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貞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鄭州 471150)
目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工作向鄉村振興戰略轉移的過渡時期,促進二者的有機銜接和協調推進,既有利于鞏固扶貧成果,又有利于培育長效扶貧機制,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農村全面振興。河南省光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光山縣調研扶貧濟困工作,為全縣發展指明了方向,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光山縣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重點調查了全縣4 591名未脫貧人員的情況,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本文以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光山縣為例,運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梳理了光山縣鄉村振興與扶貧開發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并提出了一些促進鄉村振興與扶貧開發有機銜接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1.脫貧攻堅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脫貧攻堅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前提。鄉村振興并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如果脫貧攻堅沒有取得絕對性勝利,鄉村振興戰略必然無法開展。
2.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成果延續的保障
鄉村振興是穩定脫貧攻堅成果,使之可持續的有效保障,目的在于使已經擺脫絕對貧困的人口不返貧,在此基礎上早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只有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才能提高各類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確保各項目標有序實現。因此,需要清醒地認識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內涵。
1.從“兩不愁三保障”到生活富裕
脫貧攻堅中的“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醫療、住房和教育,實現的是村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生活富裕是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對生活質量的提升,是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更高層次的體現。
2.從扶志到鄉風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在脫貧攻堅中,要以扶志為初衷,激發村民的意志,展開幫扶行動,要依靠教育、培訓、價值引導等方式,打消村民“不愿自助”的落后思想,使其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之中,改善村內存在的不良風氣。
3.從生態扶貧到生態宜居
脫貧攻堅致力于通過危房改造、異地搬遷等方式來改善村民最基本的居住條件,鄉村振興的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打造宜居的生態系統,建設美麗鄉村,優化村民居住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計建設,改造旱廁,處理危房,處理污水。
4.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
脫貧攻堅的關鍵在于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但是,貧困人口的技術水平較低,能夠從事的產業大多是第一產業,從事第二產業的較少。另外,受農村消費市場等因素的影響,第二產業還不能得到很好發展。鄉村振興強調產業興旺,這就要求第二產業要在農村扎根,要讓貧困群眾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受益。
5.從治理貧困到治理有效
治理貧困除了要依靠群眾自己的力量,更離不開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農村情況比較復雜,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問題,而能解決這些問題且能把國家政策傳達給貧困群眾的正是我們的干部隊伍,所以干部隊伍不僅是政策的傳達者,也是政策的落實者。想要更高效地做到有效治理,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必須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干部隊伍。
此次調研共收集問卷484份,調研覆蓋了光山縣槐店鄉、文殊鄉、白雀園鎮等多個地區,共涉及9個貧困村,2個非貧困村。此次問卷調研對象覆蓋了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貧困屬性、脫貧狀態、家庭年收入的村民。
問:您對積極開展自我脫貧,提高精神面貌方面是否充滿信心?
