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點秋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發射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標志著為期90天的載人航天任務圓滿結束。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也于9月20日發射升空,為天宮空間站帶去下一次載人任務所需要的各類物資。
天宮空間站如此密集的發射計劃,離不開一套完備的“低延時”空天地一體通信系統。而近年來一股“將網絡建設到太空”的熱潮,也同樣在席卷大洋彼岸的美國。
SpaceX于2015年公布的星鏈計劃,將在今年10月結束其去年底開始的Beta測試,進入正式運營階段。其在美國市場的平均下載速度可以達到97.23 Mbps,與固定光纖寬帶的速度相當。那么,看上去如此“美麗”的衛星互聯網,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
我們其實可以從它的“前身”摩托羅拉于1990年代建設的銥星低軌星座通信系統中,窺見一斑。
銥星計劃是早期“3顆同步衛星覆蓋全球”思想的產物。其以銥原子命名,試圖如圍繞銥原子的77顆電子般,打造一個由77顆(后來降為66顆)近地低軌衛星構成的高速通信網絡。

地球上空的氣象衛星
和位于同步軌道的高軌衛星不同,低軌衛星的覆蓋范圍小,需要多顆衛星組成“星座”這樣的星間通信網絡,才能實現全球覆蓋。但也因為離地球更近,信號傳輸的時延大幅降低,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銥星計劃于1998年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美國時任副總統戈爾特意捧場,在白宮玫瑰園撥打了第一通銥星電話。而在其之后,包括高通的GlobalStar全球星、軌道通信公司的Orbcomm等一系列衛星通信計劃,在全球吸引了百億美元的投資,在世紀末引發了一陣衛星通信熱潮。
天宮空間站如此密集的發射計劃,離不開一套完備的“低延時”空天地一體通信系統。
但命運和摩托羅拉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1990年代,得到蓬勃發展的不僅是衛星通信技術。大名鼎鼎的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GSM網絡、GPRS移動互聯網,也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建設開來。輔以海底光纜和鐵塔式移動基站,人們逐漸意識到,實現全球移動通信也許并不需要高大上的“衛星”,而只要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地面基站即可。
而在銥星計劃提出的1980年代末,移動通信還主要依靠同樣是摩托羅拉研發的、采用第一代模擬信號的“大哥大”。摩托羅拉沒有料想到,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如此迅速,而且和自己往“天上走”的想法背道而馳。銥星計劃在正式上線15個月后,因用戶規模只有預期的1/10,營收甚至不能償還貸款的利息,而宣告失敗。
銥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摩托羅拉也陷入巨大危機。圍繞著地球的66顆造價高昂的衛星,難逃墜入大氣層焚毀的命運。有趣的是,最后該計劃被美國國防部收購,至今在遠洋貨輪、登山探險等場景和軍用領域發光發熱。由此看來,基于近地軌道的衛星通信仍有其用武之地,只不過與摩托羅拉最初的構想大相徑庭罷了。
既然有了摩托羅拉的前車之鑒,SpaceX又為何在十余年后重啟低軌通信衛星計劃呢?這其實和SpaceX的“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所帶來的超低衛星發射成本有關。
在“獵鷹9號”之前,造價從幾千萬到數億美元的火箭,都是不可回收的。唯有航天飛機可以做到重復利用。但航天飛機高昂的維護成本,使得每次的發射成本甚至比火箭還高,達到4億到15億美元,同時結構復雜,故障率居高不下,以至于在近年,美國宇航員要想去國際空間站,還得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
而SpaceX的“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于2010年首次發射,在2015年12月完成首次成功回收。而星鏈計劃同樣在2015年被提出,擬打造一個由4.2萬顆通信衛星組成的龐大衛星通信網絡。
美國時任副總統戈爾特意捧場,在白宮玫瑰園撥打了第一通銥星電話。
今年9月15日,“獵鷹9號”還利用載人“龍”飛船,將4名不屬于職業航天員的普通平民送入了太空,完成了為期三天的旅程。“獵鷹9號”能夠將15噸載荷,以3000萬美元甚至更低的報價送到近地軌道;原本動輒耗資上億美元的太空任務,瞬間變得“親民”了起來。
同時,SpaceX借鑒了特斯拉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將以往以月為計算單位的衛星制造周期,提升到了每日2顆,基本上能做到每月發射50~60顆衛星,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并且,衛星的設計思路和傳統通信衛星完全不同,零部件多數為自行設計,集成度更高,表現也遠好于同類產品。
SpaceX如此低廉的成本,和如此之高的發射效率,讓星鏈計劃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OneWeb不堪重負。后者在2020年3月申請了破產保護,隨后被英國政府和印度電信巨頭Bharti收購。
星鏈計劃在美國受到熱捧,和美國中西部地廣人稀的國情有關。
2G基站的覆蓋半徑有5~10公里,5G基站只有100~300米,同時造價與功率都非常高。蜂窩移動網絡這種先天的特性,讓在地廣人稀的地區建設高速移動網絡成了一項虧本生意。而這部分地區人民對于高速網絡的需求,顯然通過衛星互聯網實現更為合適。

2021年9月15日,SpaceX將4位平民送進太空軌道
“星鏈”的信號接收設備,未來甚至可以安裝在車頂,實現“車基WiFi”,車開到哪,信號就跟到哪。衛星互聯網的這些優勢,完美擊中了美國、加拿大這類低人口密度國家的網絡建設痛點。
另外,SpaceX以如此快的速度建設星鏈網絡,還意在搶占極其有限的頻譜資源:由于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在同一個頻率下能容納的信號數量是有限的。而又因為低頻電波無法攜帶大量信息,高頻電波在空氣中的衰減過大,所以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適合用于通信的頻段基本上在100Mhz—70Ghz這個范圍。
而國際電聯在2003年確立的衛星通信頻譜使用標準,是“先到先得”。如果照此標準繼續使用,現如今的通信衛星頻譜資源,在幾年內就會被蠶食一空。針對這一情況,2019年的國際電聯通信大會,更新了“非靜止軌道衛星星座頻譜的申請和使用準則”。
然而,新的準則并沒有大家想象中嚴格,這為各個國家和企業仍然留下了不小的操作空間。馬斯克極力推行的“星鏈”計劃,顯然已經在這場太空頻譜大戰中占得先機,為其以后計劃登陸月球乃至移民火星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也在去年,將衛星互聯網列入了新基建名單,以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等國企為首的諸多航天類企業,也在加緊布局中國版的“星鏈”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也能在家中用上來自太空的網絡信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