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先秦和古希臘財富觀對中西方傳統經濟觀的影響

2021-11-03 03:11:59馬濤黃鵬翔
財經問題研究 2021年10期

馬濤 黃鵬翔

摘 要:先秦儒家財富觀具有倫理財富觀的特點,主要討論財富中的義利關系和財富的分配;古希臘財富觀具有增殖財富觀的特點,主要討論財富的內在屬性及財富增殖。先秦和古希臘因地理環境與經濟形態的不同決定了二者財富觀的不同,這一差異對之后中西方傳統經濟觀向不同方向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先秦儒家財富觀主張把求利活動約束在社會道德規范內,鄙視不義之財,應繼承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先秦儒家主張財富分配上國家財富(資本)與民間財富(資本)維持合理比例,古希臘財富觀對財富增殖的討論中強調對私有產權和契約的保護,兩者都對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理論啟示。

關鍵詞:倫理財富觀;增殖財富觀;傳統經濟觀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1)10-0024-08

財富范疇在經濟學上是指人們對于財富的態度或觀念,以及為獲得財富而采取的行為、途徑或方法的詮釋,是人們對什么是財富、獲取財富行為的價值判斷、財富分配和財富生產等方面的認識,是經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財富觀的綜述代表了當代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經濟思想史中財富觀的研究成果,縱觀這些成果多集中在斯密之后西方經濟學說中財富觀的特點與演變,并揭示了西方財富觀發展演變中重視產權制度的安排[1]。國內學術界有關財富觀的研究可大體歸結為兩個視角:經濟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觀點是認為財富范疇是歷史的、流變的,是人性欲望的沸騰與社會權力交織的產物,強調財富范疇具有多維度的釋義[2]。國內經濟思想史研究對中國傳統財富觀的特點也有許多總結,代表性觀點認為,中國傳統財富思想的特點是在獨特的政治倫理背景下,人們在財富問題的認識上更多思考的是應如何以適當的手段獲取財富、財富分配中的義利關系和財富分配中的公正問題[3]-[5]。在先秦財富觀的研究上,代表性觀點認為,儒家財富思想強調仁與富的統一,仁富合一是先秦儒家財富思想的核心,荀子財富思想的特點是主張義利相持而長,既肯定人們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又強調財富需按照禮儀道德原則加以管理[6-7]。專門就先秦與古希臘財富觀進行比較的論文鳳毛麟角,僅見魏悅[8]與焦喚芝[9]。魏悅[8]提出孔子和柏拉圖的財富思想有同有異,相似之處表現為孔子主張義利差等觀、以義質利、“君子小人觀”,柏拉圖主張等級財富觀、以德生利、哲學王思想;不同之處表現為孔子主張“均無貧”并有政治原則,柏拉圖主張“公有制”突顯了宗教理念。焦喚芝[9]提出孔子與柏拉圖財富觀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肯定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不同之處則表現為孔子主張“均無貧”、肯定商業活動,柏拉圖則主張“公有制”、鄙視商業活動,孔子主張用禮制約束財富活動,柏拉圖則主張用善之理念加以引導。

本文在上述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先秦和古希臘財富觀的演變體現了同一觀念在同一時期的中西方有著不同的特點:先秦財富觀是倫理財富觀,古希臘財富觀是增殖財富觀;倫理財富觀的特點突顯了財富的倫理屬性,彰顯了倫理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討論的核心是義利關系,關注的重點是財富分配;增殖財富觀的特點突顯了財富對人欲求的滿足及財富增殖的源泉,雖也涉及財富觀中正義的討論,但重點放在了認識財富對人欲求的滿足,以及對這一欲求的滿足是財富增長的動力上,關注的重點是財富創造中的產權制度安排。先秦和古希臘財富觀的內容十分豐富且復雜,上述概括不意味著先秦財富觀忽視財富的內在屬性和財富增長,不意味著古希臘的財富觀不重視財富分配的正義,僅是就其主要特征比較而言。先秦和古希臘財富觀的討論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形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能給今天帶來哪些啟示,構成了本文討論的主旨。

