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肖洪玲,陳美玲,肖云久 ,張貽婷
(1.安徽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0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已不再是單一的通信工具,而是發展成為集通信、娛樂、支付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移動智能多媒體終端[1]。近年來中國大學生的手機使用量急劇增加[2],智能手機作為新興技術被廣泛使用,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3],其中手機依賴就備受關注。手機依賴(MPD)又稱手機成癮或手機使用綜合征,是一種因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癥狀[4-5]。Sanjay Dixit等[6]的研究指出,過度依賴手機會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相關研究也表明,手機依賴與睡眠障礙、抑郁、學習倦怠和孤獨感均具有相關性[7-10]。國內關于手機依賴的研究較多,但對于醫學生群體,尤其是護理本科生手機依賴的研究較少。而護理本科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有其獨特的專業特性,其身心健康及專業素養關乎其未來發展和醫療行業的未來。通過橫斷面調查了解護理本科生手機使用現狀,探討手機依賴與焦慮之間的關系,以指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并希望引起學生和教育者重視,為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法提供參考。
選取某醫學院在校護理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351份,回收有效問卷347份,有效率為98.9%。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問卷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受訪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和手機使用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和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等;二是評價手機依賴程度和焦慮狀況,采用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PAI),用來評價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該量表由Leung編制[11],共17項。1表示“從不”,5表示“總是”。該量表有4個維度,分別為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90,表明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焦慮評估采用Zung[12]的焦慮自我評估量表(SAS),共有20個條目,SAS使用4級量表評分來定義,分別是:1:沒有或很少的時間;2:部分時間;3:相當多的時間;4: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明顯。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
問卷均采用匿名形式,由研究者統一發放問卷,填寫并及時回收問卷。將收集到的問卷整理并檢查,雙人核對并錄入數據,剔除無效的問卷,以有效控制輸入數據的質量。
雙人錄入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并進行統計描述、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調查護理本科生347人,其中男生57人(16.4%),女生290人(83.6%);城鎮125人(36.0%),農村222人(64.0%)。詳見表1。調查通過對護理本科生手機使用情況的分析,男生更傾向于觀看視頻、玩游戲等娛樂功能,而女生更傾向于使用手機進行社交聊天。護理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1小時以下僅1人(0.3%),1~3小時有 34人(9.8%),>3~5小時有 109人(31.4%),>5~8小時有 127人(36.6%)人,8小時以上 76人(21.9%)。其中絕大多數護理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3小時以上,占比89.9%。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n(%)]
表2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分析
在回歸分析之前對影響手機依賴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篩查,結果發現,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壓力源、自控力、人際關系與手機依賴之間存在相關性。以手機成癮總分作為因變量,每天手機使用時間、壓力源、自控力、人際關系和生源地作為自變量,采用線性回歸分析,P<0.01,說明本研究中的自變量至少有一個能夠顯著影響因變量手機成癮。由表3可看出,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壓力源、自控力、人際關系能夠顯著影響護理本科生對于手機的依賴,而生源地對手機依賴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與焦慮的回歸分析
對成績排名進行F檢驗,結果顯示,學習成績排名在手機依賴得分上有顯著差異(F=7.323,P=0.001)。兩兩比較后發現,學習成績在班級前1/3與后1/3的學生在手機依賴上具有顯著差異(P<0.05)。
將手機成癮傾向得分與焦慮自評得分進行相關性分析,手機成癮總分與焦慮總分的簡單相關系數為0.457,即手機成癮總分與焦慮總分之間呈正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檢驗得出,手機成癮4個維度,即戒斷性、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與焦慮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 0.383、0.398、0.293、0.379,P<0.05,即戒斷性、失控性、逃避性、低效性與焦慮之間均呈正相關。分別以手機成癮指數量表的4個維度作為自變量,以焦慮總分作為因變量,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手機依賴對焦慮的預測作用。結果顯示,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對焦慮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詳見表4。
表4 手機成癮的4個維度與焦慮的回歸分析
347名護理本科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平均得分是(40.02±10.06)分,最低分為17分,最高分為72分。焦慮狀況的平均得分為(46.68±8.71)分,最低分為25分,最高分為75分。以性別作為自變量,分別以護理本科生手機成癮總分和焦慮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手機成癮傾向和焦慮狀況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P>0.05)。
手機成癮指數量表中分數越高說明手機成癮狀況越嚴重,將手機成癮總分由高到低排序,進行高低分組,總分前27%為高分組,總分后27%為低分組,中間的46%為中間組。經分析,手機成癮傾向低分組98人,占比28.2%,高分組96人,占27.7%。比較焦慮狀況在手機成癮低分組、高分組、中間組之間的差異,結果顯示,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手機成癮高、低分組分別對各組中輕度焦慮、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進行統計,手機成癮高分組共有58人存在焦慮,占高分組人數的60.4%。在手機成癮高分組中輕度焦慮有41人,中度焦慮有12人,重度焦慮有5人;手機成癮低分組中輕度焦慮10人,中度焦慮有1人,重度焦慮有1人。結果顯示,手機依賴高分組的焦慮程度明顯高于低分組。
本研究中,27.7%的護理本科生有較高的手機依賴程度,這與英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10%~25%)有所差異[13],可能是采用不同手機依賴量表、不同教育方式和專業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護理本科生手機依賴與焦慮呈正相關關系,這與周琳琳等[14-15]的研究結果一致??赡芘c護理專業壓力大有關,學生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以分散壓力,忽視人際交往與周圍環境,一旦暫停手機使用,可能會陷入焦慮狀態。手機依賴程度越嚴重,由此產生的焦慮感就越重。研究結果顯示,班級成績排名能夠顯著影響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P<0.05),且成績排名前后手機依賴程度差異較大,成績靠前的學生可能傾向于把時間投入學習中,自我管理能力較好,而成績靠后學生可能選擇逃避現實,把時間投入手機休閑娛樂中,長期下來,便會產生依賴。但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男生和女生在手機依賴上無差異(P>0.05),可能由于樣本量較小,僅在同專業范圍內調查有關。
在影響手機依賴的因素中,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壓力源、自控力和人際關系對手機依賴有顯著影響(P<0.05),這與羅舒仁、王立梅等[16-17]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因為近年來手機功能極大增加,成為學生生活、學習及信息獲取的主要途徑,同時智能手機普及也滿足了其好奇心和新鮮感,護理本科生沉迷手機時間越長,手機依賴程度越高。同時,可能存在社交障礙或人際關系差的護理本科生不愿與外界交流,而智能手機往往是其精神寄托,長期下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手機依賴的同時也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不良影響。
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和焦慮問題,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制訂學習和生活計劃,合理安排和控制手機的使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手機依賴的關注,制定適當的規章制度,鼓勵和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使用手機。許婷婷等[18]指出,學校應加強手機依賴相關知識的宣傳,科學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創造更好的環境,幫助學生正確使用手機[19]。苗苗等[20]的研究發現,家庭因素也會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發生有影響,因此,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多給予孩子關愛,以減少手機依賴的發生。
研究中的調查對象僅局限于某醫學院校的護理本科生,并不能反映出全體護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和焦慮情況。未來的研究中還需要跨專業與區域的深入研究,同時應采用縱向研究和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適當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