、山西省科協協辦、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中部地區區域高質量發展高層次專家研討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本次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六省省委政研室、社科院、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等10余家單位的3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山西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郝建新,山西省科協宣調部部長張學東出席會議,山西科技傳媒集團董事長羅光明主持會議。
此次會議聚焦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圍繞鄉村振興、新興產業、雙碳目標、生態保護等方面,針對中部地區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提出相關問題解決措施和前瞻性政策建議,打造高端科技智庫。
會議視頻分享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孫保國、金涌、劉吉臻“能源科技發展方向及其對我國能源格局的影響”“新時代食品產業科技發展戰略”“2060碳中和思考”“海綿城市理念與黑臭水體治理實踐”等報告內容。
與會專家圍繞會議議題,分別分享了其創新理論、調研案例及前瞻性建議。
圍繞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共河南省委政研室黨支部副書記、博士杜煥來介紹了被譽為“中國縣域美學的策源地”的河南省修武縣積極探索創新美學經濟,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經驗和顯著成效,建議研究總結并復制推廣修武縣創新美學經濟的經驗,從而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教授張祝平以河南民權畫虎村為例,論述了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并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容,又是鄉村振興的途徑和抓手。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王維薇老師認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亟需加大創新“第一動力”驅動,建議湖北省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覆蓋面,實現從參與農業生產向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方向轉變,加快推動湖北由農業產量大省升級為產業強省。
太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剛介紹了太原理工大學派出企業科技特派員助力呂梁鄉村振興案例,雙方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推進項目合作和平臺共建,開展科技協同創新,著眼于解決企業的核心關鍵技術難題,并認為支持鄉鎮企業和駐鄉村企業就是支持了鄉村振興,推進農村工業化,也是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之一。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王宇雄以山西萬榮聯碩果園為例,介紹了山西運城開展果農土地入股式新型合作經營的探索和實踐,并認為通過土地入股式新型合作形式,是組織調動農民促進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有效形式。
圍繞新興產業議題,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宏毅認為,區塊鏈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產業和技術變革的引領作用不可忽視,他建議通過優化扶持方案、對接具體措施,研發核心技術、加快標準研制,完善培訓體系、加快人才集聚等具體舉措,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搶抓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機遇。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趙霞圍繞新興產業和雙碳目標議題,認為汽車產業涉及鋼鐵、能源、交通等重點碳達峰碳中和行業和領域,推動汽車產業低碳發展對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她建議通過編制發布汽車產業低碳發展路線圖,全面推進產業鏈低碳發展,加快建立健全汽車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構建“一主兩翼”的產業布局等推動湖北汽車產業低碳發展。
湖南大學副教授趙巖就如何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制度供給,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政策保障,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構建跨區域制造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山西省政協常委、山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國偉認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協調協同發展,最重要的戰略策略就是通過強化城市群聯系,把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城市群內進行城鎮產業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的科學布局,促進形成高效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他建議,一是在加強省際政府協同發展機制建立同時,注重在城市層級開展經濟合作;二是強化地區間先進交通連接,規劃銜接,加快要素資源流動;三是實施科技人才信息共享,搭建區域合作公共平臺;四是打造區域最優營商環境,交流經驗,構建新型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線上線下參會的各位專家的發言高屋建瓴,視角各異,既有對當前中部區域發展新問題的關注和把握,也有實地的調查研究和思考總結。專家們一致認為,中部區域發展一直備受中央關注,并表示今天的會議交流讓人備受啟發,獲益匪淺。項目組將認真梳理專家觀點和案例,對此前的建議報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高質量政策建議報送中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