一、先秦財富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時代,也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在西周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和新型地主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變動必然導致各方利益的沖突,產生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面臨社會的大變革,諸子各派思想家在其所發表的見解和主張中都涉及對財富的認識。縱觀先秦諸子對財富的認識,討論的多是政治倫理與財富的關系。在這些財富觀念的討論中,獲取財富的手段是否合乎國家利益和倫理道德的要求、如何處理二者關系的價值判斷(即義利觀),以及財富分配中的民富與國富的關系等構成了先秦各派財富觀的核心。這其中,儒家學派的財富觀最具有代表性。

儒家財富觀討論的核心是義利關系,即財富的獲取是否合乎倫理道德的規范。在道德和物質利益的關系上,儒家主張見利思義,德本財末;同時把義與公聯系在一起,把利與私聯系在一起,強調個人私利要服從國家公利。儒家義利觀不僅規定了民眾的行為規范,而且也為社會經濟政策確立了指導思想。

儒家之前就有了對義利問題的討論,如“義者,利之足也……廢義則利不立”(《國語·晉語一》),強調財富的獲取要受道德倫理的約束。春秋末期,齊國晏嬰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觀點,他提出“義以生利,利以生民”(《國語·晉語一》)“夫義者利之足也……廢義則利不足”(《國語·晉語二》)。晏嬰拒絕了國君賜予的六十邑土地,原因是“非惡富也,恐失富也。……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晏嬰認為對財富的追求要有限度,超過限度財富就會成為禍害。在這里,晏嬰已把財富的獲取與社會倫理結合了起來,構成了倫理財富觀的基礎。不難看出,在春秋末期,義利關系問題不僅成為一個普遍的議論課題,而且在這些議論中,義已經被看作是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利之本”,是“利之足”。

孔子接受了春秋時代的義利關系論,突出強調了“以義統利”的價值觀念。孔子義利觀中所說的“義”是指符合國家利益的倫理道德規范,所說的“利”是指個人物質私利。孔子認為義與利相比較而言是義重于利,倫理道德高于個人私利。孔子認為追求私利是人生而就有的本性,但在有修養的人看來需要用義來指導對私利的謀取。他認為一個人應具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的境界,強調“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當義和利發生沖突時,要“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孟子進一步表述為 “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孟子·萬章上》)。孔子提倡在經濟利益面前要想一想,這種利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義,如果合乎“義”就“當仁不讓”,心安理得地獲取,這就叫做“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如果不合乎“義”那就寧可“君子固窮”(《論語·堯曰》),棄之不取,安貧樂道。這里所涉及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求利,也就是求利的途徑和手段是否合乎倫理規范。孔子強調“以義統利”,就是主張通過正當合法的手段去謀取利益,使人的求利活動合乎倫理規范的要求。孟子進而把“義”視作是“人之路也”(《孟子·告子上》),認為“義”才是做人和謀事的正當之路:“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做人謀事,要以義為路。孔孟主張“以義統利”,肯定正當的求利活動,鄙薄不義之利,更反對不義而富。

孔子強調“以義生利”,認為只要維護好社會的倫理規范和公正,民間求利的經濟活動就會創造出大量的社會財富來,這也是孔子“罕言利”的秘密所在。《孟子》一書中記載有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對此有進一步的發揮,“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義”看做是治理天下國家的根本原則,認為大家都一味去求私利,國家的利益就會被損害而出現危機。他還將重義或重利看成是區分善人與惡人的標準,“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孟子·盡心上》)。他警告國家治理若以功利為上,“放于利而行”“上下交征利”,社會一定出現混亂。