大部分村民在被問及該問題時,都做出肯定回答,但仍有部分已脫貧農民擔心再次返貧。從致貧原因分析(圖1),因病、因殘是致貧的主要因素,且難以克服,占比約為65 %。技術欠缺造成的貧困占比15.21 %,也是當前村民面臨的顧慮之一。
在問及政策落實情況及對政策的認識時,整體滿意度較高。在問及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時,很多貧困戶表示,“政策很到位,很滿意,有的都積極參加村內的投票選舉了,村里安排的任務都積極配合”。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滿的聲音,如“俺村都算是貧困村了,但是誰貧困誰不貧困分的可清,貧困戶啥都有,俺啥也沒落著,現在貧困戶比俺過得好,比著人家俺貧困了”。對于一些村內幫扶資金使用情況的公示,也有村民表示“俺都不知道咋選的,也不知道名單,錢花哪了俺也不知道,也沒人跟俺說……”。
在問及家鄉變化時,村民表示,“路由以前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現在全村每條街道都修了水泥路,出門也方便了。水電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也為我們安裝了自來水和免費的無線網。以前垃圾都是往溝里倒,現在都是倒垃圾桶里,由環衛工人統一收走處理,環境越來越好了”。針對村內危房,政府給予幫扶進行了改造,集中安置的村民也表示集中居住后不存在生活習慣、融合等方面的難題。其中25.41 %的村民表示,搬遷補貼不夠支撐新社區的房價,資金緊張。另外,因為村民多以務農為主,遷后受地理位置影響,耕作不便,收入來源受限。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小組跟隨村干部參觀了當地的特色產業,包括茶葉、油茶、水稻、苗木花卉等,多數村莊以第一產業為主(圖2),第一產業成為鄉村主要收入來源,占比45 %左右。同時,外出務工人員占比較高,多達41.81 %,此類人員屬外出務工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人才流失。因病、因殘致貧的村民,則靠轉移性收入補貼家用,占比12.18 %。

圖2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情況分布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小組成員對村干部進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目前農村發展的條件短缺,傳統農業產業吸引力不足,導致管理型人才不愿待在農村。產業扶貧的調查顯示(圖3),在人才供給中,技術型人才占比18 %,而管理型人才占比高達42 %,其主要原因為待遇問題。

圖3 銜接障礙之人才缺失情況分布
一方面,政府擔心貧困戶過分依賴政府補貼,個人掙錢本事不多,在政府扶持有限的情況下,擔心“不扶沒希望”的情況出現,導致再次返貧。另一方面,訪談過程中遇到的因殘、因病致貧人群收入單一,以國家補貼為主,雖已脫貧,但是勞動能力缺失,擔心國家補貼有限而再次返貧。
部分貧困農民在思想上并未淡化“貧困意識”,“不愿自助”的落后思想狀態依然存在。農村“爭當貧困”“以貧為榮”的不良風氣仍有顯現。非貧困戶的比較心理、不合理期望,讓其忽略了政府為整個村莊帶去的幫扶性建設,感恩意識淡薄。
首先,因為第一產業對技術及環境要求較低,所以百姓過多集中在第一產業,但受大別山獨特地勢、地域影響,第一產業的發展不易形成規模,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其次,第二產業不斷壯大,如羽絨服產業,但受當地村民收入影響,消費市場有限,導致駐村經濟較少,所以更多人才外出務工,間接導致人才流失。最后,第三產業逐漸興起,如電商產業,但對相關技術要求較高,目前以政府為主要推手。
一方面,受農村幫扶產業性質影響,三大產業的專業人才分布不均,現有人才整體素質不高且結構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興旺目標的實現。加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學習能力不強,導致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形成人才流失嚴重、勞動力較少的現狀。另一方面,受駐村待遇及環境影響,駐村干部中缺乏管理人才。
為打消村民返貧顧慮,應積極宣傳技能培訓政策,增強村民就業信心,增加村民的收入來源。對于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多走訪、多慰問、多幫扶,通過給予轉移性收入(親友贈送、養老金、撫恤金、農業生產補貼等)解決個人經濟收入來源問題。
首先,組織專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引導農民以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學習和了解我黨的農村建設和治理方針政策,以及相應的國家法律法規,真正發揮宣傳的作用。農民在明確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之后,就可以激發創造新生活的動力和熱情。其次,加強村民自治,保障民主權利。最后,政府和村干部要注意引導村民的期望,幫助村民建立正確合理的期望。
首先,找準自身的價值定位,按照當地特色培養精準的優勢產業來進行規模生產。其次,緊跟市場發展的趨勢,加強產業設施建設,帶動當地地區經濟發展。最后,給予政策優化,進行產業幫扶,加強政府宣傳力度。
首先,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與培養,突出本土農民的主體地位,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在本土挖掘及培養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下,要根據農村的具體需要,因地制宜地引進人才。最后,不斷提高駐村福利、優化用人政策、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從待遇、政策、環境多角度切入,吸引并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