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英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我國素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任務。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和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狀況。一方面,這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心理變動較大,且無法完整、準確表達自身心理狀態的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心智不夠成熟的階段,教師應當在持續關注的同時,對其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因此,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向,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教學素養。本文將選取教學過程中較為典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對該案例的具體內容和背景進行簡要的闡述,并從學生的個體因素、學習環境和家庭環境影響、教師的理念引導以及小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對該案例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教學思考。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案例分析
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其與一般的學科和課程教學有所不同。學科和課程的教學過程都是基于十分客觀的教學規劃和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將學科知識作為教學的切入要點,給予學生引導和思考,并通過反復訓練的方式來展開教學。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既需要教師進行統一的教學管理和觀念傳達,同時還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展開教育和引導。這種個體上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復雜程度。
一、案例背景
學生小華(化名),在剛剛進入四年級的學習后,出現了與以往反差較大的表現。首先,在課堂表現方面,小華與以往十分積極的學習狀態不同,甚至以十分消極和懈怠的情緒來對待教師的課堂提問和與其他學生的學習互動;其次,在學習成績方面,小華的各科成績水平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優勢科目英語下滑程度相對較小,而弱勢科目數學成績下滑嚴重。第三,從小華的作業完成情況來看,出現了正確率較低、拖欠、不交作業的特殊情況;第四,通過對小華進行課后的觀察以及其他學生的反饋,小華在人際交往和校園活動方面也表現出了相應的消極情緒。譬如,較為沉悶,不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逃避校園活動。這與小華以往的行為表現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二、案例分析
(一)知識內容層面
在進入小學四年級后,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與以往相比都有了難度的提升。而這種難度的變化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要具備面對知識難度提升的良好心理素質。因此,知識內容層面的變化會給該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二)學生個體層面
該生在進入四年級的學習階段后,無法及時調整自身的狀態來適應各方面的變化。一方面,學生無法及時更新和優化自身的學習方法來面對四年級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學生也缺乏心理調節和壓力疏通的有效渠道。
(三)教師教學層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學習生活中的各方面因素會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進而忽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換言之,教師對于學生心理狀態的不重視,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個根源問題。
(四)校園環境層面
事實上,不同的學生會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情況的心理狀態轉變或心理健康問題。而在校園管理過程中,校方無法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問題來展開集體的教學教育工作。這不僅無法切實解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會影響到校園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然而,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維護校園環境、健全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舉措。
(五)家庭教育層面
學生在心理層面的轉變,家庭環境往往是最為直接的影響因素,而家長也應當及時發現和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但在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家長往往會忽視學生心理層面的成長和發展,并將學生的反常行為歸咎于淺層的影響因素上。
三、解決對策
(一)關注學生心理成因,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
事實上,學生個人心理產生轉變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和家長只有探尋和發現學生的心理成因,才能夠切實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由此,通過心理成因的發掘來對其進行疏導和開解,并解決學生所存在的實際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步驟,就是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深入的溝通和交流。而對于小華這一類表現得較為沉悶的學生,教師應當循序漸進,找尋其感興趣的內容來開啟話題。
(二)分析知識內容難度,找到成績提升突破口
對于該學生來說,知識內容的難度增加,是影響其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的客觀因素。當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難度提升和學習過程中的吃力狀況時,他們會本能地選擇逃避和自我麻痹。這會使得學生無法找到學習過程中的阻礙成因。
因此,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規避逃避心理,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正視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促發學生正向的、積極的學習狀態和健康心理。由此,在這種正向心理狀態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夠找到成績提升的突破口,消解自身的學習阻礙。
(三)收集整合學生意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處于小學四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和思考能力。因此,學生自身對于課堂和教師的反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要點。學生的個人反饋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審視課堂教學的全新視角。
因此,針對該名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典型現象,教師應當借助這一契機,收集和整理學生們對于不同學科和課堂教學的想法和思考,并在其中發現學生們真正的學習訴求以及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事實上,尊重和遵循學生的個人意見,也是從心理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安撫。
(四)開展校園教育互動,提供心理教育的輔助
教師應當從小華的個人案例中進行發散思考,觀察和總結出這一階段中學生普遍發生的轉變。并由此來開展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新階段的學習生活。
除此之外,在校園的建設和管理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詢應當是校園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應當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輔助。教師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培養學生關注自身心理變化、及時尋求幫助的良好意識。
(五)引導家長積極重視,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
學生心理狀態的教育和引導,不僅僅是校園教育的工作范疇,同時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責任。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由此了解學生的個人心理狀態,并與校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配合。
由此,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展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礎。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家長與學生才能夠開展有效溝通,并借助親情氛圍來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
四、結語與思考
學生在心理層面的變化,不論是正向積極的、還是負面消極的,都與其學習生活中的多方面因素息息相關。把握這些因素對于學生所造成的影響,探究它們的轉變所能夠帶來的變化,就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胡艷秋.淺談新時期如何完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19(A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