戰國末期的荀子進一步把孔子的“以義生利”發展為“以義統利”,強調了二者統一“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荀子·大略》)。荀子首先肯定了好利欲富是人的本性,但如果唯利是圖,上上下下就會不惜采取欺詐手段,對內詐取百姓的財富,對外詐取鄰國的財富,不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心只想如何去騙取別人的財產,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就會變成爾虞我詐的關系,上下相離,國家窮困,難免滅亡的命運,“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荀子·王霸》)。

先秦儒家在民富與國富的關系上主張富民為先,認為人民的富或貧對國家的治亂有很大的關系,人民富足了才能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孔子主張富民的具體措施是“斂從其薄”(《左傳》魯哀公十一年),抨擊“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記》),認為一個統治者不能“斂從其薄”,結局只能是“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最能代表孔子這一思想的是其學生有若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在這段對話中,有若分析了民富與國富的關系,明確提出民富了國才能富,主張減稅,認為重稅會消弱課稅的基礎,縮減稅收的來源,這與現代經濟學中供給學派的“拉弗曲線”有著共同的見解。為實現富民,孔子提出“廢山澤之禁”(《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關譏市廛皆不收賦”(《孔子家語》卷一)等一系列廢除諸侯貴族對自然資源的壟斷、實施零關稅免賦稅有利于發展農副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的政策措施。孔子提出這些政策措施是有針對性的,因為西周以來土地及山澤等自然資源均被各級貴族壟斷,各諸侯國苛捐雜稅已“猛于虎”(《禮記·檀弓下》),孔子提出要打破這種壟斷,實施輕徭薄賦的富民政策。

孔子之后,孟軻與荀況分別開創了儒家“內圣”與“外王”兩大派系,但在民富與國富的關系上他們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對孔子的富民思想有著進一步的發揮。如孟子提倡的“仁政”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治民之產”,讓百姓擁有足以養家糊口的“恒產”,人民有“恒產”才能有恒心,社會才能安定發展。孟子揭示當時社會中貧苦百姓“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上》)、“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的悲慘處境就是由于無恒產和重賦稅造成的。他提出富民須“行井田”“制民之產”,賦稅上要“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對于合理稅率的標準,他堅持孔子的十取一主張。

荀子的貢獻是從理論上進一步闡發了富民與富國的關系。他首先分析了狹義的“富國”(即“富國庫”)與“富民”的關系,認為二者之間既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關鍵在于采取什么樣的途徑來“富國庫”。如果執政者不去努力發展生產創造財富,而是一味憑借“豪取侵奪”來“富筐篋,實府庫”(《荀子·王制》),那“富國”與“富民”就是矛盾的,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這樣的富國其實是“求富而喪其國”,他的主張是“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荀子·王制》)。富士、富大夫、富國庫都不足取,只有富民才能實現國家治理的王業。在富民的具體措施上,荀子提出開源節流和節用裕民,強調財富生產是本、是源,政府征收的賦稅是末、是流,“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做到“上下俱富”。具體辦法就是要多生產,少征稅,將財富留在民間,在民富的基礎上實現國富,“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這就把富民與富國統一了起來。荀子認為民富是基礎,富國必須在保證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來實現,其對富民與富國關系的認識也就達到了歷史上的新水平。

二、古希臘財富觀

與先秦財富觀不同,古希臘財富觀關注的核心是人的欲求,雖然也涉及財富中正義的討論,但重點放在了認識財富的內在屬性及財富的增長上,強調財富是能滿足人們生活欲求的東西,討論的多是財富的來源與增殖。

什么是財富?蘇格拉底明確提出財富能滿足人的欲求,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蘇格拉底之后,色諾芬也提出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益處的東西,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能算是財富:“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樣用錢,對于錢就要敬而遠之,也不能把它列入財富之內了”[10]。色諾芬明確定義財富本身具有能滿足人欲求的實用性。與蘇格拉底和色諾芬一樣,柏拉圖也強調財富的有用性,“首先,最重要的是糧食,有了它才能生存”“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以及其它等等”。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生存的問題就會陷入貧困,國家的穩定離不開財富的保障作用,并把這種財富的有用性與人的生活消費欲求結合了起來。在《伊里克霞》這篇談論財富問題為主的對話中,柏拉圖再次肯定了對人有用的東西才是財富,沒用的東西不是財富。

