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菀瀅

2021年9月14日,紐約,學生行走在羅切斯特大學校園內
頂著疫情的反復不定,美國大學今秋迎來全面線下開放。赴美留學生們在種種不安與期待中,踏進了或陌生、或熟悉的校園。
對于首次赴美的新生來說,這一趟旅程充滿了興奮、好奇和憂慮。美國大學到底是怎樣的?它們的防疫夠格嗎?疫情又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而老生們對比疫情期間緊張兮兮的回國旅程,現在的心態更為放松。
路昀熙讀大學的目標很明確—堅決不上網課。
當初為了躲疫情和網課,本來在美國讀高中的路昀熙于2020年3月飛回上海,最終進入一所國際高中,在線下完成了高中學業。
“我之前美國高中的網課質量很差,感覺像沒學習一樣,還好累。”路昀熙表示,學校一小時的課到線上就直接被砍半,感覺自己一度在“混日子”,每天邊睡邊上課,失去了學習動力。
今年,路昀熙被紐約大學電影系錄取,收到了線下開課的通知,她很期待。“我是需要學校來管我的。”
同樣怕上網課的,還有在范德比爾特大學讀計算機的馬一萌。她2020年秋季就已入學,但因美國疫情沒得到控制,大一一整年她都在國內上網課。“我很不喜歡線上授課,因為這樣聽課效率很低,尤其因為時差,我有時半夜整個人精神恍惚。”馬一萌透露,第一學期學的大部分課程都不算很難,所以上網課對她影響不大,但在開始上高級別的課程之后,光靠上網課學習,她就開始覺得吃力了。
但面對線下授課,已經回到校園的馬一萌也依舊憂心忡忡。“我心里也還是非常不愿意回美國線下上課的,因為這邊疫情很嚴重,我也很留戀國內舒適的生活。”
“肯定線下好啊!”南加州大學的應用數學系新生曹藝凡興奮地說,“線上就不用說了,肯定有各種偷懶的辦法,但線下就是真的可以學到腦子里去的。”
曹藝凡也是美高生,疫情期間,她咬咬牙,在美國居家完成了高中學業。與路昀熙的學校不同,曹藝凡認為她的學校已經在很盡力地提升網課的質量,只是她依舊能感受到線上和線下之間不小的差距。

2021年9月13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商學院,學生佩戴口罩上課
美國這次的確為國際生放寬了不少政策,但這也有利有弊。
“上網課的話,我每天的目的就是完成作業,拿到GPA,根本不會去想多理解一點,能應付一點就應付。但現在線下上課的話,我是真的會思考你上這門課的意義是什么?你到底在學什么?你為什么要學?你就想把它弄懂。”
曹藝凡也曾一度擔心南加大今年秋季是否會全面開放,畢竟加州的疫情壓力并不小。但如果學校選擇關閉校園的話,曹藝凡也有后備計劃。“南加大與上海交通大學有線下課堂的合作,如果去不了美國,我也一定會想盡辦法在國內線下讀的。”
跟網課說拜拜,也就意味著跟感染概率更高的教室說“Hi”。
盡管美國的新冠確診病例每天都在成萬增加,但不少高校依舊保持樂觀。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教授兼首席衛生官普雷蒂·馬拉尼就表示:“我們比去年秋天的情況好了數光年……在健康和安全方面都有了顯著進步。”盡管大學校園中可能仍會出現新冠病例,但馬拉尼預計,“這將只是一種滋擾”。
把新增病例看作“滋擾”,這的確是美國式心態。幾位在美的留學生也都表示,美國人基本都在“躺平式”防疫。
“打過疫苗他們就不怎么管了,沒打也行。”路昀熙表示在紐約大學,只要在室內戴口罩,并且隨身攜帶疫苗證明(紙質版或電子版),基本上就出入自由、通行無憂。她弟弟在今年入學美國高中時,因年齡太小,甚至沒打疫苗就到了美國,落地之后才安排接種,但姐弟倆都沒被要求隔離。
“都只是說建議隔離,事實上也沒人管。”路昀熙認為,美國這次的確為國際生放寬了不少政策,但這也有利有弊。“這邊大家都普遍比較放松,也不怎么戴口罩。”
好多人說因為疫情,富人都從紐約搬出去了,剩下的很多都是窮人和流浪漢。
在另一端的南加大,曹藝凡表示當地的防疫政策已經比她去年回國時完善了很多。“他們現在已經算很緊張了。”每周,曹藝凡都需要至少做一次核酸檢查,并在網上填一張問卷調查,拿到一個類似于國內健康碼的二維碼,才可以進入教學樓。
“肯定比之前的松散要好很多,但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曹藝凡稱,這個二維碼并不會實時更新,而是每周一更;在刷碼進出時,也基本上沒人來核對這個碼是否由本人攜帶。
“在美國時會感覺身邊好像沒有疫情,但身邊其實真有疫情,那些數據也不只是數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新生董家恩告訴記者,她室友的導師因為是“密切接觸者”,在上周取消了一節輔導課。
作為疫情“風向標”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提供了全球各國病例追蹤的數據指南,但在大學校園里,董家恩卻感到很多師生對學校防疫措施不耐煩。“很多這里本土的學生,甚至是老師,都是一出教學樓就摘口罩,或者平時也不好好戴著口罩。”
第一天入住宿舍時,董家恩的宿管就跟他們說,他必須跟學生說一遍學校的防疫規矩,緊接著,宿管還說:“我知道大家都覺得很煩,我也不想室內戴口罩,但是為了繼續線下授課,我們必須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