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 要]對于小學思政課堂而言,因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常常將認知停留在汲取信息、形成判斷上,而嚴重忽視了學生實踐的參與性。本文提出要遴選體驗素材,確定實踐主題;設置多維情境,觸發深入感知;創設生活情境,彰顯實踐效果。
[關鍵詞]凸顯效能;思政課堂;道德法治;實踐缺位
勞動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智體等課程相輔相成。勞動教育如果僅僅停留在知識獲取和內容理解的層面上,就會有紙上談兵之嫌。為此,教師要能夠緊扣小學思政教材的內容,積極聯系、選擇課外的實踐基地,并設置課外實踐指導員,與思政教師形成聯系與對應,為強化小學思政課堂的實踐而奠基。
一、教前預學:遴選體驗素材,確定實踐主題
(一)開掘適切素材,為勞動實踐奠基
思政教材在編排上已經充分關注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探尋,每課內容都設置了“探究與分享”的板塊,其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吻合,教師不妨在課堂教學之前,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板塊設置的要求,確定校外實踐任務,幫助學生在課前實踐中獲取第一手資源。
如,教育學生要尊敬教師,我們可以專門設置“走近老師”的項目化學習,在與學生一起探究與分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體悟教師職業特點的基礎上,將體驗升華為“尊重教師”的層面。為了落實這一探究性內容,教師從我國古代教師稱謂的轉變為切入口,了解教師的職責,從而達成“走近教師”的目標。為此,教師可以將本校中的老師作為課外實踐的聯系人,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了解歷史上我國教師稱謂的演變:漢朝的“西席”——晉代的“祭酒”——唐代的“學博”——宋代的“教諭”。
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所獲取的資料并非來自于對文字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而是在確定了校外聯系人之后,通過自身積極的勞動實踐而形成的,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和深入探究的積極性。而在這一過程中,思政教師就與歷史教師構成了“1+1”合作模式,起到了較好教學效果。
(二)廣泛多維聯系,為勞動實踐鋪墊
生活資源豐富多彩,更是包羅萬象。思政課堂一旦脫離生活,自然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就需要廣泛收集與了解社會維度上的資源,從不同的視角與思政課堂進行聯系,不斷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外延,為思政課堂落實勞動實踐奠定基礎。
例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每個單位、每個部門都為慶祝建黨100周年開展了多樣化的活動。這種單位眾志成城,共同組織活動的過程,就體現了鮮明的集體合作特色。為此,我們在指導學生了解自己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時,就專門開設了“我和集體共成長”的話題,教師就與地方電視臺聯系,了解電視臺是如何制作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宣傳片,并將負責這一宣傳片制作的負責人作為德育基地聯系人。在正式教學之前,組織小組走進電視臺,了解制作一部宣傳片,一共需要經過怎樣的程序,有著怎樣的具體分工,所有成員是怎樣進行集體合作的。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嘗試以集體合作的方式,制作一個視頻,并依照電視臺的分工,將班級全體學生分為素材組、繪制組、腳本組、朗誦組、視頻制作組,讓班級中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視頻制作的工作環節中去,做到人人有勞動實踐的崗位,每個崗位都有人負責。此時,教師還可以聯系電視臺的德育基地工作人員,在學生課前準備階段進行輔導,用自身專業的知識,聯系學生的課堂內外,以勞動實踐行為來促進學生內在知識的運用,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點撥助學:設置多維情境,觸發深入感知
(一)實地走訪,在參與實踐中強化體驗
生活中擁有教育教學活動豐富的資源,很多教師名家都指出,只有將教育教學活動浸潤在生活體驗下,才能迸發出全新的力量。勞動實踐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動起來,而需要在真實化的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扎扎實實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喚醒動力,服務生活。
比如,與生活相關的法律事件,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德育基地:到了上學年齡,父母要送孩子入學;年滿十六周歲,才能就業;年滿十八周歲,才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樣,年滿十八周歲,就有服兵役的義務……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僅邀請基地聯系人,為孩子進行專業知識的分享和解讀,同時還需要讓孩子動起來,翻閱基地中的相關卷宗,了解相關典型案件的庭審記錄和宣判結果。這樣的課堂不僅素材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同時課堂也從傳統的教室搬到了法律基地,學生也不再純粹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隨后翻閱、摘錄,更是以勞動參與的方式,了解到相應的法律知識,從而真正認識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提升了內在的法律意識。
