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遠

2021年8月13日,孟買,印度理工學院校門
在印度,有這樣一所高等學府,它并沒有躋身于世界大學前100名的榜單中;然而,不少印度家長對這所學府趨之若鶩,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和資質進入這所學府的印度考生們,首先把它擺在第一志愿,而第二志愿可能是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
印度第二大IT公司印孚瑟斯公司的創辦人N. R. 納拉亞納·穆爾蒂,在一次采訪中告訴一家美國媒體,他的兒子打算考入印度的這家學府,然而不一定考得進去,不過他兒子的第二志愿是美國的哈佛大學,且一定能把它拿下來。
這所在世界范圍內排名不高,但是又讓印度學生們擠破頭也要考進去的學府,就是印度理工學院。

2020年9月27日,印度諾伊達市,考生參加印度理工學院入學聯考(JEE Main)
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詢問“要考上印度理工學院得多努力”的問題底下,一堆答主展示了他們的“做題家”生涯。
2017年入讀印度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專業的阿曼·高爾,這樣形容他的兩年多備考生涯:一天8~10個小時用于學習,這是常態。到了最吃緊的關頭,一天要學習14個小時。備考期間,不參加任何家庭聚會,不看任何電影,不跟朋友外出(這樣導致了他沒有朋友),日常所見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入學聯考的五套備考題庫,以及一堆參考書。他的家長還請來了補習老師,目的是幫他在面向全印度的聯考中進入前50名。而在當年的聯考中,他拿到了全印度考生排名中的第33名,一個他覺得可以引以為傲的成績。
他的經歷可以說是典型:在大部分的答案中,備考印度理工學院的“做題家們”通常要犧牲青少年的快樂時光,每天學習12個小時左右,在長達2-3年的時間里不看電視、不社交、不參加親戚聚會和體育運動……
為什么考進這所高等學府這么難?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高淘汰率。印孚瑟斯創辦人的兒子,考不進印度理工學院,卻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很能說明問題。他兒子參加印度理工學院的聯考,要在所有考生中成為1%的那部分,才能被印度理工學院接受;而申請哈佛大學,他兒子僅需要成為申請人中的10%那部分就行了。
印度理工學院有必要把門檻設置得這么高嗎?除了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的孩子們就沒有其他高等學府可以去嗎?印度理工學院在國際上的排名,就不能更上一層樓嗎?
實際上,圍繞印度理工學院的辦學目的和辦學理念,上至印度總統和總理,下到國會議員和考生家長們,爭議一直持續多年。印度國大黨的議員夏沙·塔魯爾,在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峰會上,向印度的高等教育制度開火:“我們不否認印度有高質量的學府,但是數量太稀少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學府提供高質量的教學環境,而當你有能力考入其中一所的時候,印度的老板們卻告訴你,你們這些學子都不適合被我們雇傭的。”
如果按照總的教育預算來衡量,印度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印度共有1000多所注冊的大學,而其他各種被稱為“學院”的機構則有52627所。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印度經歷了大學高速擴招的階段。在這十年間,印度成立了2萬多所學院,印度每年入學的大學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人數在3000萬左右。
那位向印度高等教育制度開火的國會議員塔魯爾認為,印度這樣一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文盲人口的國度,向國民敞開高等教育的大門是國家應該履行的責任,否則就會“釀成國家安全危機”。2020年,印度教育部屬下負責各級大學資金攤分的大學資金委員會發表報告,認為印度高等學府的擴招步伐還不夠大,如今印度每年平均27.4%的大學入學率應該大幅上調到64.9%,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一邊廂,印度的年輕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貌似越來越多,然而在另一邊廂,想考入像印度理工學院這樣學府的年輕人,依然要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正如塔魯爾所言,印度質量比較受雇主認可的大學,數量少。
根據美國教育行業期刊《大學世界》的報告,2019年印度的高校老師隊伍中有40%是臨時工。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只有7所印度的大學進入世界前400名,其中有6所是理工類大學。按照“QS世界大學排名”的分析,印度高等學府除了師資力量薄弱外,缺乏國際交換生和缺乏碩士以上的研究生學位,也是被提到較多的缺陷。
除此之外,大學管理層的素質也是一個嚴重障礙。《大學世界》期刊指出,印度一些大學或者學院的校長、院長以及管理層成員,并非因為其過人的學術成果或豐富的管理經驗而得到這個崗位,而是因為他們跟當地的執政黨存在某種關系,又或者純粹以“論資排輩”、誰年紀最大誰就當一把手的方式來任命。

9月6日,印度安南塔那加,為防疫情傳播,學生露天上課

9月21日,新德里,兒童在公交車移動教室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