亞里士多德也強調財富的有用性,分析財富要能滿足人的自然需求,同時也具有能用來交換其他物品和貨幣的作用,就像一雙鞋可以用來穿,也可以用來交易,這就涉及到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亞里士多德是效用價值論的早期完善者,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講到交換的同一性標準就是交換雙方彼此相互上的需要:“如若人們什么也不需要,或者沒有同一的需要,也就沒有交換或同一的交換”[11]。這是一種效用價值論的觀念。

在古希臘,農業和商業貿易在經濟生活中占據有重要地位,古希臘人認為財富來源于農業和商業貿易。默里[12]在其名著《早期希臘》一書中指出,“在古代希臘,財富的基本來源是農業”,“對社會各階級來說,土地都是最被認可的財富形式,因為它是最持久、最安全的,而且受到的家族制約最多,個人可處分的程度最低”。

蘇格拉底強調財富源于農業,因為最富足的人和國家都離不開農業,提出“從事農業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享樂,也是一個自由民所能做的增加財產和鍛煉身體的手段”。他提出農業的興盛才能有效地促進古希臘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因為農業繁榮的時候,其他一切技藝也都興旺;但是在土地不得不荒廢下來的時候,無論是從事水上工作或非水上工作的人的其他技藝也都將處于垂危的境地了”。蘇格拉底如數家珍般地列舉了發展農業的諸多好處:第一,土地給種地的人生產人們賴以生活的食糧,此外她也生產人們所享用的奢侈品;第二,她供人們裝飾祭壇、雕像和他們自己的一切東西,并且提供最優美的景色和香味;第三,她生產或供給許多美味食品的原料,因為飼養牲畜的技藝是與農業密切相聯系的,城邦農業的興盛帶動了其他職業的興盛。蘇格拉底認為對于一個“紳士”而言,沒有比農業是更好的職業了。在經濟結構上,蘇格拉底強調農業應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經濟論》中記述了蘇格拉底和伊斯霍馬霍斯關于管理農莊經濟的對話就集中闡釋了蘇格拉底從耕種到收割、從家務到田間勞動如何管理組織莊園生產的具體觀點。蘇格拉底提出管理農莊不僅可以訓練人的才智,

《經濟論》是以蘇格拉底和克里托布勒斯對話的形式闡述的,是色諾芬的著作,但反映了蘇格拉底的經濟思想。也是增加財富的最好方法:“財產管理是一門學問的名稱,這種學問好像是人們能夠用以增加財產的,財產似乎就等于一個人的全部所有物”。[13]柏拉圖也重視農業,在他的《理想國》中經濟基礎是農業,他強調要創建一個國家“首先最重要的是糧食,有了它才能生存”[14]。

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商業貿易的繁榮。蘇格拉底時期古希臘已經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城市,如雅典、科林斯,居民與地中海的沿岸通航,商業貿易發達。蘇格拉底強調商業也是財富的重要來源[15]。柏拉圖認為建立城邦的目的就是為了商品的交換,“在城邦內部,我們是如何彼此交換個人所制造的東西呢?須知這種交換產品正是我們合作建立城邦的本來目的呀”[15]。這說明古希臘人已經認識到了商貿是城邦生存不可缺少的行業,商人的存在是城邦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商貿的發展可以豐富物產,繁榮市場,是財富增殖的重要來源。

