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秦曉明,代紅英,盧曉紅,張光貴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全人群普遍易感,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COVID-19疫情為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1]。截至2020年5月25日24時,中國共報告確診病例82 992例,死亡病例4 634例;全球215個國家/地區報告確診病例[2],全國乃至全球的群眾面臨著巨大的健康與生命威脅。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 956所[3]。高校作為特殊的組織機構,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4],若不能有效做好高校疫情防控管理,將威脅到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5]。教育部于2020年1月21日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相關部門和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幫助師生提高防范意識,了解防治知識,引導師生做好科學防護[6]。本研究旨在通過搜索、查閱各高校網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報道情況來分析高校對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情況,以期為國家制定高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選取全國(除港澳臺)各類型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共調查373所高校網站,其中985(211)高校51所,普通本科高校(公辦)78所,普通本科高校(民辦)60所,普通專科高校(公辦)72所,普通專科高校(民辦)55所,成人高校57所;有醫學專業的高校128所,無醫學專業的高校245所。每個省份均有各種類型的高校。
統一培訓調查員后,對各類型高校分層隨機抽樣,查閱(截至3月20日)各高校最早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時間(1月23日武漢封城前為前期,1月23日至2月6日為第一個潛伏期,2月7日至2月20日為第二個潛伏期,2月21日至3月20日為后期)、是否設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欄、專欄中疫情相關信息(知識、規定、辦法、指南、通知、文件、新聞等)報道數量、特色防控措施及有無學生感染病例報道情況等,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采用Excel導入調查數據,使用SPSS 21.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為非正態分布的,采用中位數(M)和四分位數間距(P25,P75)表示,進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各類型高校網站涉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首次報道時間(反應速度)不一樣,早期(第一個潛伏期及前期)各層次高校反應比例分別是:985(211)高校為100.00%,普通本科高校(公辦)為98.72%,普通本科高校(民辦)為90.00%,普通專科高校(公辦)為88.88%,普通專科高校(民辦)為74.54%,成人高校為49.12%;有醫學專業的高校早期反應比例為93.76%,無醫學專業的高校早期反應比例為79.59%。調查截止日(3月20日)還有33.33%的成人高校、7.27%的民辦普通專科高校、3.33%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和2.78%的公辦普通專科高校網站上未發現相關報道。各類型高校首次反應時間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 1。

表1 高校網站首次報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時間比較[n(%)]
各類型高校網站有疫情防控專欄比例最高的是普通本科高校(公辦),為74.36%,最低的是成人高校,為15.79%;有醫學專業的高校為57.03%,無醫學專業的高校為38.37%。各類型高校是否設置疫情防控專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2 高校網站有無設置疫情防控專欄比較[n(%)]
167所設有疫情防控專欄的高校,截止到3月20日疫情防控相關信息報道數量均數(M)分別是:985(211)高校為476,普通本科高校(公辦)為514,普通本科高校(民辦)為137,普通專科高校(公辦)為149,普通專科高校(民辦)為16,成人高校為47;有醫學專業的高校為173,無醫學專業的高校為51。有疫情防控專欄各類型高校報道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3。

表3 有疫情防控專欄各類型高校疫情相關內容報道數比較
本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從高校網站首次疫情報道時間、是否設置疫情防控專欄及專欄中疫情相關內容報道數量等可體現對公共衛生事件反應速度及重視程度的方面來看,成人高校和民辦專科高校相對較差。這與成人、民辦高校的綜合實力等原因有一定關系。查閱2019年教育統計數據,成人高校268所,涉及66萬余名學生;民辦高等教育機構784所,涉及11萬余名學生[7]。以上兩類高校數量及學生數量均占高校總數很大比例,其疫情防控效果事關高校、社會穩定,國家應該加強對成人高校和民辦高校的管控和監督,提高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在重大傳染病疫情爆發的情況下,各層次、各類型高校均應重視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并結合實際,按照國家及地區防控策略,積極加入全民總動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1+N”的家庭、社區防控作用。高校要立足國家社會需要開展服務,具備政策法律性保障優勢等社會服務優勢[8],履行好高校社會服務職能。
本研究顯示,有醫學專業的高校在疫情面前反應速度快,首次疫情報道時間、設置疫情防控專欄及專欄中疫情相關內容報道數量等均優于無醫學專業的高校(P<0.01)。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醫學類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持并輸送了人才隊伍等,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率先在網絡上建議:推薦CT影像作為新冠肺炎首選診斷方法。隨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將“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作為湖北省臨床診斷病例標準,促進了及早收治[9]。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和舉辦醫學教育的綜合大學積極組織附屬醫院的醫務人員全力支持武漢、支持湖北等[10]。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醫學院校作為一般高校中涉及醫學的特殊專業類學校,有著深厚的科研與預防力量,不僅可以做到預防與治療相結合,而且還應該為社會發揮其醫學院校的特殊作用[11]。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校園網站是高校網絡綜合治理的重要領域,涵蓋了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可充分反映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12]。2020年春節期間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時正值寒假,高校師生主要分布在校外(全國各地),這給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嚴峻考驗。這同以往高校面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不同的,其防控處置手段也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好校園網站進行宣傳,加強新冠肺炎及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內容建設,提高吸引力,凸顯宣傳陣地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應隨著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產生和發展規律了解的不斷深入,及時調整高校的衛生應急防控處置策略[13]。查閱所調查的373所高校網站相關信息發現,無學生新冠病例的報道。多數高校能積極宣傳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知識,并結合學校特點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如2020年1月26日中國醫學職教整合聯盟秘書處、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南丁格爾志愿服務四川醫專分隊在網上共同發出《致全國醫學生的倡議書》,加上大學生獲取信息能力較強,對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知識掌握較為全面,態度端正,防御積極,能采取有效的預防行為,故大學生群體疫情防控效果較好[14]。
調查發現,各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顯現出一些短板,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匆忙下發通知,各高校層層下發到輔導員,由輔導員摸排學生健康狀況及位置異動等,輔導員統計后層層匯報,中間環節層層疊疊,只要有一環沒有做到位就可能導致全部失敗[15]。張紅等[16]通過梳理23所教育部直屬“雙一流”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制機制的現狀,發現存在應急組織體系的管理運行體系不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存在弊端,信息報送與信息發布系統不健全,應急處置措施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健全完善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完善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應當實現應急預案的法治化,建立高校與其他組織的協調聯動機制,建立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