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愛靜
北京八達嶺森林公園位于北京市延慶區境內,總面積2940 公頃。公園最高峰海拔1238 米,分布植物539 種、動物158 種、林木綠化率達到96%,為中國首家通過FSC 國際認證的生態公益林區。長期以來,八達嶺森林公園在生態恢復與建設、科普教育與文化傳承、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國際形象展示與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目前公園內自然資源保護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自然生態質量相對較差,主體定位不清晰;產權結構與原社區之間關系有待協調;自然資源基礎研究和技術支撐薄弱。公園自然資源保護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通過探討公園保護建設方向、建設思路、推進路徑,力求對公園資源保護提供有效的建議。

八達嶺長城
立足北京八達嶺森林公園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特色,按照全面保護、國家象征、風景展示、公益服務、均衡享用、經管分離的原則,從系統觀、生命觀、歷史文化觀、辯證唯物觀的四大核心指導思想來看,我們應將公園內的自然資源視為“山水林田湖草—城(長城)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系統保護。
從系統觀來看。長城作為我國古代一項極為浩大的御工程,充分利用了山地屏障等自然條件,建造體現了因地制宜思想,無論從環境還是景觀方面看,都已與公園內的山水林田湖完全融合,既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更是一個景觀綜合體。因此,對于公園“生命共同體”和“景觀綜合體”規劃、保護和整治來說,要充分認識該景觀綜合體的整體性、有機關聯性、結構功能性、等級層次性等系統基本特性,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開展利用和改造,維護和重建生態過程,保持系統的整體性、完整性,保護生態紅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從生命觀來看。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是生命共同體的基本特性,要從更大格局上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首先要尊重生命。公園內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該區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較多的人文史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因此要把公園的“山水林田湖草—城”看成是個更大尺度的生命有機體,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生命共同體統一管護的目標之一就是:開展生物生境修復,保護和提高生物多樣性,要把森林、土壤、水體、人文景觀等領域的生物多樣性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和管護的評價指標。在各類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不同景觀綜合體的相互關系。通過景觀格局優化,“山水林田湖草—城”整體景觀要素重建、修復和提升,確保水土氣、生物、生態安全性。
從歷史文化觀上看。長城建筑年代久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當時的軍事地理上是多民族爭雄的見證,在今天的歷史文化中卻是多民族融合的寫照。文化傳遞之深,“連通”了不同時間、空間的人與文明,使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發揚光大。這種“連通”是開放、包容和共享的。這種由“文化自覺”支撐的“文化自信”為我國建設自然保護地,樹立了各類資源之間的和平相處、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在公園中,長城人文資源與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基于長城的歷史和文化獨特性,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建立自然人文生態子系統、人類活動子系統、開發環境子系統之間和諧匹配的基本秩序,促進長城世界遺產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城”相互依存和人類健康生存永續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

中草藥“墓頭回”——異葉敗醬
從辯證唯物觀上看。人與自然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長城的歷史性與開放性恰好也是統一的,自然是人類和長城產生、存續的基礎和前提,人類則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增添了自我生命的力量。人類活動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實現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和諧統一。“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體,因為與天地萬物相互作用而具有生命力量,這種生命力量指向未來,這是人類作為精神生命的本體在不斷伸延著的物態化的確證,具有歷史性的超越的哲學本體存在,人類與其休戚與共。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還提出了建設長城文化帶的主要目標,為構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點線相連的歷史文化景觀、與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景觀相結合的古都風貌全面保護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礎。因此,公園不僅可以改善首都地區的生態環境,為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閑游憩、科普宣教的場所,打造“宜居城市”“文化之城”,同時還可以作為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向世界展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的風范。
自然資源保護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公園現有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建立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區域聯動機制,系統保護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體為主要任務,逐步擴大以長城文化價值為核心、以生態功能為本底的綠色生態空間,塑造與長城風貌相適應的華北山地森林景觀特色,形成看長城、看山水、看森林的國家公園景觀價值系統顯化體系,支撐并豐富北京長城文化帶的內涵,承載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重任,建成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互促保護實驗區、環首都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示范區、生態—文化產品價值雙實現的先行區。
1.建成文化遺產與自然資源互促保護實驗區
立足八達嶺長城這一中華瑰寶和世界文化遺產,探索以文化遺產保護帶動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城”生命共同體,實現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相互促進的新模式,更好地服務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2.建成環首都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示范區
