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肖肖
肺癌是常見的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氣管等,臨床根據組織病理學可分為小細胞癌以及非小細胞癌兩種類型。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腺癌、鱗腺癌、肉瘤樣癌、鱗狀細胞癌以及大細胞癌等亞型,該疾病患者并無典型癥狀,而其癥狀與原發病灶位置、是否存在遠處轉移灶等情況有關[1]。與原發病灶位置相關的癥狀包括發熱、咳嗽、咳血、體質量降低等,最為常見。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及局部介入治療。靶向治療的關鍵在于選擇特異性標靶人群,最常見的藥物為吉非替尼,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通過與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結合,抑制EGFR 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和EGFR 自磷酸化作用,并阻斷信號傳遞,從而抑制EGFR 活性,發揮抗腫瘤生長的作用[2]。調強放療屬于三維適形放療一種,要求輻射野內劑量強度按一定要求進行調節。整個靶區體積內劑量分布比三維適形治療更均勻。其對輻射野內劑量強度要求較高,能較好控制腫瘤生長,且對病灶周圍組織的影響較小[3]。為分析調強放療聯合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優越性和可行性,本文選取8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和治療組,各40 例。參照組患者男27 例,女13 例;年齡34~77 歲,平均年齡(58.21±8.84)歲;腫瘤直徑2.1~5.7 cm,平均腫瘤直徑(4.11±0.96)cm。治療組患者男28 例,女12 例;年齡31~78 歲,平均年齡(58.77±9.76)歲;腫瘤直徑2.0~5.6 cm,平均腫瘤直徑(4.09±0.84)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吸氧、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生命體征監測以及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參照組行靶向治療,吉非替尼片[阿斯利康(無錫)貿易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70047]250 mg/次,1 次/d 口服,治療周期為6 周。治療組行調強放療聯合靶向治療。靶向治療方法與參照組相同;調強放療:固定患者體位,指導患者均勻呼吸,用CT 進行定位掃描,勾畫出腫瘤靶區(GTV),臨床靶區(CTV)為腫瘤靶區三維外放6~8 mm、計劃靶區(PTV)為臨床靶區三維外放5 mm,勾畫出食管、心臟、脊髓以及正常肺組織等,下頜骨下緣以及肋膈角為其掃描范圍,層厚為5 mm,計劃靶區的幾何中心作為治療中心。照射總劑量為60 Gy/30F,1 次/d,2 Gy/次,5 次/周,治療周期為6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免疫功能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外周血5 ml,離心處理后(轉速3000 r/min,時間6 min)分裝血漿和血清,并將其置于-20℃待測。通過流式細胞術對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水平,同時計算CD4+/CD8+比值。
1.3.2 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影像學檢測病灶消失且未見新病灶表示完全緩解;影像學檢測腫瘤體積較治療前縮小30%以上表示部分緩解;影像學顯示腫瘤體積未達到部分緩解的標準或者增大不超過20%表示控制;未達到上述標準表示進展[4]??陀^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進展)/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對比,b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客觀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疾病控制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較高,半世紀以來,該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病初期并無明顯癥狀,大約66.67%的患者因胸部癥狀就醫并確診,但此時已經處于中晚期,手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我國在阻斷內皮生長因子通路控制腫瘤生長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靶向治療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治療方式,靶向治療主要通過降低游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受體信號的傳導,進而抑制腫瘤生長[5]。調強放療是近幾年發展并廣泛應用的新抗癌技術,與常規化療相比,可有效提高腫瘤組織的藥物劑量,同時降低病灶周圍健康組織的藥物劑量[6]。
本次研究中,對選取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調強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觀察其療效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調強放療聯合靶向治療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細胞免疫是重要的免疫方式,以上指標均是不可缺少的T 淋巴細胞,在抗腫瘤以及免疫調節方面有重要作用。此次靶向治療中使用的吉非替尼可競爭EGFR 酪氨酸激酶催化區域上的ATP 鎂鹽結合位點,進而阻斷信號傳遞,能抑制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使腫瘤細胞凋亡,同時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達到抗癌的目的[7]。調強放療能更準確地定位治療區域,治療時限制靶區劑量,同時避免損傷鄰近正常組織,有效提高了腫瘤區域控制率,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調強放療腫瘤的發生及發展與機體免疫功能有密切聯系,腫瘤生長得到控制,機體免疫功能自然得到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客觀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疾病控制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賈敬好等[8]研究中對91 例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治療患者療效評價明顯優于單一治療。這一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調強放療聯合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療效果明顯,建議優先選擇。