亞里士多德對財富源泉的探討達到了新的理論水平。他是將財富作為家政學來研究的,提出財富增殖的最好方式是合乎自然地從動植物中取得財富,如通過農、牧、漁、獵等方式為生活覓取財富,“它對于滿足人們的自然需要乃是必需的”。在《政治學》一書中他進一步提出財富增殖需要保護私有產權。他認為貧窮是導致爭斗的原因,解決的辦法就是鼓勵人們去增加財富的生產,鼓勵人們增加財富生產最好的辦法就是保護好財富的私有屬性。對保護私有產權帶來的諸多好處,亞里士多德進行了論證:首先,私有制度更符合人性,相對財產公有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人們一旦認為某一事物為他自己所有,他就會得到無比的快樂;因為自愛出自于天性,而非徒勞的情感,盡管自私應當受到責難。但自私并非是真正的自愛,而是愛得超過了應當的限度,就像貪財者對金錢的喜愛一樣;可以說,所有人都喜愛這一類東西”。其次,不保護財產私有權會引發經濟糾紛影響經濟效率。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財產公有不僅不能消除私有觀念,反而會導致人們對城邦公利漠不關心,“一件事物為最多的人所共有則人們對它的關心便最少。任何人最主要考慮的是私有的東西,對公共的東西則甚少顧及,如果顧及那也是與他個人相關”。他認為保護了私有產權,人們創造財富的動力就激活了,“一旦每個人的利益各自分清了,人們就不會相互抱怨,而且由于大家都關心自己的事務,人們的境況就會有更大的改觀”[16]。

三、對中西方傳統經濟觀的影響與啟示

中西方早期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經濟形態影響了各自的財富觀。對一個民族而言,財富觀的產生、演變與其特定的地理環境有關,特定的地理環境必然影響經濟形態,經濟形態又必然會影響財富觀念。這種影響在生產力較低的早期文明時期會更加明顯。

華夏文明誕生在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從地理位置上說,它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最為鮮明的特點是四周有天然的屏障: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邊是阿爾泰山、喀剌昆侖山及沙漠戈壁;西北為帕米爾高原,西南是喜馬拉雅山,東面自黑龍江東岸沿海直至東南沿海,面臨浩瀚的大海。這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西北背靠亞歐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加之地形復雜,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從南向北的遞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把中國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為農業區,人口集中,西部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草原游牧區。具體言之,秦嶺淮河以北是以小麥、粟米為主要作物的旱地農業區,秦嶺淮河以南則成為以稻米為主要作物的水田農業區。西部地區尤其是在秦長城以西、以北是草原游牧區和漁獵狩獵區。西部地區也分布有小塊河谷與綠洲農業區,人口與東部相比稀少。在這一封閉的地理環境里,黃河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大約有七八十萬平方公里,地理環境屬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養育黃河文明的是由西北方沙漠和戈壁地區吹來的粉沙黃土,覆蓋了從黃土高原向東到大海的整個地面。黃河泛濫和改道后留下的厚厚淤泥十分肥沃,加之黃土質地疏松,具有天然的肥力和吸水性,有利于農業的耕作。先秦文明就起源于黃河領域。黃土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造就了先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態。在先秦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出于治理黃河的工程建設需要誕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維持這一中央集權政府的社會基礎是建立在小農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儒家思想適應了這一社會需要,它強調社會等級和秩序,看重禮制規范,維護威權,經濟思想上突顯了“國家本位”的特點,在財富觀上自然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獲取財富的義利關系和民富與國富的關系上。