緊密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時代背景,從大尺度生態保護與建設入手,加強區域保護地格局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不斷構建生態廊道、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加大生態系統完整性,修復公園華北山地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系統保護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發揮燕山——太行山水源涵養的生態功能,逐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自然生態保護新體制和新模式,奠定環首都生態保護的基礎,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為環首都生態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發揮示范作用。
3.建成生態——文化產品價值雙實現的先行區
統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將“生態+”“長城+”理念融入公園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的全過程、全領域,構建看長城、看山水、看森林的公園景觀價值系統顯化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價值與綠色生態產品價值雙提升的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標志性生態產品,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丹葉撫蒼龍
1.以“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統保護為導向,構建自然資源分區分級保護機制
基于長城的歷史和文化獨特性、生態自然環境特點和資源稟賦現狀,人、生命、自然共生共榮的本原性訴求,從規劃角度分析自然人文生態子系統、人類活動子系統、開發環境子系統之間的匹配關系,通過功能分區、合理配置、統籌優化,促進長城世界遺產保護、“山水林田湖草—城”相互依存和人類健康生存永續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保證公園的大部分生境和自然資源得以保持健康狀態。一是結合資源保護目標和生態本底,劃定資源保護分區。二是按照分級分區系統保護的方式,確定各區不同的保護對象、保護類別,統一用途管制,統一規范管理,為制定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以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整體保護,維護山體景觀整體性,科學保護和修復山體植被,逐步優化林分結構,保護珍稀動物棲息地,促進公園內季節性河流與外圍的水系聯通,禁止破壞性修復,減少人工建筑對景觀的干擾,保持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三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山水林田湖草和長城有機融合的統一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工程,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限制或禁止各種損害生態系統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恢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通性。最大程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公園內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干擾,最大可能恢復已消失的自然遺跡,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以生態空間自然資源分區保護為導向,建立自然資源保護的監測評價機制
以生態空間自然資源分區保護、系統保護為導向,建立資源監測與評價體系。一是系統、充分地參考現有各類自然資源調查的技術規范和數據庫標準,開展公園內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調查,以形成公園的自然資源與不動產登記一體化的數據庫體系。二是運用多元化的檢測手段,選取公園內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將各類自然資源的監測點構成完整的監測網絡,并將新采集的數據與已有的、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結合起來,建立公園資源數據庫。三是通過構建資源的監測指標體系,對公園內各類人文自然資源的狀態進行系統測定、觀察、記載、分析,制定公園自然資源保護的監測評估機制,建立自然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體系。四是以自然資源保護分區要素為指導,構建公園自然資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公園內自然資源的綜合評價。
3.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立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提升新機制
充分評估評價公園人文—自然要素及其綜合生態功能的價值,積極探索實現路徑,創新提升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確定生境構建與重要生態過程的恢復與強化路徑,探索建立自然資源產權明晰的產權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健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制度,探索近自然森林經營,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及其面臨的人口與環境壓力等特點,確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時空分布特征,關鍵種、功能群的篩選與重建,既恢復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強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彈性和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的抗干擾力與耐受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生態服務功能。二是設計“天人合一網”,以長城串聯起公園內的人文、自然景觀,通過景觀美學打造,展示中國的山川河流之美,有效實現疏解八達嶺核心景區客流量和生態壓力,形成文化價值與生態功能提升機制。通過拓寬公園的游覽方式,設計長城文化體驗徑、長城景觀遠眺徑,全方位保護自然資源,探索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體驗,展示國家形象、民族氣魄。三是圍繞自然要素及其綜合生態功能,探索建立生態價值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量的評估機制,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共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4.堅持用好開放參與式管理模式,建立自然資源共治共享新機制
一是引入參與式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等管理機構,突出公園內社區居民、科學家、管理者、志愿者等各利益主體作用,以相互協調的方式共同參與公園人文自然資源保護。二是構建綠色共治共享制度體系,努力構建政府、社區、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新格局,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