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克錦
美英根據新條約,承諾協助澳大利亞建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艇—撬掉了澳方向法國購買12艘柴電潛艇、金額高達660億美元的大合同,讓法國總統很生氣。
損失錢還是小事(澳方據說會照合同賠),法方更感憤怒的是,面子丟大了。媒體披露,美英澳密謀起碼有半年之久,細節“堪比間諜片”,法國幾乎一直被蒙在鼓里。這簡直是防賊,哪是對待盟國?
當消息傳開,法國嘩然?!爸e言”“騙子”“殘忍”“傲慢”“背后捅刀”,各種對美英聲討之辭,自然也不像對盟友的態度。馬克龍更是沖冠一怒,召回駐美、駐澳大使,并表示可能“采取進一步報復措施”。
怎么進一步報復?難道又退出北約軍事機構?
在二戰后美國主導經營的西方聯盟中,法國并不太合群,和美國英國更是常常大吵大鬧。這大概和法國格外重視自身文化歷史、堅持大國心態,有一定關系。戴高樂時期,法國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執意發展核武器和退出北約軍事機構,是兩個例證。
戴高樂執政時,盡管美英承諾給予法國核保護,但這個終身被稱為將軍的總統認為,沒有核武器怎么稱得上大國呢?堅決要發展。
1959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當面問戴高樂,為何不相信美國保護盟國的決心?戴高樂答稱,他只知道一戰時,法國是在承受了三年的浴血奮戰后才看到美國士兵登陸;二戰呢,美國人是在希特勒的鐵蹄碾過巴黎后才派出援軍的。一句話,美國人靠不住。后來,法國果然發展了核武器。
有了核武器之后,戴高樂又擔心法國身在北約,自己的核力量被美國人指揮,便在1963年宣布法國在大西洋的艦隊不再接受北約指揮,給盟友來了個“背后捅刀”,3年后更宣布退出北約的核心軍事指揮機構。北約總部也因此從巴黎遷到布魯塞爾。不過,法國還是北約成員國。
2003年,美英合伙打薩達姆政權,法國反對得尤其起勁。當時的總統希拉克還要求法國停止與北約合作。直到2009年,法國在薩科齊主政時,才重新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
和美國鬧別扭時,法國最喜歡談歐洲主權、歐洲聯合,以及“美國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英國等。但放眼歐陸,德國和美國的關系,即便不比德法關系更重要,起碼也不相上下—德國可是一直感謝美國的“再造之恩”,絕大部分時間認同美國領導地位的。東歐諸國如匈牙利和波蘭,更是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法國也不可能將安理會常任席位,轉讓給歐盟以換取其支持建立歐盟軍隊。所以,馬克龍在潛艇事件上,并沒有得到歐盟其他大國實質性支持。
當然,正如美英官方口徑所言,美英法都是西方大國,在根本價值理念上一致,在世界大國仍有敵我觀念的情況下,美國和法國的矛盾鬧得再大,也只是西方的內部矛盾,離“決裂”還很遠。
美國政府也知道,需要給法國安慰。拜登一通電話承諾近期訪歐,馬克龍就坡下驢,同意派回駐美大使。如果美國“提前”取消對已接種疫苗的歐盟民眾(包括法國)去美國旅行的限制,馬克龍會更受用。反觀英國,貌似從美英澳聯盟中得了面子,但拜登對美英自貿協定不積極,讓訪美的約翰遜首相徒喚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