古希臘文明源于巴爾干半島南端,主要由一系列的小山脈組成,是巴爾干中部主脈的支脈。這些支脈又分成許多小支脈,崗巒起伏連綿不斷,主要成分是巖石和粗沙地,約占了希臘國土的1/3。由于山阻海隔,希臘半島被分作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北希臘是一個山巒重迭、高原谷地、崎嶇荒涼的地區。中希臘東、西海岸提供了發展商業貿易的良好機遇。希臘中部由于羅立溫的豐富銀礦給雅典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加之雅典瀕臨薩洛尼海灣,有比雷埃夫斯、法勒倫兩個良港,附近息克拉底群島的天然海港也可供雅典使用,與海外往來的貿易十分方便,造就了雅典成為希臘各邦中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也使雅典成了科林斯地峽東西方互相貿易的商品交易中心之一。南希臘又叫伯羅奔尼撒半島,有科林斯地峽把南希臘與中希臘連接在一起。科林斯堡壘壁立于地峽的西端,控制著南北希臘之間的交通貿易路線,也是內地貨物輸出到國外的最便利口岸。在科林斯海灣有萊查阿姆港,在撒羅尼灣有申奇里亞港,所以在海上與西方和東方的商業貿易都十分便利。由于古希臘地區的巖石和粗沙地與其他地區相比要多得多,4/5的地面是崇山峻嶺,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增加了各地間陸路交通的不便。古希臘地理環境的特點限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古希臘重視農業但又很難形成如中國先秦那樣的農耕文明。希臘半島三面環海,由于海浪沖刷,在東部形成了一條彎彎曲曲呈鋸齒狀的海岸線,造就了一些優良眾多的港口,為那里的居民提供了向海上發展的天然條件,使得古希臘人可以很自然地與其周邊地區發生商業貿易聯系,獨特的地理環境是促成古希臘商業貿易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希臘人的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大大刺激了希臘各城邦工商業的發展,希臘城邦的商品流通逐漸活躍起來。殖民活動不僅影響了奴隸制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及貿易的擴大。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海洋文明的特征,從而有別于黃土地農耕文明的經濟形態。在這一經濟形態下,古希臘思想家們自然把家庭的財富增殖作為經濟思想討論的重點,關注的是財富的效用和來源,重視個人私產屬性的保護。

先秦和古希臘的財富觀對中西方傳統經濟觀有重要影響。農耕文明的經濟形態決定了先秦儒家財富觀討論的重點是財富價值中的義利關系、財富分配中民富和國富的關系,在承認個體物質需求和感性需求的前提下主張用宗法倫理的道德標準控制財富欲求,用“義”來約束和規范財富的獲取,強調國家利益為本位,突顯了政治倫理的因素。倫理財富觀反映了先秦儒家對社會經濟問題的思考,深刻之處在于把“義利之辨”提升為“公私之辨”,提出“義”代表國家利益,“義”所反映的處理財富分配的準則是以國家利益為基礎,是一種國家本位的經濟觀念。先秦儒家將“利”分為大利和小利、公利和私利,主張公利高于私利。清儒王夫之進一步把國家利益定為是“大義”“大公”,并把“大公”置于小我之上,主張“公者重,私者輕矣,權衡之所自定也”(《讀通鑒論》卷十四)。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念在先秦經過荀子的發展影響到其學生韓非和李斯,在經歷了秦始皇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央集權帝國后,在漢初與先秦齊法家管仲學派合流形成了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國家調控的“輕重”理論,其理論主張“富國”第一,國家壟斷鹽鐵經營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其理論政策得以實施,并在中國傳統經濟政策思想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古希臘商業文明的經濟形態決定了其在探討財富問題時更偏重財富的商品經濟屬性,關注的重點自然放在了財富的源泉及財富的增長上,并以此為主線展開了對財富價值、生產、消費、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城邦制的政治形態和商業文明決定了古希臘財富觀家庭本位的特點,關注的核心是財富的效用和增殖。例如古希臘最早的經濟思想的代表作色諾芬的《經濟論》本意就是“家政管理”,討論的核心是莊園經營與工商資本如何提高經濟效益,著眼點不是為國家提供和開辟稅源,而是家庭財富的增殖,是如何通過經營管理來增加家庭的財富收入。

