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探春
[摘? ? 要]如何將“八個相統一”融入思政課的改革之中是關系到未來思政課發展方向的重要課題,也是決定未來思政教育能否滿足國家需求的因素之一。堅持“八個相統一”來推動思政課改革將有力促進思政教育理念的更新,保證思政教育符合國家對人才教育和需求的大方向。緊跟時代潮流,以“八個相統一”為理論支撐,結合思政課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有序穩步地推進思政課的改革創新。
[關鍵詞]“八個相統一”;思政課;教學改革;新時代
一、當前思政課的教育形勢
當前,各個學科都在進行創新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方向。思政課作為一個學科和平臺也不例外,以往以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淘汰,因為其無法滿足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交流溝通不足也是目前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之一,思政課變成只在課堂上溝通,課后就各自為營的狀態。因此,思政課的改革勢在必行。如今,社會思想多元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在面對思政課教育時,思維也會更加活躍,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這就要求思政課不能像傳統那樣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要將知識背后的思想內涵深入學生心靈深處,讓學生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對于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意義。同時,思政課也要更加生動有趣,不能成為枯燥無味的代名詞,要想深入人心,就要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在當前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與當前環境融合起來,從而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二、“八個相統一”的實踐探究
思政教育者的當務之急就是將“八個相統一”融入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將這八個方針理念分開來進行實踐探討,首先就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教育主體進行政治思想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通過思政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識,通過馬克思主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觀念,從而讓學生具備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思想條件。同時,思政課作為一門學科又具有學理性,不單單是黨的思想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平臺,在向學生教授政治知識和黨的思想的同時,也具有發展研究的作用,從而為黨的思想建設提供理論來源,教育者和學生之間也可以對學科內容進行研究拓展,促進其更新發展。黨的思想內容是主體,但其又具有學科屬性,這是思政課的一個鮮明特色。在對思政課進行改革創新時,也要注重發展這一特色,從而促進思政課的良性循環。
思政課即蘊含著思想價值觀,又包含大量的知識內容,在改革中我們要注意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思政課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人生觀,馬克思主義是堅持唯物主義的,那么在教育學生時就要幫助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只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學生才具有成為一個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基礎。思想價值觀念是以知識為載體的,學生只有在掌握思政課基本知識后才能從中體會和了解到其中蘊藏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我們也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科知識的教授,將學科知識與思想觀念結合起來,讓學生記憶消化基本知識的同時,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價值觀。
新的事物總是取代舊的事物,思政課也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在改革創新的同時我們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建設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改革創新時要堅守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有益的創新。結合當前的教育環境和國家社會需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吸收各種先進的教學思想,以達到思政教育的建設性發展。
理論與實踐是一件事情成功與否的兩個方面,要想成功實現思政課的改革創新,就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一定要有理論作為思想指導和支撐,在實踐之前一定要完善相關的理論,并不斷更新。有了理論之后還要將理論放到實踐中去檢驗,看理論在實踐中是否可行或者達到預期的效果。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理論給實踐提供思想指導,另一方面,實踐通過檢驗理論促進理論的調整和更新。在思政課教學中也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才是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活學活用到思政課教育的各個方面之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思想理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我們要將這種思想理論不斷地傳承并運用到事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在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與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統一性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思政課的改革創新和教學實踐都要圍繞其展開,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傳授到學生那里,而教學實踐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的辯證方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統一性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學改革的多樣性。思想是統一的,但教學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只要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各種教育方式都是可以進行嘗試的,這也是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共性與個性的教學理論,實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教師是思政課的主導,而學生是思政課的主體,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教師與學生在任何學科中都是主導性與主體性的關系,在思政課中,教師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學生要在教師那里學到知識。因此,兩者要進行有效結合,不能各自為營。在改革創新中,要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相輔相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使自己的教學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學生也在這種自然的反作用下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模式。教師跟學生要建立一個常態的溝通機制,這樣教師可以清楚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在知識或思想上有迷惑的地方也可以及時向老師請教。
知識講究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知識是需要記憶的,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要用足夠的時間打牢學生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具有穩固的知識根底。但知識記憶并不是思政課的全部,在要求學生識記知識的同時,也要使學生具備活學活用的能力,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生學習了知識后也要能領會其中的代表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信仰,這樣才真正做到了灌輸性與啟發性的統一。當然,灌輸性也不意味著要求死記硬背,而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思政課的基本知識,學生獲得啟發也不是單純從知識中獲得啟發,而是要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從生活理解知識并在生活中運用知識。
最后,思政課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顯性教育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在書本中獲取知識和思想價值觀,但光憑這種教育是不夠的,因為理論是指導生活的,我們還要從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從生活中教育學生就是隱性教育。如,我們可以通過舉辦活動,或者讓學生參與生活中的實踐,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與所學知識的共鳴,這樣的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還能全方位對學生的知識信仰進行考驗練習,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三、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展望
今后的思政課改革創新一定是圍繞“八個相統一”的教育方針展開的,這是新時代對思政課教育模式的要求。思政教育的相關從業者也會及時獲取信息,及時調整,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進行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思政課從小學就開始展開,今后的改革也要堅持小、中、大三個教育階段全面進行。教材、教師、學生這三個領域之間要進行有效連接,互相配合。教材要根據國家最新的形勢和要求進行編寫,為思政課提供一個教學大綱和基礎,而教師要根據教材制定教學方針,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提供一個理論與實踐的最優方案,同時教師要做學生和教材之間的連接者,向學生傳達教材的整體思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小中大的思政教育要有銜接性,是一個整體,通過不斷地深入,最終達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的目的。還要建立監察和反饋機制,通過對思政課教學的實時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問題,學生也可以對思政教育提供反饋,幫助思政課更好地改革創新。
基于“八個相統一”理論下的思政課改革創新探究是為當下和今后的改革提供一種方向,今后在改革中還要進行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
[2]徐治初,任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整體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
[3]趙本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0(12) .
[4]匡文凱.主體間性: 課堂教學師生關系的重構[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4) .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