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科核心涵蓋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與以往的“三維目標”相比更全面,更能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屬性。為了更好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從核心素養解讀、經典課例呈現、教學效果評價三個維度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了探究。
首先,教師應正確、全面地解讀核心素養,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該通過學習而具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知識應用能力和相應的地理人文素養。核心素養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要結合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有層次、有重點和有步驟地進行。
在解讀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時,教師要明確學科素養的表述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定義(是什么),二是從地理學科角度表明其重要性(為什么),三是從地理課程角度表明它的育人價值(有什么用)。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沿兩個向度思考:一個向度是“情境”,弄清學生在不同的情境狀態下能夠做什么。情境的設計應從不良結構情境到良好情境,從簡單到復雜,從低水平到高水平。另一個向度是“深廣度”,測試學生在一定情境狀態下能夠怎樣做。“深廣度”的設計應由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由易到難,從低到高,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就兩個向度關系而言,兩者相輔相成。因此,教師應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層次、有重點地結合具體課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其次,在課例呈現上,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地理實踐相結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教學建議中強調應加強地理實踐,將實踐的內涵提升到行動落實的層面,并從提升素養的高度強調實踐行動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就是強調讓學生在地理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獲得對真實生活的“真”認識、“真”感覺,并在認識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最終獲得獨立認知世界、獨立生存的本領。
例如,教師在設計地理野外調查活動時,可以是自然考察,也可是社會調查或者綜合考察活動。人口問題、交通問題及環境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三大難題,在課例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進行分工合作對此調查分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教師先提供切實可行的調查研究路徑;其次,學生要制定翔實的計劃(如選擇學生們較為熟悉的特定區域);最后,學生實地調查后撰寫并提交研究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
對家鄉城市化過程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觀察和調查,獲取和處理復雜的信息,主動發現和探索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素養的提升。
最后,在效果評價維度,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應突出以下兩個層面:一是緊扣地理核心素養發展標準進行評價。評價應主要側重于學生將所學地理知識與技能運用于解決具體問題時體現的核心素養水平。二是注重評價方式多樣化,使評價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的總體狀況。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因其諸多弊端而飽受詬病,難以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師應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進行認真全面的解讀并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時,應嘗試探索如何通過重新整合教學資源,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這也是涵育地理核心素養的應有之意。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生面對地理問題時,不能簡單重復教材的表述和結論,而是主動尋找新材料,全面、辯證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課堂中鍛煉自身的創新素質和地理實踐能力。
(張向陽,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宏達高級中學,浙江 嘉興 314400)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