先秦倫理財富觀與古希臘增殖財富觀的這一不同特點影響了之后中西方傳統經濟觀念的發展,具體就表現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在特征上呈現出以土地和賦稅為主線,西方傳統經濟思想呈現出以商品和資本為主線。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帶有濃厚的倫理政治特點,探討領域多為國家財政、土地政策、貨幣調控、本末關系和價格調控等問題,出發點都是圍繞著如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標,經濟依附于政治。古希臘財富內在屬性的討論在之后的西方演變為對商品屬性的討論,財富增殖的討論演變為對資本的討論,探討領域多是貨幣、價值和商品交換與分工等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其重點含擴自然法、私有產權與契約和公平價格等問題。文藝復興之后,人們對世俗利益的追求取代了中世紀對上帝奉獻和對來世的寄托,人們對財富的思考及對財富的追求直接催生了早期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重商主義、重農學派乃至斯密古典經濟學的誕生。

在財富的分配上,先秦儒家突出了體現政治倫理等級秩序的“禮”,強調財富分配和占有的“公平”要受政治和宗法倫理等級的嚴格限制。“禮”的內容包括十分廣泛,但強調社會等級利益分配的差別化和諧是其核心內涵。孔子一再強調“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要求以“禮”作為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基本制度。荀子也明確提出“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荀子·王制》)。這一“制禮明分”的財富分配論,為不同等級的人規定了不同的財富標準。一句話,“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這使得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家在觀察、處理和分析各種經濟問題時總是表現出濃厚的以等級標準來評判經濟的取舍,將對利益的追求嚴格限制在社會等級的規范約束之下。在這種經濟觀念的影響下,以家庭、家族為生產單位的血緣親屬關系、人與人之間更強調的不是利益關系,而是人倫關系。先秦儒家的這一重“禮”的財富觀念有助于維護“大一統”的國家治理和延續,影響到經濟結構上就形成了國家財富(資本)和民間財富(資本)占有的混合所有制特征,強調二者之間須維持一定的合理比例。

中國古代經濟所有制結構既重視國有企業及國家對土地和金融的控制,通過擴大社會經濟中的國有比例,以增加收入來充裕國家財政,也給民間資本的發展留出充分的空間。這一資本結構中凡是關系到國民經濟支柱的領域一定由國家控制,其他領域則給民間資本留出一定的空間,二者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如漢代的《鹽鐵論》就對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經營的范圍試圖加以界定,以維持政府與市場的平衡。這種合乎“禮”制的資本結構也就決定了市場要服從國家治理的規制,有別于西方自由資本占據主導地位的特點。

在古希臘財富的分配上,蘇格拉底強調“正義”,即符合社會的契約和法律[17]。而這與先秦儒家“義者,宜也”有所不同。蘇格拉底常常把“正義”(Just)與“合法”(Lawful)并提,實際上在古希臘人的觀念中“正義”和“合法”是統一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正義”的必然是“合法”的,而“合法”的也一定是“正義”的。柏拉圖明確強調“正義”作為一種“契約”是與“法律”相伴而生的,強調“正義”是為了正確地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和公正合理地分配社會財富。柏拉圖晚年在其重要著作《法律篇》中明確把“正義”的原則轉變為現實的法律,提出“正義者得利”的平等原則[17]。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亞里士多德的討論又有所深入,在《政治學》中談到國家政體的起源時明確指出公平正義是為政的準繩,“正確的政體必然是,這一個人、少數人或多數人以公民共同的利益為施政目標,……因為真正的公民必定在于參與行政統治”[18]。亞里士多德對“正義”的論述包括體現在政體中的正義和體現在個人行為中的正義,同時對“正義”進行了細致的剖析,提出“正義”的表現就是合法與公平,“一個違犯法律的人被認為是不公正的。同樣明顯,……違法和不均是不公正的”[19]。古希臘財富觀中所強調的“公平”突出的是城邦的“法”,反映了古希臘城邦公民社會契約法制的內容和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中世紀的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的這一財富觀,通過“法”規范了交易的自由,商品所有者身份的平等,商品的平等價值標準等,這一切都有助于近代西方理性資本主義的崛起。

