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丹
腦梗死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屬于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有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腦梗死發病率呈現出了逐年升高的趨勢,并且患者逐年年輕化[1]。在對其發病機制進行分析后發現,腦梗死的發生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其主要發病原因是腦組織出現了局部的缺血缺氧,導致腦供血不足所致。由于其致殘率及致死率比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盡早診斷、及時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以CT、MRI 為主,本次研究通過比較兩種方式的診斷效果,詳細的探討了其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接受診斷及治療的60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1];②行CT 及MRI 檢查診斷;③行手術治療;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的病毒感染;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齡55~78 歲,平均年齡(64.13±7.22)歲。
1.2 方法 60 例患者均行CT 診斷和MRI 診斷。
1.2.1 CT 診斷 采用本院PHILIPS 68 層螺旋CT 診斷儀,將掃描管電壓及管電流分別調整為150 kV 和130 mA,將掃描層厚和螺距均調整為5 mm,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軸位斷層模式對患者頭顱部位進行平掃,待患者進入到儀器內以后,將掃描基線設置為聽眶線,對患者的頭顱部位進行詳細的掃描,將掃描信息上傳至后臺計算機處理系統,顯像成片。
1.2.2 MRI 診斷 采用本院HITACHIMR P7000 核磁振成像系統及配套的8 通道頭顱線圈,先對患者的頭顱進行軸位進行掃描,將掃描層厚、FOV 參數以及掃描層距分別設置為5 mm、230 mm 和1.5 mm,T1WI 掃描序列TR/TE=500 ms/7.8 ms,將掃描矩陣調整為256×256,采集2 次圖像信息,將flip 角度調整為90°;T2WI 掃描序列TR/TE=4000 ms/7 ms,將掃描矩陣調整為448×336,采集4 次圖像信息;然后進行FLAIR 序列掃描,TR/TE=900 ms/2500 ms,將掃描矩陣調整為256×256,采集1 次圖像信息,將flip 角度調整為150°;DWI 成像時,TR/TE=2900 ms/84 ms,將掃描矩陣調整為128×128,采集2 次圖像信息,將b 值分別調整為0、100 和500 行掃描圖像重建。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的檢出率、不同時間的檢出率、檢查指標以及檢出部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的檢出率比較MRI 診斷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的檢出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的檢出率比較[n(%),n=60]
2.2 兩種診斷方式不同時間的檢出率比較 腦梗死發生>24 h 時,CT 與MRI 診斷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發生<12 h 及12~24 h 時,MRI 診斷檢出率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不同時間的檢出率比較[n(%),n=60]
2.3 兩種診斷方式的檢查指標比較 MRI 診斷檢查時間短于CT 診斷,病灶數量多于CT 診斷,病灶大小小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診斷方式的檢查指標比較(,n=60)

表3 兩種診斷方式的檢查指標比較(,n=60)
注:與CT 診斷比較,aP<0.05
2.4 兩種診斷方式的檢出部位情況比較 CT 診斷、MRI 診斷在小腦、腦室旁、顳葉等部位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診斷在丘腦、基底節、頂葉、額葉等部位檢出率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種診斷方式的檢出部位情況比較[n(%),n=60]
腦梗死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了逐年增多的趨勢。腦梗死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危險性較高,引發較多的并發癥,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居高不下。有研究人員認為,患者發病的時間越長,危險性也就越高,因為發病的時間越長,其腦組織受損也就程度越嚴重,臨床治療難度越高[2]。由于發病后患者的腦神經功能受損嚴重,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及時接受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對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溶栓治療為主,并且有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在發病初期對其盡早進行溶栓治療,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但是這需要建立在精確的診斷基礎上進行[3]。加強對腦梗死疾病的臨床診斷,尋求一種有效的診斷方式,盡早明確病情,才能盡快的控制病情的發展,從而減輕疾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在治療前,通過有效的診斷方式明確腦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腦組織受損的程度,能夠為溶栓治療提供準確的指導依據。近年來隨著我國臨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醫療設備的升級,MRI 和CT 診斷被廣泛的應用在了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中。
CT 診斷能夠更加直觀的觀察到患者腦腫脹、腦缺血、腦出血的情況,其主要是采用X 射線數對患者的頭顱部位進行一定厚度層面的掃描檢查,然后通過探測器接收到X 線信號,利用計算機系統對所接收到的X 線信號進行處理,進一步得出檢測圖像。由于不同的人體組織其在X 射線吸收值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如果病灶對X 射線的吸收值高于正常腦組織對X 射線的吸收值時,CT 圖像會顯示為高密度陰影,相反,如果病灶對X 射線的吸收值低于正常腦組織對X 射線的吸收值時,CT 圖像會顯示為低密度陰影,如果腦部出現出血癥狀,CT 圖像可以顯示為出血區高密度影,但是如果腦部組織出現梗死,則CT 圖像會表現為梗死部位血供區低密度影[4]。因此也可以認為,CT 診斷極易受到成像原理的影響,尤其對額葉部位病變的檢測,極易受到偽影的影響導致檢測準確率降低。并且我們在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法后發現,CT 掃描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傷,掃描操作比較簡便,對機體組織的敏感性比較高,特異性比較強,并且費用較低。但是如果患者病灶內存在水腫癥狀,此時采用CT 診斷,由于受到水腫因素的影響,所顯示出的圖像清晰率比較低,診斷結果不夠理想。
MRI 診斷則主要是進入腦細胞核的氫元素以及腦細胞共振成像,從而將腦細胞的活動情況進行反映的一種診斷方式,一般情況下,患者發生腦梗死后的1~2 h 內行 MRI 診斷就可以清楚的發現病變情況。在應用中,CT 診斷結果極易受到人體骨性結構的影響,從而很難將丘腦、基底節、頂葉、額葉等部位的病變情況完全顯示出來,但是MRI 診斷則不同,其并不會受到人體骨性結構的影響,診斷結果較為準確[5]。由于MRI 是通過對大腦中含水量變化的情況從而對病灶情況進行診斷,尤其是對于早期腦梗死患者,采用MRI診斷,能夠更加準確的判斷出細胞毒性水腫的情況,此種檢查方式也不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任何形式的創傷,對患者機體造成的輻射比較小,圖像分辨率較高,但是與CT 診斷相比較而言,MRI 診斷費用比較高。尤其是體積<5 mm 的病灶,采用MRI 診斷,就能夠對其進行準確的識別。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MRI 診斷對不同類型腦梗死的檢出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發生<12 h 及12~24 h 時,MRI 診斷檢出率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診斷檢查時間短于CT 診斷,病灶數量多于CT 診斷,病灶大小小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診斷在丘腦、基底節、頂葉、額葉等部位檢出率均高于CT 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提示,MRI 診斷對不同類型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較高,尤其在發病早期,應用價值更高,能夠將各部位的病變情況真實的顯示出來。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診斷時,與CT 診斷相比較,MRI 的診斷效率更高,能夠為臨床診治人員提供更加準確的指導依據,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