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玥
摘要:社區作為社會單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順利開展社會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群眾需求以及社區事務出現多層次、復雜化發展趨勢,社區治理面臨新的風險與挑戰。通過對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發展研究,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系統化、多元化、法治化發展,逐步形成政府引領、社會調節、 居民自治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開辟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新道路。
關鍵詞:城市社區治理;治理模式;創新發展
一、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一)社區公共服務供求失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社區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公共服務作為社區集體意識的一種主要載體,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環節。由于受到地域位置、經濟效益、人員素質、管理機制等多因素的影響,社區公共服務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居民無法實現有效監管,特別是城市當中的一些老舊社區,基礎建設、配套設施陳舊,社區環境衛生較差,管理技術水平落后,現代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使用率較低,社區服務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綜合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社區志愿組織發展滯后,長效機制還未建立,居委會、業委會等自主組織提供服務能力有限,民間社會組織參與程度較低,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致使社區服務機構如社區醫院、社區活動中心不具有提供非營利性服務的能力,社區公共服務長期滯后,無法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加重了社區服務供需不協調的矛盾。
(二)社區居民參與程度低
社區居民參與是提高社區治理能力的關鍵,但在目前的社區治理過程中,居民對社區治理的參與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首先,“陌生人社會”的特點使社區居民缺乏歸屬感、認同感、凝聚力,再加上我國社區治理長時間由政府統一主導,行政化特點嚴重,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薄弱,很多時候是被動的接受居委會的勸說參與管理;其次,從社區居民參與內容上來看,社區居民參與較多是社區舉辦的文娛性活動,而非政治性公共事務,居民對社區治理缺少發言權,無法真正做到參與決策;最后,從參與公共事務的流程和機制上看,社區居民參與的途徑形式具有局限性、相關制度不完備,工作隨意性較大,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居民自治管理機制,極大地限制了居民參與決策的積極性。
(二)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雖然我國社區治理處于多元化管理的狀態,但在實際的社區治理當中,政府仍占主導地位,居委會、業委會等居民自治組織以及社會組織還處于從屬地位,行政干預在社區治理中的越位現象依舊存在,隨著基層治理問題日益復雜化,基層組織”看得見,管不著“與政府職能部門”看不見,管得著“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社區治理協調機制尚未形成。行政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組織之間權責模糊,角色定位不明確。行政部門代表政府下達任務,監督管理,對社區事務采取大包大攬的方式,缺乏靈活性;街道辦事處作為衍生機構,權責錯位矛盾較為嚴重,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不足,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社區居委會管理權限較小,自治空間不足,缺乏持續影響力,削弱了為民服務的質量。社區缺乏完備的監督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各個主體之間對社區治理監管的職權范圍模糊,影響社區自治效果。社區共治機制不完善,社區黨組織建設嚴重落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虛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業委會、物業等服務企業在提供社區服務,參與社區治理方面也存在不足,沒有形成全方位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
二、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創新路徑
(一)堅持整合資源與服務為導向
各個城市社區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地發展的社區公共服務標準,提高社區居民監督意識,加強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居住環境,提高社區綠化,垃圾分類治理,加強網絡技術水平,建立數字化社區服務平臺,打造智慧社區,更好的了解居民生活的實際需求。開展社區治理“去行政化“,提高基層組織治理水平,實現管理重心下移。統籌協調社區公共服務資源,提高信息資源與硬件資源整合能力,加強基層管理組織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完善志愿者服務,將志愿服務機制常規化,形成“辦事在社區、大事小事找社區”的新型社區服務格局。加強人才管理,提高社區治理人員綜合素質能力,更好的幫助居民解決問題,不斷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程度,完善社會服務機構建設,激活社區自治功能,更好的了解社區居民訴求,提高服務質量。
(二)打造”社區主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模式
完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相關制度與保障,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社區自治水平,通過法律建設推動社區居民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從而加強居民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培育居民社區精神,提高對社區治理的認同感,提破政府主導局面,成立社區居民代表委員會,選取具有意愿的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決策,完善社區治理監督機制,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創新社區治理與居民參與新途徑,打造居民參與治理綜合性平臺,大力發展非營利組織,拓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新途徑,通過自下而上的社區治理模式,有效化解社區內部治理矛盾,提高居民參與意愿。
(三)形成一元引領多元協調共振機制
加快形成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加強黨組織統籌協調社會各方資源,形成社區黨建引領新格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提高社區治理和群眾服務建設。加快形成多元協調治理新體系,強調社區多元利益群體的互動,協調政府部門、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和居民群眾等多方合作共贏。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導,業委會、物業公司、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架構。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激發公眾參與活力,在民主協商的良性互動下尋求共識。建立健全互動協調機制體制,完善民生共治共享。
三、結語
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推動與群眾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群眾自治的原則下,擴大和優化社區服務供給,加強黨組織引領建設,完善多元協同治理體制機制,給予多元主體更多話語權,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建立多方合作共治、邊界清晰、互利互贏的城市社區治理新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龍玥.多中心治理理論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研究[J]. 社會福利(理論版),2021(01):22-27.
[2]羅上莒.重心下移 探索創新社區治理模式[J].鄉村振興,2020(11):64-65.
[3]陳燕,郭彩琴.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困境、成因及對策[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6):36-41.
[4]王振坡,張安琪,王麗艷.新時代我國轉型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1):8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