先秦和古希臘財富觀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有啟示。

先秦儒家財富觀強調以義生利,把求利活動約束在社會道德規范內,鄙視不義之財,并把“義利之辨”提升為“公私之辨”,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應繼承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西方歷史上長期受基督教“上帝為大家,人人為自己” 價值觀念的洗禮,在發展市場經濟模式上推崇私利,并在西方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學說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東亞地區與西方不同,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在發展市場經濟模式上推崇國家主導,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在20世紀中后期的迅速崛起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在財富的分配上,儒家 “民富”優先的同時強調民富與國富的統一,經濟結構上主張國家財富(資本)和民間財富(資本)維持在合理比例,對中國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混合所有制具有理論啟示。市場經濟追求財富增殖,市場競爭要求法治,古希臘財富觀中對財富增殖討論中強調對私有產權與契約的保護,也要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中。

參考文獻:

[1] 史蒂夫·N.杜爾勞夫,勞倫斯·E.布盧姆.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二版/第八卷)[M].賈擁民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637.

[2] 董必榮.財富:社會存在本體論追問——全國財富哲學高級研討會述評[J].哲學研究,2011,(1):115-124.

[3] 周家榮.中國古代倫理財富思想:形成、內涵與現代意義[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37-41.

[4] 顧蓉.中國古代財富思想的現代價值[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40-42.

[5] 張英嬌,孫啟軍.論中國古代倫理財富觀及其現實轉換[J].經濟研究導刊,2010,(24):6-7.

[6] 宋業春.論先秦儒家仁富觀及其價值合理性[J].學術論壇,2012,(10):6-9.

[7] 楊學坤,吳樹勤.義利相持而長的荀子財富管理思想[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9,(2):7-13,31.

[8] 魏悅.孔子和柏拉圖財富思想之比較研究[J].孔子研究,2006,(1):112-123.

[9] 焦喚芝.孔子與柏拉圖財富觀之倫理視域的比較[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23-25.

[10] 色諾芬.經濟論·雅典的收入[M].張伯健,陸大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2.

[11]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355,356,105.

[12] 奧斯溫·默里.早期希臘[M].晏紹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211.

[13] 色諾芬.經濟論·雅典的收入[M].張伯健,陸大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1,18,16,19,67,68,69,69.

[14] 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360.

[15] 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71.

[16]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選集·政治學卷[M].顏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0,34,35,39.136.

[17]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13.

[18]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86.

[19]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立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3.

Influence of Pre-Qin and Ancient Greek Wealth Views on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cep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MA Tao, HUANG Peng-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The pre-Qin Confucian wealth concep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ndard of thought and benefit in weal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e ancient Greek wealth concep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added,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wealth. The difference about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form in pre-Qin and ancient Greek decided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wealth concepts,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economic thoughts. The pre-Qin Confucian wealth concept advocates th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fined by social moral norms, and despises the ill-gotten gains. These thoughts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be developed into the value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pre-Qin Confucian advoc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should maintain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bewteen national wealth (capital) and private wealth (capital). The ancient Greek highlights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s. These thoughts all hav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the wealth concept highlighting‘ehtic;the wealth concept highlighting‘value-added;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cepts

(責任編輯:鄧 菁)

收稿日期:2021-06-2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西傳統經濟思想的比較與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關聯”(18ZDA037)

作者簡介:馬 濤(1957-),男,陜西三原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經濟思想史研究。E-mail:matao60811@sina.com

黃鵬翔(1993-),男,廣東梅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中國經濟思想研究。E-mail:fdhpxdtvcpe@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一区|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30p| 亚洲天堂啪啪| 婷婷六月综合网|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99这里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网站黄|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高清一区 |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成肉网|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欧美日韩午夜|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韩第九页| 久久综合色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欧美日一级片|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在线综合|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色综合综合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波多野结衣二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18在线|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