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兵
新課標強調了師生、文本與教學環境的交互作用,要求教師用智慧來建構活力課堂,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與目標,為師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應在互動中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
一、“軟”“硬”兼備,生成精彩課堂
教師應當有“軟備課”的意識,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需求,做好教學環節的預設,以興趣為抓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采用不同形式來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一)預設學情變化,生成活力課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同一個文本的閱讀,結果往往大大相徑庭。教師的“硬備課”只能預設部分學情的變化并采取應對措施,課堂上意料之外的情況隨時可能發生。這要求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識儲備,在設計問題時,至少預設幾種答案,考慮好應對的評價語,以從容應對。如教學《故鄉的榕樹》,學生的感受就大為不同,喜歡的句子也各不相同。有喜歡“鋪在榕樹下的長長的石板條,夏日里,那是農人們的‘寶座和‘涼床”中生動形象的比喻的;有喜歡“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中優美又貼切的形容詞的。大家都喜歡“有嫦娥駕一片白云悄悄飛過……催人在夜風溫馨的撫摸中慢慢沉入夢鄉……”但喜歡的理由卻因人而異,有喜歡動詞“飛”“唱”的,有喜歡充滿了音韻美的疊音詞的,有喜歡句中充滿意蘊的想象與聯想的。即興賞析學生的思維成果,加以梳理與提升,就離不開老師“軟備課”的功力。
(二)預設教學方案,生成創意課堂。充滿創意的預設更能激發課堂活力,生成性的語文課堂與預設并不相悖。如感受母愛情感體驗活動課,教師可這樣預設:課前請每位同學回憶自己母親的故事,并收集一位名人母親的故事。課中進行演講,展示搜集的故事,并將兩種故事進行對比。布置任務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搜集了大量偉大母親的故事,如孔母、孟母、岳母、孝莊文皇后、地震中為保護子女犧牲的母親等,而對于自己的母親,多是“母親為我慶生”“母親深夜冒雨送我上醫院”“母親冒雪送衣”之類。對比起來,名人母親將自己的母親比下去了,似乎偉大的母親才能成就偉大的孩子。這時教師點評:“母愛的偉大不在于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于細致入微,無時無處不在。”這節體驗課之所以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在于教師富有創意地預設,給學生預留了大量的空間。總之,要想生成活力課堂,教師就必須吃透教材,細致了解學情,設計出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案。
二、靈活處理,激活課程資源
教材中文學作品的占比很大,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利用其人文性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促成學生熱愛文學,提升其文化素養。
(一)結合學情,活用教材資源。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與需求,靈活處理教材,拓展學習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使教材更吸睛。教師既要重視語文知識的獲得與應用,還要注意語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與對接,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如教學《胡同文化》時,宜采用循序漸進法。以理解“胡同建筑”的特征為突破口,讓學生認識到胡同文化“封閉”及“忍”的精義。進而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于“胡同文化”的情感,讀懂“再見吧,胡同”的內涵。
(二)與時俱進,增強課堂活力。教材中選入了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真正的語文課是不懼怕辯論的。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中涉及的矛盾關系,深挖其本質,再因勢利導,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可使學生全情投入,推動教學走向深入。如教《促織》結尾時,一生提出:“結尾太過圓滿,削弱了鞭撻的力度,是敗筆,應刪除。”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頓時熱鬧起來。于是我將學生分為幾組展開辯論。正方認為結局屬于因果報應,是宿命論的體現;反方觀點則是“魂化促織”是不可能的,作者是用荒唐的筆法來揭露社會的黑暗,此正是文章藝術力量之所在。雙方都旁征博引,運用了大量論據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教學效果很好。
總之,轉變教學理念,活化教學手段,借助富有時代氣息的手段施教,實現多元教學,是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重要手段。要讓課堂變為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激發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