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許小燕,陳小明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8)
小兒肺炎多發于冬春換季時期,主要因呼吸道受病毒、細菌等感染引起肺部炎癥,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等癥狀,具有反復發作特征,對患兒生活質量與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1]。常規護理主要以配合治療為主,雖能起到一定輔助作用,但與患兒及家屬間缺乏有效溝通,致使治療期間患兒抵觸行為較多,易與家屬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導致護理工作難以開展,嚴重影響治療進度[2]。基于此,本研究將基于CICARE的溝通模式應用于小兒肺炎護理干預中,旨在探討患兒家屬滿意度及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
擇取2020年1月至10月收治的80例小兒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住院號尾數進行單雙號分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 21例,女 19 例,年齡 1~6歲,平均年齡(3.12±0.68)歲,病程0.8~3周,平均(1.48±0.56)周;觀察組 40例,其中男 18例,女 22例,年齡 0.8~6歲,平均年齡(3.08±0.78)歲,病程 1~3周,平均(1.51±0.61)周。兩組患兒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用藥、心理、飲食等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以口頭宣教的方式對患兒家屬進行常規健康知識宣教,并告知其注意事項。觀察組接受基于CICARE溝通模式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組建CICARE溝通小組 由護士長挑選4名溝通能力強、專業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護士擔任小組長,全體護士作為組員。通過2個月的CICARE溝通培訓,增強護理人員溝通技巧、處理溝通障礙能力、面部表情管理、手勢管理,了解患兒及家屬心理特點等,完成培訓后進行相應考核。
1.2.2 執行CICARE溝通 依據CICARE溝通模式,結合小兒肺炎患兒及家屬護理特點,采用C:以患兒喜愛或熟悉的名稱稱呼患兒;I:向患兒及家屬進行自我介紹,詳細介紹在治療中自己所擔任的角色;C:提前告知患兒及家屬護理人員接下來將要做什么、大概需要多久時間、對其有何影響、需要對方怎樣配合自己;A:實施護理干預前需征得患兒及家屬同意,在打針或輸液時可使用小玩具或家屬配合吸引患兒注意力,并鼓勵患兒勇敢面對,同時表揚其勇氣可嘉;R:治療方案結束后,耐心告知患兒家屬疾病相關知識,并強調患兒在離開醫院后在家如何進行家庭護理,通過發放疾病相關資料加深家屬對疾病認知,并利用問卷對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定,使其明白熟練掌握疾病知識對控制患兒病情發展的重要性;E:提前告知患兒及家屬下一步的護理安排,并獎勵患兒小禮物,然后禮貌離開。
(1)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干預前后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予以評分,主要從疾病知識、緊急處理措施、飲食知識、服藥知識4個方面進行評定,每項0~25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知識掌握越好;(2)觀察并對比兩組患兒配合度;(3)對比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經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經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家屬疾病知識、緊急處理措施、飲食知識、服藥知識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屬上述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及觀察組干預前(P<0.05),見表1。
表1 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對比(±s,分)

表1 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疾病知識干預后40 40 n 干預前8.34±3.76 8.41±3.80 0.082 0.934 16.56±2.02a 14.36±2.38a 4.457 0.000緊急處理措施干預前 干預后9.34±3.25 9.36±2.94 0.028 0.977 17.94±1.25a 15.48±2.36a 5.825 0.000飲食知識干預前 干預后11.36±3.26 11.32±3.32 0.054 0.956 17.19±1.62a 15.32±2.43a 4.049 0.000服藥知識干預前 干預后12.32±4.01 12.36±3.98 0.044 0.964 18.04±2.28a 16.36±2.34a 3.252 0.001
觀察組患兒配合度為95.00%,較對照組的72.50%高(P<0.05),見表 2。

表2 患兒配合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為92.50%,明顯較對照組的70.00%高(P<0.05),見表 3。

表3 患兒家屬滿意度對比
小兒肺炎屬于呼吸系統常見疾病,多發于低齡兒童,隨著環境不斷惡化,疾病發生率逐漸升高,對患兒身體造成嚴重威脅。有研究顯示,治療過程中因打針、輸液需刺破皮膚,造成疼痛反應,患兒易產生恐懼心理,對治療產生抵觸行為,致使后續工作無法及時開展,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引起家屬不滿,影響護患關系[3]。因此,如何通過有效護理干預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CICARE溝通模式的護理干預屬于新興干預模式,通過逐步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在治療全程與患兒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不僅能夠消除患兒抵觸行為,還能加強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水平[4],并通過強化護理人員溝通技巧,使其能夠靈活運用語言的魅力,拉近護患關系;同時加強面部表情、姿勢及手勢管理,使患兒及家屬能夠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心以及幫助,減少抵觸情緒,以便護理工作正常開展[5];利用考核機制加深護理人員對CICARE溝通模式的重視性,時刻牢記自身使命,為患兒及其家屬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6]。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家屬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兒配合度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將CICARE溝通模式應用于小兒肺炎患兒護理治療中,能夠有效提高患兒配合度,進而促進患兒恢復,同時提高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水平,使患兒在家得到更好的照顧,減少患兒并發癥的發生[7]。此外,觀察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進一步證實基于CICARE溝通模式的護理干預通過逐步與患兒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護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不僅能有效縮短患兒恢復時間,還能通過溝通交流向家屬傳達疾病知識,使氣氛更加融洽,進而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究其原因,可能是通過培訓加強護理人員溝通能力,使護理人員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拉近護患關系,減少患兒抵觸情緒,并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使患兒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同時對患兒家屬進行CICARE溝通模式下的健康宣教,達到提升患兒家屬疾病知識知曉程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