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揚
摘 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方式。該文總結了蕪湖市繁昌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5種發展模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模式;問題;對策;蕪湖市繁昌區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9-0004-02
近年來,蕪湖市繁昌區突出黨建引領,堅持開拓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村集體經濟,走出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服則服的特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1 蕪湖市繁昌區村集體經濟發展的5種模式
1.1 “整合資源,發展休閑旅游”模式 圍繞“繁昌慢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五華山旅游景區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生態觀光農業,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特色旅游產品。積極推進旅游配套設施建設,通過發展餐飲住宿、停車場、文化體育、休閑觀光等服務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孫村鎮A村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特別是馬仁奇峰4A級旅游勝地的品牌效益,規劃定位“楠林隱逸,仁文八分”的理念。旅游業從業人員達1000余人,占全村村民總數40%左右。全村有餐飲店26家、超市22家、民宿18家、花卉種養4家、其他門店20家。2020年電商經營戶提升5家,電商經營戶已占1/2以上,經營產品種類涉及特色農產品、土雞、土雞蛋、野生蜂蜜、水果等,2020年該村榮獲農村電商“省級示范村”稱號。
1.2 “飛地抱團,發展物業經濟”模式 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用地政策和城鄉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圍繞本地產業需要,建設標準化廠房、商鋪、倉儲庫房等生產經營服務設施,或在城鎮街道、人口集聚區或工業集中區異地購置商品房、門面房等經營性固定資產,異地置業,通過發包租賃取得收入。峨山鎮和平鋪鎮共15個村,經濟開發區5個村等村抱團發展,購買標準廠房。繁陽鎮3個村投資300萬元新建服裝廠房,發展物業經濟。
1.3 “股份合作,發展特色產業”模式 以村集體資源資產資金以及扶持資金,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式,開展股份合作,獲得股份收益,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成立經開區A村股份經濟肉牛養殖合作社,搭建產供銷一體化合作平臺,采取“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商標使用權+專業合作社代為經營+利潤按約定比例分成+周期結算”的合作化經營模式,把村民肉牛散養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發揮品牌效應,做大做強西街村肉牛特色產業。2020年度村合作社通過與太湖縣結對幫扶的形式,聯系大戶一次性選購90t牛肉,交易額達760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十余萬元。
1.4 “承接項目,開展服務創收”模式 領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興辦運輸隊、裝卸隊、農機服務公司、勞動服務公司、物業服務公司等配套服務業,為經營主體開展產品加工運銷、農機作業、物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生產經營服務。平鋪鎮A村股份經濟合社自2018年起承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在為小農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了一定的經營性收入。2020年共完成社會化服務超過5000hm2。2021年該村繼續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涉及水稻深耕、飛防2個環節,目前已完成深耕任務單季超過300hm2、飛防超過260hm2。同時,該村承接了全鎮12個抗旱站電費代收業務,每年增加經營性收入近萬元。
1.5 “盤活資產,提升價值效益”模式 開展年度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清查、核實村集體資產資源,建立集體資產資源臺賬,采取發包、租賃等方式盤活資產,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繁陽鎮A村積極盤活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廢棄小學,租金為每年7萬元;盤活水庫,租金每年為3.1萬元;盤活村集體林產,租金每年為0.3萬元;盤活鎮托管的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經果林,每年租金為4.5萬元。大力推廣發展規模養殖、種植產業,帶動全村“田園經濟”“庭院經濟”的發展,以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
2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資源、用地、產業、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增收渠道不寬。突出表現為:一是資源制約。大部分村已經將集體土地、山林、水庫等資源性資產包產到戶或包產到組,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性資產較少;二是用地制約。受規劃空間、用地指標制約,規劃區外新增建設用地難度大;三是產業制約。一些鎮村區域特色經濟發展不夠理想,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基礎較差;四是人才制約。農村經濟帶頭人作用發揮不充分。村級組織經營人才缺乏,對村級資源開發利用、村級資產經營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強化組織領導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單靠村級組織難以解決,必須由鎮級政府牽頭與區直部門對接,做好項目指導服務工作。區集體經濟工作領導組要定期研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形成工作合力。鎮級政府要成立工作專班,鎮有關負責同志要親自調度。加大扶持力度,對每個村進行專項調查論證,建立項目儲備庫,優先扶持前景好、見效快、穩定性較好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確保盡快落地見效。進一步完善整合項目資金使用、收益分配、績效評價等,對于上級撥付到村的資金,根據項目庫的優先級進行資金使用規劃,確保把財政資金用好、用出最大效益。
3.2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大力推進村干部隊伍建設,把農民中有經營頭腦、管理才能、勇于奉獻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年輕同志充實到村級班子里,使村干部知識化、年輕化,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加大培訓力度,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地對村級干部進行素質教育提升,提高領導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本領。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內容納入村干部重要目標責任考核,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以充分調動起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3.3 深化資源要素整合 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的審批,完善相關配套程序,更好發揮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能動性,刺激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區有關部門每年要單獨預留出一些用地指標,用于村級物業建設、農村改造提升、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等。強化財政扶持,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力度,整合有關資金項目,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化稅費優惠,制定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在用地、建設、承租等各環節的優惠政策。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體化運營模式,通過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用工、統一籌資,促進農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3.4 拓寬發展路徑 有資源優勢的地方,通過“集體+生產服務”“集體+農村服務”“集體+電商”“集體+旅游”“集體+物業”等模式,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實現增收。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整合各級財政扶持資金、閑置低效的建設用地復墾指標,在地塊優越的地方實施“飛地”項目,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創新發展方式,鼓勵村級組織將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和美麗環境入股經營企業,通過“公司+村集體+村民”模式,合作開發村域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發揮好抱團優勢,統籌整合政策、資金、管理、市場等資源,合力開發經營前景好、具有穩定收益的項目。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公益性項目,增加項目收入。
3.5 規范資產管理 加強基層農經隊伍建設,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村集體“三資”管理隊伍。落實好“四議兩公開”制度,落實項目資金、項目進度公示公開,讓群眾全程參與監督,提高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公開的質量、效果。完善村務監督工作機制,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從申報、立項、審批、資金撥付到實施、驗收實行全過程監管。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