在這一案例中,校外德育聯系人,就延伸和承接了思政教師的效能,通過“1+1”的組織形式,實現了思政教學從課內向課外的完美對接。
(二)現場說法,在勞動實踐中激發動力
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趨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標準。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主要包括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的秩序。如果我們只是在教室里學習所謂的“社會秩序”,學生根本就無法真正從感性體驗上認識到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為了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我們還設置了思政課的主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的教學,學校上學和放學期間,校門口總是混亂不堪,眾多接送孩子的家長,他們為了自己方便,隨便停放交通工具,將學校大門圍得水泄不通。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校門口道路的交通秩序,尤其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氣,這種情況更是慘不忍睹。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教師會直接展開兩步教學: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導致校門口混亂情況的原因;其次,你認為改變這種混亂狀況可以采用哪些策略?但事實上,憑空臆測,學生將無從談起。為此,教師就需要將課堂教學轉移到實地,并邀請在現場指揮的交警叔叔作為德育基地的聯系人,讓學生參與到現場指揮工作中,用真實化的勞動實踐,切身體會門口的混亂。在勞動的過程中,洞察造成擁堵的原因,為探尋解決之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案例中,交警作為校外德育基地聯系人,儼然已經成為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的示范者、點撥者和引領者,與教師的角色、效能,形成了相得益彰之效,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后續延學:創設生活情境,彰顯實踐效果
(一)延伸家庭,保障實踐后續
家長的言行對于孩子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習慣養成都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道德思政課堂就可以將每個孩子的家庭作為特殊的德育實施基地,將每位家長確定為特殊的德育基地聯系人,從而引領學生將在課堂中學習的策略和認知,運用在課堂教學環節之中。
如,根據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上“父母多愛我”這一部分課的內容時,教師不僅借助于教材資源,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的點點滴滴,一起搜尋、捕捉父母在生活中對我們的關愛,從父母看似輕描淡寫的一言一行之中,感受他們蘊藏在心底的愛。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還可以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突破教材,引導學生關注面對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又可以做出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予父母回報呢?在交流中,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為父母洗一次腳、可以為父母做一道菜、可以給父母捏一次肩,可以制作一張賀卡送給父母……有了想法和認知,就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當中,為此教師就需要充分發揮家庭作為“特殊德育基地”的效能,要求學生帶著課堂中所形成的情感體驗,將交流中所論及的要求,在家庭中加以落實。在落實這一環節時,教師要充分激活家長作為“德育基地特殊聯系人”的作用,利用家校聯系群,將這一活動的要求、意義以及相關注意點,提前與家長進行溝通,要求家長不僅做好孩子實踐的接受者,更需要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和引領者。
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就通過自己實實在在的勞動,以實踐的方式參與到對父母之愛的活動中,不再是嘴上說說的紙上談兵,而是用勞動知識、參與過程,實現了實踐過程。而此時的父母作為學校德育基地的特殊聯系人,更與教師站立在相同的點撥立場下,從而形成“1+1”的教育合力。
(二)延伸社區,擴展實踐范疇
道德如果僅僅是一種知識和信息,其必然是僵硬的,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下,推動學生的勞動實踐,以真實的方式去體驗,才能轉化成為學生最真實的財富資源。
如,四年級教學“我們的衣食之源”時,也可以與當地的農民伯伯進行聯系,組織孩子在農忙時走進農田,一起參與農耕活動,真正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
在這樣的過程中,無論是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或者是農民伯伯,都充分發揮了自身作為德育聯系人的作用,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給予了知識上滲透和能力上的幫扶,形成了較好的認知體驗。
教育教學是一項綜合性活動,不能完全單一地從教師層面入手,而需要充分發揮校外基地的育人效能,強化教師與校外德育基地聯系人的效能,更好地推動學生道德品質的高效發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