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偉 董亮
摘 要:該文介紹了無為市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促進當地茶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9-0043-02
無為市南瀕長江、北依巢湖,境內重巒疊嶂、水網密布,是傳統的茶葉產區,距今已有400余年的產茶歷史。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氣溫15.9℃。境內西南山區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的環境特征,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生長環境,造就了無為茶葉因山而綠、因水而翠、因氣而華、因土而香等與眾不同的優良品質。
1 茶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無為市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多措并舉做優做強茶產業,大力開展特色茶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探索茶產業提質增效之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地帶動了小茶農。境內茶葉種植主要分布在昆山、蜀山、開城、鶴毛、牛埠、嚴橋等鎮,茶葉種植面積達1590hm2,干毛茶產量約350t,產值達1億元,其中昆山、蜀山、開城種植面積相對集中,種植面積均在200hm2以上。從2012年開始引進經濟效益較高的安吉白茶開展本地化種植,目前安吉白茶種植面積達500hm2以上,尤其是昆山鎮近年來安吉白茶種植發展迅猛,面積超過300hm2,安吉白茶種植已成為茶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無為市種植面積2hm2以上茶葉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7家,20hm2以上茶葉基地14家,有效帶動茶農3520戶,共注冊茶葉商標20個。其中,安徽省綠發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無為黃龍橋生態林業有限公司、無為藍嶺生態林有限公司、安徽任山云峰綠茶有限公司、無為騰龍生態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無為都督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規模較大,注冊品牌商標有三公山、黃龍橋、石婆洼、藍嶺、都督、天井山等。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產水平不高 無為市茶園面積雖已達到1590hm2,但茶園的基礎條件差、建設標準低,高標準茶園占比不足10%,與皖南的黃山、宣城、池州及皖西地區在茶葉生產上相比,專業化水平不高,處于劣勢。全市通過“三品”認證的茶園面積僅75hm2,無公害茶園、綠色茶園、有機茶園和無性系良種茶園所占比重亟待進一步提升[1]。
2.2 經營主體規模不大 無為市雖然有茶企、合作社、規模戶等主體47家,但其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都較低,目前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僅為8家,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夠,加工設備和加工水平參差不齊,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
2.3 機械化水平低 茶葉生產可分為茶園生產管理和鮮葉采收后加工2個階段,按照作業功能劃分主要包括茶園耕作、茶樹管理、植保灌溉、茶葉收獲、茶葉加工等5個環節[2]。目前,茶葉加工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作業,但生產環節部分作業環節依然采用人工為主,茶園總體機械化水平不高。
2.4 加工能力不足 無為市茶葉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茶制品加工能力脫節,大多仍停留在初級產品上,技術含量不高,很多茶區生產加工仍然是分散經營、手工制作,一些小作坊的小型加工廠設備簡陋、工藝落后,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目前全市僅有2家茶葉加工企業通過SC認證。
2.5 品牌知名度小 無為市茶葉近年來發展迅速,茶葉企業不斷壯大,涌現出一批茶產品商標,但茶葉品牌亂、雜,且各自為政,知名商業品牌少,未形成品牌帶動力。提起安徽茶葉,人們基本會想起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但對于無為茶企打造的茶葉品牌卻知之甚少。
2.6 經濟效益有待提升 因品牌知名度小,與安吉白茶同等品質的很多優質茶葉無法得到市場認可,賣不上好價格。優質茶園的茶葉被外地的茶葉企業收購,茶農靠出售低附加值的初級農產品,賺取微薄的收入。同時茶葉單產不高,例如昆山鎮豐產期的安吉白茶干毛茶產量262.5kg/hm2左右,同時勞動力緊張,制每kg干茶所需人工費約480元,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近年來引進安吉白茶“白葉一號”種植,經濟效益有所提升,但仍有待提高。
3 對策建議
3.1 推進科技興茶,打造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 政府及茶葉從業者應在茶樹新品種引進、茶葉種植技術的改良、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及生產經營模式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從推進茶葉標準化生產出發,從源頭解決茶葉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提高茶葉產業科技含量。一是加強茶園標準化建設。通過政府引領,加強茶園區內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繼續推進茶葉有機肥替代行動。無為市茶園土壤以礫質土為主,有機質含量低,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可以改良土壤,有利于促進茶芽生長、提高芽頭密度、增加鮮葉產量[3];三是大力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推行應用使用秸稈覆蓋除草、環保除草布覆蓋除草,安裝使用新型環境友好型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生物農藥、生物天敵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從而減少或杜絕茶園化學農藥的使用。四是穩步實施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擴大綠色生態茶園面積。五是加快茶葉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加大對適應本市茶園生產需求的茶園機械的購給予置補貼,推動茶園機械的升級換代。六是傾力打造“行業協會+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茶農”利益共同體,共建共享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
3.2 提升茶葉加工能力,打造高質量茶制品 對新建及擴建的茶葉加工企業給予政策扶持,簡化企業加工場辦證程序及前置條件。圍繞生產加工,對新增茶葉初制加工、精深加工生產線設施設備,應給予政策支持補助。加大對茶葉加工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整合金融局、銀行資源,出臺制定符合茶葉生產的金融產品,在茶青收購季節及時放貸。同時,建立健全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保證所有茶葉生產經營者生產有記錄可查詢、有流向可跟蹤、有責任可追究。
3.3 加強產業化主體培育,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大力發展市場帶動力強、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茶葉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向基地和市場的兩頭延伸[4]。同時,支持組建參與茶產業聯盟,開展茶產業集群創建,重點圍繞精深加工、現代流通、品牌培育等內容開展加工、流通一體化建設,引導聯盟集群更新生產設備、引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品牌影響力。
3.4 壯大茶葉品牌,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政府應出臺有效舉措扶持茶企品牌建設,增加茶葉品牌的凝聚力,推動知名品牌規?;?,建設無為市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如昆山白茶、三公山白茶等。支持條件成熟的茶葉經營主體開設連鎖銷售門店,統一標注公用品牌。加強融媒體宣傳推廣,積極組織茶企參加安徽省美麗茶村評比展覽,常年舉辦本地采茶節活動。同時,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強對茶農的技術培訓,提升企業對品牌建設的認知水平,強化茶業生產經營者的品牌意識,鼓勵其參與到茶葉品牌建設中。
3.5 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打造美麗生態茶村 無為市西南鄉鎮茶葉種植區環境優美,有三公山、鶴毛萬年臺和西九華山風景區,交通便捷、景色優美,是游客游玩觀光的好去處。精選茶旅精品線路,打造生態休閑自然景觀和山水田園休閑景觀相融合,茶產業、休閑農莊和民宿體驗相結合,包含茶葉種植、家禽養殖、苗木種植等特色農業產業,兼具采摘、觀光、農事體驗、餐飲、住宿等旅游項目。推動茶旅融合發展,有助撬動消費,提升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4 結語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近年來,隨著政策的變動以及人們觀念的轉變,茶產業發展越來越受重視。發展本地茶產業有利于提高全市經濟發展水平,解決部分就業問題。充分挖掘本市茶葉優勢,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茶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帶動農民效益增收,讓“小葉子”成為助力無為市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袁自春.當前安徽省茶產業問題及對策簡析[J].茶業通報,2013(02):55-57.
[2]陽開文.廣德市茶葉生產機械化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1(09):56-58.
[3]汪洋.無為市茶葉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示范試驗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0(04):119-120.
[4]吳義鴻.新時期安徽省茶產業發展的態勢及對策[J].茶業通報,2017(1):003-00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