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萍
摘 要:隨著生物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畜牧業轉型升級,國內動物疫病防控技術不斷創新與優化,但同時疫病種類也顯著增多,疫情態勢日趨復雜。應用實驗室檢測技術,有助于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合理、規范和高效開展,推動完善科學防控體系,為我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該文簡述了實驗室檢測技術的分類及主要檢測技術,并介紹了實驗室檢測技術在診斷動物疫病、評估動物疫病免疫效果、監測動物疫病等方面的應用,以期為推進實驗室檢測技術更廣泛地應用于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實驗室檢測技術;疫病防控;應用
中圖分類號 S85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9-0093-02
隨著我國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動物新發病、外來病增多,防控形勢日趨復雜,傳統的疫病診斷、流調手段已難以滿足現階段防控需要。同時,生物科技飛速發展,技術水平不斷迭代,實驗室檢測技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必將更廣泛應用于疫病防控工作。實驗室檢測是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性工作。檢測技術具有標準高、質量高要求,需要高水平檢測人員和高精度檢測設備,也需要符合相關動物疫病防控檢測標準體系和實驗室檢測質量體系,以保障檢測過程的標準性[1],因此檢測結果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及實用價值。在動物疫病防控實踐中合理運用實驗室檢測技術,能更快確診病例,更全面把握動物健康狀態,更準確評估防疫效果,實現動物疫病的可防可控。
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動物及其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動物疫病檢測機構運用實驗室檢測技術,對照相關法律法規、檢驗流程和標準,對動物及其產品開展檢驗檢測,其結果可為養殖場(戶)提供參考,為行業提供預警信息,為相關疫情防控管理、方案、規劃提供依據,同時還可為目前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動物輸出、保健咨詢以及產品無害保證等工作提供重要幫助[2]。
1 動物疫病防控中實驗室檢測技術分類與主要檢測技術
1.1 分類 根據目的不同,動物疫病防控中實驗室檢測技術主要劃分為免疫抗體水平檢測技術和病原檢測技術。免疫抗體水平檢測技術通過檢查動物在接種1種或1種以上疫苗后產生的抗體水平,評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分析動物免疫成功或者免疫失敗的原因,確定下一步應采取的防疫措施。病原檢測技術主要對疑似患病動物所感染的病原如細菌、病毒等進行核酸檢測[3],對寄生蟲感染及野毒感染進行抗體檢測,還包括傳統方法中對細菌和寄生蟲的分離與鑒定,及細菌、病毒的免疫反應與凝集試驗等。根據病原檢測結果來決定對患病個體的隔離、治療或者無害化處理,同時對相關動物群體進行免疫、藥物預防,對某些種類的病情上報相關部門按規定處理,同時可以對一些疫病能否流行進行預測或預警。此外,實驗室檢測技術中的動物血液生化指標、免疫因子等檢測,可以更好地判斷動物的健康狀況,為疫病預防提供早期預警。
1.2 主要檢測技術
1.2.1 病理學檢測技術 利用病理和免疫病理學技術對染病組織進行切片觀察,開展對動物疫病病原的特異性診斷工作,具體包括病理學診斷技術和免疫病理學技術。病理學診斷技術利用疫病引起的動物組織發生特征性的病變和基本病理變化,對動物疫病進行診斷。免疫病理學技術注重研究抗體對動物體內細胞的影響,具體通過標記的抗體(或抗原)對細胞和組織內的相應抗原(或抗體)進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檢測,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觀察動物組織,并重點觀察抗體對細胞的影響[4]。
1.2.2 血清學檢測技術 這是一種基于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的檢測技術。近年來,血清學抗體的檢測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新技術不斷涌現,檢測范圍不斷擴大,如病毒中和試驗、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瓊脂凝膠擴散試驗、血清平板和試管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膠體金層析技術等。這些試驗方法已被大多數實驗室熟練掌握應用,操作簡便快速,使抗體監測技術真正得以推廣,切實為動物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5]。
1.2.3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 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對病毒基因進行檢測,常用于特異性快速診斷,如常用的聚合酶鏈反應(PCR),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可為動物疫病防控提供依據。
1.2.4 病原學檢測技術 利用微生物學、細胞培養等技術,開展病毒、細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和鑒定等工作。細菌診斷包括細菌分離與接種、培養、鑒定等,病毒診斷包括病毒的分離、鑒定。寄生蟲病檢測除一般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診檢查外,定性的實質性方法有蟲卵檢查法、蟲體檢查法、免疫學檢測方法、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法[2,5]。
2 實驗室檢測技術在動物疫病防控中的應用
2.1 診斷動物疫病 病原核酸檢測和野毒抗體檢測是目前動物疫病診斷中最快捷、準確的一種方法,但不宜將其作為疫病診斷的唯一依據,應結合疫苗免疫、流行病學和病理解剖學癥狀等進行綜合判斷。
2.2 評估動物疫病免疫效果 動物接種疫苗后產生的抗體水平與相關疫病的防控效果具有相關性。實驗室檢測技術能對動物免疫抗體水平進行監測,進而評價動物群體的免疫效果,并以此為依據評判疫苗質量、接種劑量、疫苗保存與運輸方式、免疫途徑和免疫程序的合理性[6]。通過對動物免疫效果的綜合分析,理想的免疫效果可給養殖者提供合理的免疫程序、優秀的疫苗質量、可靠的疫苗保存與運輸方式、正確的免疫途徑等信息;低劣的免疫效果會提醒養殖場對疫苗接種涉及的多個環節加以分析,找到免疫失敗的原因,重建合理的免疫模式,并同時警示養殖場對免疫失敗的群體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消除隱患,以防疫病的發生。在正確免疫接種前提下,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直接決定免疫效果的好壞。可能這個養殖場使用這種免疫程序比較好,但在別的養殖場可能就不適合,因此養殖場必須根據疫病流行情況、抗體水平、疫病種類、生產需要等因素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在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時,要充分考慮母源抗體影響,通過血清學檢測來確定該場母源抗體消長規律,確定首免最佳時機。在母源抗體下降到臨界值時進行免疫接種,效果最佳;母源抗體水平過高時接種,抗原會被中和,導致免疫失敗;母源抗體過低甚至已經消失都未及時進行免疫,則會形成免疫空白期,存在感染風險。因此,定期進行動物群體抗體監測評價,據此制訂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